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到北京城里感受京剧魅力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18
手机版

  最近适逢正乙祠戏楼重启一周年,一系列剧目、舞蹈即将在老戏楼里轮番上演,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戏楼再度传出戏曲轻音和观众喝彩。在老北京,京剧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活动,而戏班的驻扎地、戏园的聚集地、戏楼的建筑规制等等,也都各有讲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仿佛“难以接近”的国粹,还原京剧作为大众艺术的过去与今天。

  01

  —京剧发源地—

  清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扬州“三庆”徽班入京,这也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自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戏戏班相继进入北京。这就是京剧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进京之后,纷纷落脚扎根在大栅栏。春台寓百顺胡同,三庆寓韩家潭(即今天的韩家胡同),四喜寓陕西巷,和春寓石头胡同。徽班落脚大栅栏一个原因是清朝康熙十年(1671)曾颁布禁令:“京城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其外城戏馆,如有恶棍极端生事,该司坊官查拿治罪。”另一方面是出于演出需要和互相照顾方便,齐如山《戏班》中记载:“从前各大班,皆有一大处所,在班之人,同吃同住,以便每日排戏方便,不必再往各角家中现约,此即名曰公寓。四大徽班以及他班皆有之。最初因大家同来自南方,皆无住处,故须有公寓之组织,就如同现在偶有外班来平(北京)演戏,亦须同住一地也。但有名角进款较多,现公寓人多,饮食起居皆有约束,故令租一房自己住,此即名曰‘私寓’。”

  可见不仅戏班在大栅栏演戏,徽班成员也多在大栅栏聚居。由于韩家潭的三庆班进京最早,可以说是徽班进京的先行者,在当时甚至有“京都第一名部”的称号,于是就留下了一句谚语:“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至嘉庆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喜爱徽班戏曲,微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可谓盛况空前。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戏曲样式正在悄然孕育,即将在这片戏曲艺术的沃土上破土而出。

  徐碧云《绿珠坠楼》(资料图)  徽班进京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面对早已在京城打出了名声的秦腔、高腔、昆曲的竞争,徽班艺人并没有盲目排斥,而是积极主动地与之进行交流。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甚至愿意提供场地、道具帮助,允许他们同台出演。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西皮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在京师与徽班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为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在长年的演出实践中,徽班博采众长,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了兄弟剧种优点,形成了“皮黄戏”,又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就叫作“京戏”,也叫“京剧”,是一种崭新的戏曲品种。在之后的百年间,京剧红遍大江南北,并且最终走上世界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02

  —晚清南城的戏园—

  徽班进京之后,京城戏曲剧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它在剧目、唱腔、表演上的世俗化,都与昆腔形成了对比。由此,它的观众群,也最大限度地、几乎是把整个社会——从帝王贵族、到引车卖浆者,全部网罗在内。这一特点到了晚清时候,已经非常成熟。晚清看戏和对于戏曲名伶的热情,犹如今天听流行歌曲和追逐歌星。当时的戏曲,也可以算是带有时尚和流行的意味。

  听戏、打茶围,是晚清京师有闲、有钱人(主要是官员、商人和士人)的主要娱乐方式,汉官、商人、士人集中的南城,也是戏园集中的地方。清人戴璐的《藤荫杂记》中引用《亚谷丛书》说:“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

  广和楼戏园(资料图)  李大翀在为张次溪的《燕都名伶传》所写的序中说:“至清康、乾间,京师始建戏馆,太平园、四宜园、查家楼、月明楼、方壶斋、蓬莱轩,则其最著者焉。是皆见于历代载籍,班班可考。”

  从道光时起,四大徽班和另外几个有实力的戏班子,在前门外几个大的戏园子轮流转演,“诸部周流赴戏园,大园四日、小园三日一易地,亦曰‘轮转子’”。这种作法,应当是大的戏园子和有名的戏班子之间的调节和约定。没有能力参加“轮转子”的戏班子,被叫做“小班”。杂耍班、山陕戏班都是“小班”。没有资格参加“轮转子”,也就是“戏无准演”的戏园子,被叫做“小园”,四大徽班并不会莅临。南城的12个戏园之中,除了崇文门外的“广兴园”和宣武门外的“庆顺园”也是“小园”之外,有资格参加“轮转子”的大戏园,都集中在正阳门西南的大栅栏和正阳门东南的肉市、鲜鱼口一带。

  到了晚清道光年间,南城已有与“四大徽班”同一档次的戏班子轮演的戏园子十二三处。《金台残泪记》中说:“宣武门外茶园一,崇文门外茶园一,正阳门外东茶园四,西茶园七(大栅栏凡五园,即正阳门之西也)。”共计十三处。

  记载中的“茶园”,指的就是唱戏的地方。北京的茶园,曾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台下人喝茶、谈生意,台上唱戏作为“伴茶”的活动,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清代康熙中叶之后,北京戏曲慢慢繁盛起来,这时最讲究的看戏场所是戏楼,北京皇宫内、皇家园囿内,以及各大会馆内的戏楼,加起来不下几十处之多。普通市民看戏,则多是在饭店里边吃边看。清代前期北京城的大饭馆里都有戏台,食客们一边吃饭,一边看戏,这样的戏曲表演带有伴宴的性质。演出时台下不免划拳行令,嘈杂的环境不利于欣赏艺术。久而久之,北京戏曲的演出场所便从饭馆挪到了茶园。茶园毕竟文化气氛更好,也适合于静心观看表演。

  中和楼戏园(资料图)  清嘉道年间,单是前门外大栅栏就有七个茶园:庆乐茶园、同乐轩茶园、庆和茶园、广德楼、三庆茶园、大亨轩茶园、中和茶园。大栅栏之外也有很多茶园,大都集中在北京中轴线周围,如东城隆福寺的景泰茶园,地安门一带的德泉茶园和天和茶园等等。

  03

  —老戏楼建筑有讲究—

  老式戏园均为砖木结构长方形棚式建筑。戏剧家齐如山先生曾撰文介绍:“偏一头约占十分之二的地面,截为后台,有隔断隔扇,外边即是六七米见方的一个砖台,高约一米,即为演戏之用。”戏台有正方形和近于正方形两类,面积50-60平方米。前后台柱由上下场门相通。戏台三面有矮栏,四角有明柱支撑台顶。台顶(又称台盖)有藻井,起拢音作用。台顶下三面有花窗棂,与台沿矮栏相对。台顶前沿与戏园大顶之间有隔扇连接。戏台油漆彩绘,蔚为华丽。戏台上有七桌八椅,由戏园置备,桌围椅帔、门帘台帐由戏班自备。没有点灯时,戏台均用汽灯照明,由于当时清朝政府设有宵禁制度,不准戏园演出夜戏,所以演戏时不讲究灯光设备。

  观众厅时称大堂,《金台残泪记》称:“凡茶园,皆有楼。楼皆有几,几皆曰‘官座’。右楼官座曰‘上场门’,左楼官座曰‘下场门’。”

  那时场面均在戏台上场门一侧,楼下有池座廊座之分,均为平地。廊座地面比池座地面高约30厘米,形似水池,故称池子或池心。

  楼下竖向戏台摆放长桌长条凳,桌上置放茶点,观客相对而坐,看戏必须侧身。廊座桌凳摆成倒八字,面向戏台。沿墙有一排高凳,即“倚墙矫足”者,俗称“靠大墙”,价钱也最便宜。到了清末民初,戏园老板为多赚钱,在楼下近戏台处设方桌座椅,称包桌,不卖散座,供有钱人享用。二楼与一楼廊座面积、宽窄相等,设栏杆,由数根通天柱支撑。通天柱和戏台两根明柱,影响部分看客视线,因此被人戏称为“吃柱子”。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  相比于楼下的简陋,楼上的官座就是另有一番气派了。大栅栏戏园初步兴起时,官座只供内务府和升平署官员挑选民间艺人和巡城御史检查有无演禁戏之用,不准外卖,装饰也很简单,只用屏风分成几个隔间。后来,大栅栏戏园发展起来,官座就演变成了包厢。包厢用木板隔成数间,以距离戏台远近为标准分为头等、二等、三等,戏价有别。

  晚清时期,戏园的建造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例如戏园二楼基本上都有玻璃窗,可开可关,通风透亮。冬季以煤火取暖,不过夏季没有降温设备,这可就苦了演员和一干看客,许多清末文人都曾写下过酷暑季节听戏的窘迫场面。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在“戏园中凭栏下瞰,万人海中,殷殷阗阗笑语”,可谓热闹非凡。

  04

  —京城戏楼看戏剧—

  今天的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小剧场遍布京城,如果您想体验一把百年前老戏楼听戏的感觉,正乙祠、三庆园、恭王府大戏楼、湖广会馆等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位于前门西河沿街220号,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2022年3月,历经三年修缮的正乙祠戏楼重新开放,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的固定表演场所。小院里,青砖灰瓦透着古朴、幽静,穿过院落走进戏楼,百年余音恰似昨日。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  位于北京大栅栏街18号6幢的三庆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之一”,因 “三庆”徽班进入京城而得名。如今的三庆园既承担京剧演出,也是德云社的固定表演场所之一。修缮后的三庆园一楼是戏院,坐席以传统的池座为主,二楼设置包厢,环境古朴优雅,剧场氛围十足。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  恭王府大戏楼也叫怡神所,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戏楼外景似乎并不出众,但里面却金碧辉煌,棚顶悬大宫灯20盏,地下青砖铺就,20张八仙桌配上太师椅,井然有序的放置着。自2008年以来,每年国家“文化遗产日”期间,恭王府都会举办“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活动,在这期间,昆剧、古琴、南音等传统艺术在恭王府大戏楼不断上演。

  图片来源:恭王府  湖广会馆坐落在虎坊桥西南,是湖北、湖南两省人士为联络乡谊而修建。湖广会馆现存戏台、门楼和一些附属群房,1996年按原貌修复并在会馆里开辟出了北京戏曲博物馆。自1996年修缮一新后,湖广会馆一直是京戏表演的重要场所。目前,湖广会馆正在闭馆修缮中,修缮后的北京湖广会馆将集会馆文化、戏曲文化、体验研学等于一体,化身为一座全域性的活态博物馆。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  参考资料

  [1]【大栅栏故事】梨园荟萃系列(一)京剧的发祥地和人才摇篮[J].大栅栏, 2022-05-06.

  [2]【大栅栏故事】梨园荟萃系列(二)大栅栏里的戏园兴衰[J].大栅栏, 2022-05-19.

  [3] 张永和, 张田.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M].北京出版社, 2021.

  [4] 么书仪. 晚清戏曲的变革[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5] 京剧发祥地 再闻皮黄声 [J].北京西城, 2022-09-13.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阳江:抓实培训促提升,共建禁毒治理体系新格局
下一篇:打造大西北超级文旅IP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