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林徽因与郭沫若等人发生激烈争吵,古城墙该不该拆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1953年,林徽因夫妇因反对拆除古城墙,与郭沫若、吴晗等人激烈争辩,却无济于事,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局如今追悔莫及。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北京作为首都,是祖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关于北京城的规划开始有序进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一个棘手的问题呈现在人们眼前:传统的遗留和现代化的发展该如何抉择?

  作为北京城远景规划的参与者,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认为,在改建旧城的时候,应尽量保留古建筑,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城市规划里去,北京建设应以“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为原则。这些宝贵的意见已被证实是极为正确的。

  

  林徽因关于北京城市的规划思想,是对北京整体环境的保护,她可以说是第一位用整体的眼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看待北京历史、政治、文化特点的学者。

  而这样具有前瞻性,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何惨遭批驳?林徽因夫妇又为何与郭沫若、吴晗等人爆发了激烈的世纪争吵呢?

  原来,当时中国受苏联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拆除城墙、修建道路、拓宽街道就意味着走向了现代化。主张“废”城墙者认为拆除城墙可以使北京城内外的建筑风格整体规划、协调统一,同时拆除城墙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当时的北京领导人给出了三个必须拆除城墙的原因:一是城墙、牌楼林立,阻碍交通,妨碍城市发展,必须铲除;二是古城墙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北京城,而如今炮灰渐息,古城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三是新中国成立,北京也需要“除旧迎新”,城墙是封建王朝剥削农民的象征,是一定要推倒的。

  林徽因认为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实则忽视了城墙的重要价值,更何况城墙并不是非拆不可的,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在交通问题上,她提出了不用推倒城墙的简单可行的建议,就是在城墙两边开城墙豁口,在牌楼两侧拓宽道路让车辆绕行,还提出了修建城上公园的设想,站在城墙上可以俯视护城河,远眺紫禁城宫殿,它将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也罢,据理力争激烈反抗也罢,通通无济于事。经上级批准,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起了拆除工作,北京市开始大规模地拆除牌楼、城墙、城楼和紫禁城东西三座门。

  林徽因在绝望中感到不解:为什么经历了千年沧桑,解放前夕还能在炮火中抢救下来,保存完整的稀世古城,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中反而要被毁灭呢?

  为了抢救老城墙,拖着病体出席聚会的林徽因就城墙保护问题与吴晗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甚至情绪激动地指着他的鼻子大声谴责。然而,她的激愤、反抗最终只是徒劳。

  

  接下来的20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北京城矗立了三个朝代的城墙轰隆倒塌,角楼、护城河消失,城门拆毁。

  “总把新桃换旧符”,古建筑拆了,新的高楼建起来了,然而,新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老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的独特风貌,“古城风姿,为之减色”。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当初一味地对古建筑进行拆除是不妥的行为,面对残缺的城墙追悔莫及,开始着手恢复古建筑。南面的永定门等城楼正在重建,几段明代老城墙也准备复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今,我们知道,把牌楼拆掉,北京的交通依然堵塞;古城墙不是封建糟粕,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观点具有先知性,是极为正确的。

  前些年,北京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北京城,献城献砖”活动,然而七十多年前,有两位专家,为保护城墙,不顾一切地抗争着,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光靠几块砖也不可能堆砌成北京的城墙,古都的风貌再也不可能重现了。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北京老城墙再也回不来了,可是我们要谨记这一次的教训,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其他珍贵文物的保护中,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举报/反馈

上一篇:山东大学2023强基计划招生启动,将在8个专业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
下一篇:河南学历提升分数线怎么样?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