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年治愈一生,给孩子更少但更好的教育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2021-2022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青年成为了抑郁的高风险群体。
而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平台联合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学业压力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三大主要因素。
不同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图:中科院心理所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孩子学得太多了,身上的负担也太重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累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根据其调查结果,中国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国外发达国家学生的平均水平。
2018年的数据显示,京沪江浙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到57小时,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为48小时,英国为43小时,日本为41小时。
而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远远不止如此。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做着加法,一手提文化成绩,一手抓能力素养,恨不得孩子们的时间被掰成好几份并全被填得满满当当,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多学点儿总是没坏处”。
家长们为了孩子不断做加法的同时,全球最具规模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得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朱永新则开始讨论教育的减法,他希望把教育与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自2000年起,朱永新教授发起“新教育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经过20余年的深耕,“新教育实验”已经惠及全国8300多所学校、50多万名教师及800多万名学生。
朱教授认为,教育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应该培养出幸福和完整的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
家长为什么这么累
而事实上,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总是被加法思维和课程思维两大思维定势裹挟,担心孩子的学习跟不上,就买来各式各样的教材和练习册;觉得孩子综合素质欠佳,就试图通过报班报课来提升。
这样的累加,实际上是在掩饰和转移我们自己的焦虑。归根到底,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教育的减法和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思想中功利主义的成分过重,把教育当成了通往成功的桥梁,用同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来培养孩子,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人最后都是失败者,家长疲于奔命,孩子也不堪重负。
但真正幸福的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个体生命意义上的幸福。
朱永新教授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倡导“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减法》一书中,他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目标细化,希望用减法教育助力理想孩子的培养。
朱教授在书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北京大学的丁延庆教授和妻子都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
丁教授一开始也像所有“鸡娃”的父母一样,不相信两个“学霸”会培养出一个“学渣”,拖着孩子学习,不断给孩子打“强心针”,结果是一家人痛苦不堪,焦虑到整夜睡不着觉。
后来,他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孩子的平庸之后,如释重负的丁教授说:“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看来,教育焦虑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认识,做出积极的调整和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就是欲望和行动力之间的差距。对于父母来说,欲望可以看成对孩子的期望值,行动力可以看成家庭的教育能力。因此,要降低焦虑无非就是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要么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么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
朱教授认为,缓解教育焦虑,一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父母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人具有的潜能。
有人说:“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材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
父母要了解和理解孩子,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另一方面,是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行动力来自科学知识。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就需要父母的继续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科学教育有效教养的理论。理性的父母就不会焦虑。
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实际上就是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幸福,让孩子能够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生存和生活。
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用补习班的堆叠提升孩子的成绩,而是静下来,慢下来,关注孩子核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生命的长宽高
关注生命的长度,让孩子健康地、有意义地活着;关注生命的宽度,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关注生命的高度,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信仰的人。
思维的洞见力
在过去,我们会强调专家专精于一个领域,而现在我们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
要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批判性思维。
心灵的创造性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过对比研究,研究者做过一个有5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
问卷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
毕业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技能更有用”,毕业 6-10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更有用”,毕业10-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人际关系更有用”,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提出了“艺术最有用”。
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审美与创造力的时候就提出“以美启真”,并指出这是中国的思维传统,我们应该注重儿童天性的自由发挥,注重艺术的欣赏力和艺术情怀的培养,注重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
个性的张扬
培养个性的特色教育不应该是教育体系中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因为,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好的教育应该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要。
思维的洞见力、心灵的创造性,和张扬的个性,都是我们传统的中式教育培养中较为欠缺的部分,也是在当前社会中尤为重要的部分。
这些素质的培养都不是通过简单的教育内容垒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放缓脚步,用静待一朵花开的心去关注和浇灌。
减法是一个思维,不是一个课程,就像孩子的人生,应该注重更深层的幸福,而非一个个量化的目标。
教育的减法,不是停止学习或躺平,是让家长和孩子都更合理地设置自己的目标,发挥优势,通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身心更加健康的孩子。
来源:中信出版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