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教师应不应该阻止学生提出“无意义”问题?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的思路要跟着考试大纲走。

  他们不需要有太多自我意识,只需要会答题,得高分,将来毕了业,到流水线上能坐得住,并听指挥即可。

  这种教育模式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毕竟在那个需要批量生产的时代,听话照做才能有效率。

  

  而今网络经济、数字经济、Ai机器人等的发高速发展,意味着旧时代的结束,新的革命到来。

  这项革命是人类来不及适应就不得不光速进入的时代。

  新时代不需要考试机器,也不需要流水线达人。因为这些机械、重复,没有含金量的工作,机器人轻轻松松就能取代,而且它们的执行力更强、工作效率更好,生产成本更低。

  这个机器人和网络独领风骚的时代,比以往更需要有思考力、创造力、表达力的人。

  其实,不光不可预测的新时代,就是在过去,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爱“胡思乱想”,会提出“愚蠢”和“无意义”问题的人。

  在最近孩子很爱看的《DK发明家的故事》和《DK科学家的故事》两本书里,就介绍了很多因为想法独特,而造福人类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故事:

  

  如果苹果落在他头上时,他不问“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是向下”,这种听起来像“笑话一样的问题”,他就不会去钻研,也就不会发现影响了世界的万有引力。

  在1960年那个艰苦年代,如果任湖南黔阳农教老师的袁隆平,不产生怎么样才能让水粮食产量更高的大胆想法,就不会有杂交水稻的诞生,更不可在1976-1987年,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用不足世界耕地占比不足10%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如果他脑袋里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就没有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诞生,更不会有那么多令人惊叹,甚至能影响到现代人发明创造的伟大构思诞生......

  总之,世界需要更多人问“为什么”,也更需要大家用实践去解开谜团。解决的谜团越多,我们个人和世界的发展就越快越好。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这个利弊的占比需要一个“度”字把握。

  如果只一味“胡思乱想”,就有不务正业、耍滑头的嫌疑。

  如果从来不想,又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可能。

  所以这个“度”该怎么把握,老师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在解开答案前,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一些经典的典故,去找一些启示性答案。

  

  中国古代学者陶渊明曾经说过“东西千里之堤,毁于一役,唯有欣赏一句愚蠢之言,多少可避免危难。”

  这句话说明,陶渊明对人们提出愚蠢想法的宽容,他认为该容忍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因此尽管孩子提出的想法往往是毫无意义的,但老师应当宽容并给予激励和表扬。

  近代的政治事件中也有一些不寻常的例子:

  毛泽东1935年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听了这个计划,众人苦笑。

  然而,最终由于这一政策的果断实施,最终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救国脱围。

  这例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愚蠢想法中可能也存在积极和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老师可以尝试在宽容和批评的态度中放宽心态,多让孩子提出和实践更多的想法,有时这些能够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案就是,老师要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让他们提出无意义、愚蠢的想法,然后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想法带来的价值,学习如何以一种具有一定理由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实现促进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综合起来看,老师该不该允许孩子提出无意义、愚蠢的想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需要宽容,也需要批评,还要尊重孩子提出的想法,提供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思考问题。

  除此外,还要带领孩子们去实践和验证想法,才能将“想一想”,变成“成长一大步”。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

上一篇:国潮品牌借助年轻化创新,在得物释放商业潜力,焕发新生机
下一篇:彭严萱与沃尔沃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共同成长的四年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