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中的红军广场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吴有君

  深秋中的大片红枫,火焰一般的光芒,点燃了拜谒者崇敬的目光,也反衬了远处来龙山、磨盘山、麒麟山等比肩山体的清新背景。

  一块超越人体身高、刻有党徽标志和“红色圣地”楷体字样的景观石,散发出润滑饱满、灿若明霞的玛瑙风采,把来者统统引进了村里的红枫林。这里是江西横峰葛源镇的枫林村,正是此行的落脚点。身边人被红枫的大体量所吸引,凑近场上东边的几棵红枫,试图测量一下他们的磅礴胸围,一个人远远抱不住,三个人才够围拢。主人告知,最早有168棵,现在仍有百余棵。目光点击,红枫屏蔽了天空,密匝的枝叶如巨伞,把长方形样子、南北向布局的土黄色广场罩在跟前。这,就是当年著名的闽浙赣省委、闽浙赣省军区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的“红军广场”。

  往北,是红军广场的司令台。司令台是一座赣东北典型的土木结构穿斗抬梁瓦房,常见的“人字形”屋顶。前敞后闭,即正南无墙通透,正北只开一扇门,可供进出。东西两面土墙到顶,墙体刷上了粉黄土浆,顶端用黑白两款颜色收边。在屋顶又饰以翘角、弧檐的徽派风格。看得出来,司令台在修旧如旧后,不仅激荡着红色的熏陶氛围,也溢出了小品建筑的乡村风味和现代美感。

  从后门登几级石阶就上了司令台,入户墙上对称地挂着红十军和红十一军两面军旗。凝视鲜艳的军旗,心底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无穷敬意。人转过身来,正对广场,感觉到空间更加旷达。或许是几路山笼山风呼啸的气韵,翻飞了抢眼的枫叶,也翻腾了烽火岁月的生命激情。

  “清明寒”总是不请自到。尽管乍暖还寒,但枫树依旧密生着白色的柔毛,舒萌的嫩叶,吐露满天的颜红。1932年3月底的枫树下,杀虎铲、二齿钳和铁锹随双手挖方填土,畚箕等竹篾盛具随双肩运来了小山似的红土和片石。石灰块浇上水,冒起白烟又叽叽炸响。红军和赤卫队土法上马,用红土、碎石和石灰再掺杂红染料,拌成“三合土”,因陋就简地铺设地面。

  方志敏于1899年8月21日诞生在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在1922年的一个春天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领导人。两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随后分别在赣东北苏区建立江西红军独立团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任红十军政委。不久,方志敏又把红十军扩编为红十一军和新编红十军两个军。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赣东北苏维埃主席的方志敏。而红十一军在1933年4月划归中央红军序列,开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苏区除了有正规的红军、地方红军、还有群众武装。到1931年5月在弋阳、横峰等五个县和葛源的作战队队员总人数达4.8万人。仅1932年的几场战役,苏区军民用自制地雷共炸死炸伤国民党军达到3000余人。

  葛源,在苏区的兴旺发展中走到了前台,因为这里扼守闽浙赣皖四省和赣东北南北交通要冲,灵山、磨盘山、来龙山列坐四周,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在1931年2月的早春,方志敏将赣东北苏区党政军三大领导机关从邻近的弋阳县迁到了横峰县葛源镇。从此,这里成为苏区新的首府和红色省会。他在进驻葛源枫林村后不久的一次苏维埃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枫林中抢修大型军民两用广场的倡议,并在春风春雨中动工。

  5月,红枫天天出彩出新。一万余平方米的红军广场也在短短3个月内雏形落地。广场除了有清晰的区块划分,还有齐全的简易设施。场上的球网用麻绳编制,那是妇救会的功劳;篮圈是铁打的,当然是兵工厂的贡献;所有的木头用料则是百姓的众筹。翌年初,苏区选址广场正北的山脚边,再造了一座敞开式的乡土小亭子。别看它小,作用可不小,既是主席台又是军民联欢的舞台。它,就是今天的司令台,就是今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深秋,枫林更有一种熟透了的质感。红旗与红叶演绎了双重奏。时针走向1933年11月18日,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红军广场隆重召开。党中央对这次大会特别重视,派来了由200多人组成的中央苏区参观团。会议的高潮,上演在11月23日下午两点的闭幕式上。“独臂将军”、闽浙赣省军区司令员、红十军军长刘畴西,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读了贺信,也代表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一枚、红十军奖旗一面。刘畴西说道:“这是中央政府对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英雄战士的鼓励和嘉奖。获‘红旗勋章’在全国仅有8人。此时此刻,让我们为方志敏与彭德怀、林彪、徐向前等8位中央领导一同收获的殊荣表示祝贺。”

  在喧天的喜庆中,方志敏走到主席台前,恭敬地接受勋章。掌声盖不住方志敏庄重而浑厚的嗓音,他说道:“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授给我的勋章,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全省工农群众与红军将士的荣誉,是奖励给苏区军民的。我们闽浙赣苏区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成为中央苏区一个有力的右翼,是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强有力领导的结果。”是的,毛泽东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赞誉,“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正确的根据地模式。”

  草木缠绵,枫叶无语。时间,走到了1934年11月,这里记住了24日那一天相拥话别的场景。方志敏在司令台上就当天的全省党的积极分子大会和群众大会,部署红十军北上抗日和苏区的留守发展工作。会后,他将与生死与共的母亲妻儿及其父老乡亲作辞行。因为,会前的11月18日,中央军委指示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与来自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进行合编,成立拥有8000余人的“红十军团”。事实上,中央的红七军团本身来自于方志敏缔造的赣东北的老十军。中央军委任命方志敏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指示他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向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宁沪杭方向进军,在战略上策应中央红军正在进行的反“围剿”。

  方志敏顾全大局,6天的准备后,就决定今天会后无条件执行命令,从红军广场挥师北上。会场上响起了方志敏的誓言:“党要我做什么,虽死不辞”。他又面向群众,深情地说道:“为了可爱的中国,我们就要离开苏区了,我们就会回来的,这一天并不遥远。”

  方志敏这一走并没有回来。在之后赣东北的怀玉山,他下令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迅速突破国民党二十倍于己的包围圈,自己留下来接应抗日先遣队主力部队而被捕。1935年8月6日,南昌下沙窝,国民党卑鄙无耻的枪声,扼杀了一个年仅36岁的极其宝贵的生命。

  方志敏,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作为“100名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他貌似走了,但他战斗过的红军广场还在,他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还在。伫立眼前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的起始点,亲吻红军广场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寸赤诚土地,抚摸直挺的枫树,深深地感受到方志敏及其红军将士的脉动和心跳。抬头仰望,红枫展示的何止是醉人的风景,亦是先烈傲雪的风骨;看看每一片枫叶,储存了生命沉淀的美丽;每一株挺拔的树干,不就是他们威严的化身?正如我们党中央评价的那样:“方志敏同志抗日的救国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亘地而永垂不朽。”

上一篇:吴中太湖街道定期排查火灾风险
下一篇:光华科技数字赋能“万物互联”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