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陈晓差点生涯第一部 9 分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30
手机版

  迷雾剧场上新了。

  得承认,Sir 本来完全没在意。

  即使请来冯小刚,《回响》也仅仅勉强保住豆瓣及格分,作为内地一度顶级的悬疑剧招牌,含金量每况愈下。

  可没想到,新剧开分居然有 8.1。

  迷雾剧场上次过 8 分,已经是三年前了。

  只要挺过最后几集,如无意外。

  国产悬疑将迎来新一匹绝对黑马——

  尘封十三载

  客观评价,属于迷雾剧场的中上水平。

  但 Sir 这次想苛刻一些,因为它本可以做到更好。

  如果豆瓣 8 分是优秀。

  9 分才代表破圈。

  那么 Sir 也更想追问:距离突破 9 分的 " 金线 ",它还差在哪?

  这个问题也实际在解答:国产悬疑,被 " 圈 " 住的到底是什么。

  回溯那些伟大的悬疑作品,基本着重三要素。

  比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甚至不用过多分析,杨德昌在片名就已经告诉你电影的要素是什么。

  还给你排好了序——

  时代(牯岭街)>人物(少年)>杀人(案件)。

  这也是为什么杨德昌在拍摄时最烦恼的一件事,是满台北去找一条 " 牯岭街 ",而且是旧的 " 牯岭街 "。

  譬如说牯岭街那条老街,其实一直很让我们头痛……戏已经拍到接近尾声了,都还不知牯岭街在哪里。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近期的国产剧。

  发现。

  这条经典的不等式,正在被倒置。

  01

  案件,好卷

  Sir 观察到,近期许多国产悬疑都把眼光放在" 悬案 "" 旧案 "。

  越残忍,越离奇,越好。

  2010 年,南都市江北区某家具城里发生命案。

  年轻女性,赤身裸体坐在浴缸里。

  按理说,死尸对于见多识广的刑警队长陆行知(陈晓 饰)来说,都应是司空见惯。

  但,他呆住了。

  死人他见过无数。

  死得这么 " 优雅 ",却让他心里一沉。

  哪是什么命案现场,根本一幅油画:

  年轻女人偏着头躺在浴缸边缘,两臂支起黄金三角。

  全身不着寸缕,发丝上却缠着一枚樱桃饰品;身后还有铺满暗花的壁纸,脚头摆放错落的红酒、水果。

  窗外阳光一撒," 画作 " 完成——

  队长沉浸于此刻,还没回过神来。

  勘验的法医老吕被地毯下的凸起硌了脚,掀起一看:一支 HB 铅笔。

  两人瞬间大惊失色。

  一支铅笔,何以至此?

  时光倒回 1997 年。

  24 岁的高材生陆行知入职江北分局,被局长分配到局里骨干卫峥嵘(陈建斌 饰)麾下。

  上班第一天就碰上凶杀案。

  跟刚刚几乎一样:

  同样的怪,女尸侧卧沙发,布帘半包身体,姿态刻意。

  同样的 " 美 ",老卫从窗口望去,框景之内,现场竟构图严谨。

  同样,地上出现了一支 HB 铅笔。

  接着,一个镜头拉出全景:

  时代、人物、案件,三要素聚齐。

  13 年了。

  城区的标志性高塔还在耸立,一如往昔。

  但周遭景色早已翻新,跟在前辈屁股后头的小陆蜕变为独当一面的老陆。卫峥嵘不在警局了,其他还在老刑警们,也已鬓发斑白。

  尘封十三载,悬案仍未解。

  02

  破案,好难

  其实剧名也点出了三要素。

  " 尘封 "。

  封住的,是案件难度。

  逍遥法外十余年的凶手卷土重来,可如今唯一可以支撑并案调查的,只有一根头发。

  DNA 检测与当年一致。

  封住的,是人心。

  97 年的小陆,新婚燕尔,家庭和美,初出茅庐,怀着除暴安良的决心,意气风发;2010 年的老陆已离婚,女儿归了前妻,他独居在一间小公寓里,再没有悉心准备早餐的耐心,每天草草洗漱离家,敷衍了事。

  而当年的师父卫峥嵘已不当刑警,调到另一个区的分局,做了图书管理员。

  陆卫二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

  新案开启之夜,陆行知第一件事不是查案。

  是" 偷窥 "——

  来到监控室,找到老卫常去面馆的道路天眼,通过摄像头,凝视老同事。

  操作轻车熟路,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或许,在每一个因没有抓住凶手而倍感煎熬的夜里,他都会如此遥望曾经并肩的战友。

  最后,封住的还是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

  " 尘封 ",关于遗忘。

  一件事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搁置时间久了,被时光之尘覆盖。

  也关于拒绝。

  因为这遗忘不见得是被动的,而是不敢面对,无法接受,才不得不将之抛于脑后。

  如今旧事重谈,老案重查。

  不仅难。

  何其挣扎。

  03

  人心,好硬

  按照 Sir 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

  《尘封》的案件足够吊胃口,接下来便要塑造好人物。

  两位主角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陆队表面寻常,内心却已沧桑。

  老卫则由一个穿皮夹克戴皮手套的理想青年,变成了保温杯不离手的普通中年。

  一个消沉,一人佛系。

  无论陈晓还是陈建斌,两人都把这种状态转变演得很不错。

  但在剧情上——

  《尘封》的人物塑造,是对表演减分的。

  比如最开始如何展现二人的专业。

  陆行知破案,是悬疑千年老梗:" 左撇子 " 有罪论;

  老卫抓到嫌疑人,竟是因为碰巧,从窗口看见那人在楼下偷自行车……

  时而见微知著,神乎其神,时而又对显而易见的事情视而不见。

  97 年第一案,老卫就发现了尸体摆放的诡异之处——像油画。

  推断凶手有艺术背景,或是绘画爱好,不难吧?

  老卫是粗人。

  可陆行知是熟读西方理论的高材生,竟然也没有往这方面想。

  后来,陆行知又突然灵光一现,锁定了连环杀人凶手的另外一起被遗忘的案件。

  为啥?

  别问,问就是 " 直觉 "。

  问题之艰难,解决方式之轻易,让每一次对旧思路的推翻重建变得头重脚轻。

  两位主角似乎一直在拼命查案。

  但也因为削弱了查案的严谨性——

  两人更像是案件推动者,而非时代亲历者。

  剧中其他人物也大多轻飘飘。

  一个关键角色:钉子户马成群。

  13 年前,他由于骚扰过受害者被怀疑,但很快被排除。

  13 年后,他靠炒房发家,而且突然说出了案件的重要信息。

  为什么当年死都不说,这次随随便便就说了?

  别问,问就是 " 想通了 "。

  不是不行,但过于草率。

  一方面,这是剧作的偷懒,和用巧合解决问题差不多。

  另一方面,是创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变化背后的本质原因。

  97 年的马成群是谁?

  一个底层人,一个被时代逼到墙角的 " 生存主义者 "。

  表面上看,他是流氓,为了给自己多讨两套房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点汽油罐威胁政府。

  实际上,他充满对自己可以被随意碾压的恐惧。在他看来,周围的街坊邻居,对他是不友好的,人们看到他站上房顶,就会起哄,而以警察为首的执法者、公权力,统统不可信。

  但主角们却对这一切表现得迟钝。

  老卫眼里,97 年的中国,只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地广人稀,这里人口稠密,低头不见抬头见,隔壁放个屁都能听到,没有连环凶案产生的环境。

  陆队眼里,十三年前和现在不一样,那时的人们,关系亲近,可以通过就近走访,口口相传,排除嫌疑人,现在楼高了,人远了。

  在这些隔靴搔痒的处理中。

  剧中大多数人物都沦历史旁观者,于是也无法真正指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荒谬。

  卫峥嵘、陆行知,还有表面上看爱打哄哄,实际上也刚正不阿的局长,以及其他警员……

  实打实的好人。

  经营夜总会的黑社会老大郭胜利,也是个有底线,有风骨的人。甚至连设计加害郭胜利的手下细虫,鸠占鹊巢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告诉小弟们,不要再打打杀杀,好好学习经商之道,赚大钱。(后面有官商勾结腐败线,但根据以往经验,应该也只是泛泛描写)

  没有人有一个真正的敌人,不管是内心无底洞一般的欲念,还是一个压迫他们的社会。

  没有敌人,哪来恨意?哪来苏醒的决心?

  而一个变态杀手,在这,似乎同样没有成长的土壤。

  04

  突破,还很远

  本来《尘封》的人物设置是有创新的——

  " 双雄 "。

  双雄组合在国产罪案剧里并不鲜见:刑警 + 律师的《原生之罪》,刑警 + 画师的《猎罪图鉴》,刑警 + 天才富二代的《深渊》,探长 + 私家侦探的《民国奇探》,刑警 + 孤胆英雄的《冰雨火》,高官 + 布衣少年的《君子盟》……大多都是体制内人员搭编外人员。

  好处是,编外人员能够提供新鲜视角,还能超出身份限制,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事,并且,他们身上也寄托了观众们对于侠客的期盼。

  但《尘封》没有在卫、陆双人组的身份上玩花样。而是采用了老带新的常规模式。

  但两人又有着超出欢喜冤家,或是暴躁老手加规矩新手的丰富性。

  卫峥嵘经验丰富,目光如炬,习惯常规的办案逻辑,先从熟人作案入手,调查每一个被害人的社会关系;陆行知则是知识傍身,通过学习西方案件,他看出 97 年几桩凶杀案之间的联系:有风格,有签名,或许是连环杀手所为。

  两人的差别,是思维方式和观念之差。

  也是一个经历过时代剧变,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保守派老警察,和一个赶上了开放的年头,受过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影响的开放派新警察之差。

  岳母指责他们小两口 " 西方小资产阶级思想 ",这句颇有年代感,却也明显过时了的话语,就能看出时代的变化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

  这是 Sir 最喜欢的突破。

  可惜,到了第 16 集,两人依旧并没有产生过真正的冲突,也没有和周围人有过不可调和的矛盾,情感没有递进,也尚不存在质变的可能。

  他们观念不同,但价值观相同,人品也大差不差。

  97 年,陆行知直接把一名受害者的孤女领回家里收养。

  可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妻子、父亲都自然而然地接受,甚至比他还更能接受养一个不是亲生的孩子。

  岳父母那边虽有压力,但妻子很有主见,直接扛下所有。

  案子的确没破,但他照样当上了队长,而没有成为一个一蹶不振的 loser,尽管面容沧桑,但他并非真的落魄。

  婚,也是假离的,他和前妻、女儿关系仍然不错。

  卫峥嵘那边,和前妻复婚后,好像更幸福了。

  2010 年的他,在陆行知第一次找来时严词拒绝。可一夜之间,就又变了态度,主动请缨。

  剧情给了提示,这转变或许与他想起白月光之死有关,可剧集又丝毫没有对于他内心挣扎的描写。

  在此,Sir 想起一部教科书级别的 " 范例 "。

  可能不太公平。

  但如果要产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这些经典必须面对。

  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

  电影并不想引导观众发现特定的凶手,他所做的,是呈现那个把凶手变成恶魔的大社会。

  从头到尾,是包括但不限于主角的所有人,价值观坍塌的过程。

  乡下的朴探员,文化水平不高,但有种老警察的自信。

  " 别人说我有一双巫师的眼睛 "," 只要我这么盯着看,就会看出什么 "。

  他笃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习惯于刑讯逼供、伪造证据,为了栽赃一个傻子,他拿着傻子的鞋,在现场制造了脚印。

  事后,他又能买一双新鞋,嬉皮笑脸地去跟傻子示好,只不过,说是双 Nike,其实是双 Nice。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和强奸杀人犯殊途同归,后者伤害着具体的、无辜的人。

  前者则以光明的化身,迫害着忤逆者,糟蹋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法律和公义。

  另一位是大学毕业的首尔苏探员,他逻辑更缜密,也更有警察的坚守,看不惯乡下警员的做派。

  他更理想主义,也更相信程序正义,但最后,他却比朴警员更疯,拿到嫌疑人 DNA 结果不符的报告后,他险些枪杀了对方。

  因为他意识到,科学、理性,无意义。

  电影里,暴力的作恶者会被更大的暴力和恶击败。

  朴探员的搭档勇石总是对嫌疑人拳打脚踢,但他最后被傻子的木棍打出了破伤风,截肢,死去。朴探员靠扭曲规则树立的坚定不移的自信,也在一次次地被外界扭曲之后,摇摇欲坠。

  这也是讽刺之处:在这个科学、理性没处施展的大环境里,所有人都必然滑向深渊。

  时代也同样成为加害者。

  故事发生在 1986 年,那名 14 岁的女学生被凶手杀害之际,正是政府宵禁之时。

  原本该去保卫民众的警察,被调去巡夜,本有可能抓住凶手的军队,正在权力的授意下,向民众施暴。

  这才是时代描写的意义: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无一幸免,没有任何强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

  《尘封》也通过种种方式强调了故事的现实感、时代感。比如侦查工具和手段的进化,1997 年,警察们用录音机记录,2010 年,用起了录音笔。

  然而。

  " 年代感 " 和真实年代之间,仍隔着一张需要观众自行去捅破的窗户纸。

  △ 下图:《杀人回忆》

  比如刻意 cue 年份,97 年的第一个嫌疑人,是香港明星,呼应着香港回归大事件。

  炒房、旧城改造,等等 90 年代、00 年代的潮流,也沦为模糊的背景。

  我们依旧看不到 1997 和 2010 这两个特殊的节点,对于故事更深远的意义,更看不到 " 十三载 " 对于主角们深刻的摧残。

  是谁需要这层 " 窗户纸 "?

  Sir 很肯定,观众不需要,对创作者来说更是阻碍。

  《尘封》绝不是没有野心。

  2010 年,隐隐感觉凶手重新回来的陆队对着高楼大厦发出感慨:

  " 楼高了,人心也远了。"

  这句话,本该成为全剧的点睛之笔,可惜它只能作为一句没有被进一步解释的金句。

  恶是如此实在,却又如此缥缈。

  命运总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却又如此无常。

  但如果没有对恶的持续追问,那人生所有的 " 无常 ",都只能换来一声无奈的喟叹。

  正如剧集里,时间只能化身为寻呼机、录音机、win97 的电脑,提醒着过去的存在。

  却无法在 " 人 " 的身上真正留下痕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莫多瓦尼雅

上一篇:《我的动物朋友拉布拉多狗》小学作文
下一篇: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电力满格“送清凉” 增容保障“暖童心”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