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5-06
手机版

  原标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日益激烈,其中文化软实力竞争尤为突出,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环境。在此背景下,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应坦然面对多元文化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抓住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特点,及时创新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优化教育环境,适应时代发展,以期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水平。

  多元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构筑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空间,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还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多元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是有利于开拓思政教育范围。多元文化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传统习俗等领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同时,借助多元文化,高校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开辟出多种思政教育工作渠道,进而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二是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革。多元文化环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形成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逻辑。在多元文化发展作用下,高校思政教育必然会寻求转变、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探索现代化发展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三是有利于开阔高校大学生眼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利于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开阔自身的眼界,形成国际化发展思维与能力。

  (二)多元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某些学生受多元文化中的奢靡元素影响,逐渐追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正向引导作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对教师教学现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多元文化包罗万象,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深入了解多元文化内涵,逐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改善以往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课堂。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多元文化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同时,多元文化的进入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使其呈现出开放、高效、辩证的特点。

  一是具有开放性特点。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文化纷纷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我们强调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搞关门主义,排斥外来文化,所以要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二是具有高效性特点。正是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大学生可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主体、主导,通过学习了解多元文化内容,深入探索文化间的差异,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间,高校大学生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其在学习思政内容时更为高效。同时,高校思政教师也因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能够在课堂上讲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内容,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三是具有辩证性特点。多元文化具有两面性,既存在精华,也含有糟粕。高校思政教育应持辩证思维,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坚决防止多元文化的糟粕部分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此外,高校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多元文化,让其了解多元文化的两面性,守住本心,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高校应积极创新求变,改善以往的思政教学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教学观念创新。一方面,高校应高度重视多元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多元文化,及时创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守正创新,积极主动了解多元文化内涵,以审慎的态度看待和吸纳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此外,学生在学习多元文化过程中,应深知其两面性特点,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大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在现有教育内容基础上借鉴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其一,选择国外案例为思政教育内容,利用实际事迹来激发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思考,让其真正地掌握思政教育内涵。其二,选择国外热点时事为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评析热点时事,从而让其了解多元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其三,以国外发展形势为思政教育内容,让大学生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从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创新。高校要打破固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中国文化,借鉴外来文化,提升思政教育质效。其一,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如开展多元文化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围绕多元文化主题进行讨论,使其能够深入认知多元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思政教育效果。其二,采用视频教学方式。高校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或制作教学视频,如文化宣传片、纪录片等,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三,采用实践教学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应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改变纯理论学习的教学状态,以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青嵩,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副教授、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能力研究”(CQGJ21A030)、2022年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研究”(2021YBCS12)、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政治必须提高‘三种能力’的重要论述研究”(22SKSZ080)】

上一篇:文科生去美国留学选什么专业?
下一篇:四川巴中文旅新区首例集中管辖案宣判:非法捕猎者获刑+修复生态环境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