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学霸,而不是学渣”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5-11
手机版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几天在手机上刷到张琦的视频讲 " 人工智能会取代学霸而不是学渣 ",点赞量好夸张。我滑到评论区看:

  哦,懂了,点赞都是像我一样被治愈滴。

  人工智能真的更容易取代学霸吗?

  我觉得张琦老师的表述不够准确,人工智能取代的不是学霸,而是靠刷题刷出来的学霸。

  原因小半爸在上周文章里,用比较专业的说法讲过了。

  以当前最标志性的人工智能 Chat GPT 来说,它的学习过程就三步," 收集数据 ~ 比较数据 ~ 优化数据 "。

  ▲ 图源:网络

  这个过程和 " 刷题 " 模式高度重合,都是先做例题,然后对照和熟悉答案,最后大量重复,提高速度和准确率。

  这就说明通过刷题训练提高智能这条路,AI 已经做到 " 让人无路可走 "。

  B 站上有人开玩笑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已经赤裸裸摆在眼前,我们很多家长还在使劲 " 鸡 " 娃应试本领,这不是 " 清末考科举、2000 年学珠算 " 么?

  可如果不鸡应试,又该鸡点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前几天经历了一件事,倒是有点感悟,可以跟大家伙聊聊。

  事情是这样滴 ~

  最近天气不是热起来了嘛,周末我在家收拾夏装,一边收拾一边抱怨,这肥还没开始减呢,又到了露肉季 ......

  千爸已经习惯每年换季我边抱怨边点奶茶的调性,根本不想理我。

  不理我算了,我现在有 Chat GPT:

  我想减肥该怎么做?

  Chat GPT 很快就理我了 ~

  要减肥,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麦食品、低脂肪的食物摄入。

  ......

  我叹气:唉,这人工智能也不咋地,天天净整些正确的废话。

  一旁做手工的千寻看不下去了,说:

  " 妈妈,你这样问,肯定问不出什么好建议啊!"

  我说,那要怎么问?

  她一边在 ipad 上敲字,一边说:

  " 首先,你要设定个角色,这样 AI 才知道自己是啥 ... 然后,你要告诉它需求,不是想减肥这么简单,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 最后,你还得补充下信息,人家 AI 都不了解你,怎么帮你做判断嘛 ...."

  她一顿操作后,问题变成了:

  你作为一名专业的健身教练和营养师,能帮我制定一份详细的周健身计划包括饮食规划吗?我想要减肥,目标是一个月瘦 5 斤,我的身高是 ~,体重是 ~.......

  很快,我就得到了 Chat GPT 建设性的意见:

  以下是一份详细可行的周健身计划和饮食规划,供你参考。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健康减重:

  周一:有氧运动(跑步、快走、慢跑等 60 分钟 + 全身力量训练(卧推、深蹲等)60 分钟)

  早餐:燕麦粥 + 水煮鸡蛋 + 草莓

  上午可加餐:一杯低脂牛奶 + 一把坚果(杏仁、核桃等)

  午餐:水煮鱼 + 蔬菜沙拉

  下午可加餐:一份水果 + 一杯无糖酸奶

  晚餐:烤三文鱼 + 蒸菜

  .......

  这事对我触动还挺大,内心多少还是有点嘚瑟,觉得小屁孩挺厉害,相比我,她的提问方式才是经过了主动思考,是真正在用 Chat GPT。

  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 AI 时代孩子最需要的本领吗?

  主动思考,不跟 AI 比谁更有用,而是让 AI 为我所用。

  回想千寻小时候,我在引导她 " 主动思考 " 上面的确花了蛮多心思,比识字、拼音、算数都重视得多。

  现在她也会玩些简单编程,机器人什么的,都是自己萌生想法,自己思考,自己设计。

  之所以重视 " 主动思考 ",是因为我很早就有一个认知,觉得 " 思考 " 和 " 刷题 "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 刷题 " 是被动模式,别人出题我来答,一路答上去,有天进入社会,没人出题也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得靠自己琢磨、掌控,就懵圈了。

  相反," 思考 " 是主动模式,是以我为主,我要怎么运用工具。

  虽然当下应试不如 " 刷题 " 效果好,可一旦进入社会,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可以说,越是 AI 时代,智能工具发展越充分,主动思考的孩子发挥空间越大。

  既然聊到了这里,就索性再给大家分享下我是如何引导千寻 " 主动思考 " 滴,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从两方面着手:

  精读中引导 & 生活中引导。

  #1

  精读中引导主动思考

  从可操作性来说,精读绝对是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的最佳途径。

  前几天小伙伴逃妈也在文章里说到了,国外老师非常强调精读,在他们认知里,阅读最终就是为了思考。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会用各种思维工具来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比如,对故事类 Fiction 书籍,可以用思维导图里的气泡图引导孩子思考角色性格特点;用流程图理清事件发展顺序;用 Venn 韦恩图来分析事物异同 ......

  我举一些具体例子吧。

  精读绘本罗力小恐龙系列《我和老爸》时,我就是用气泡图引导千寻去主动思考 " 罗力老爸 " 有哪些特点。

  精读李奥尼的经典绘本《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时,我又用双气泡图引导千寻对 " 自我认同 " 这个主题展开了思考。

  当孩子有了自主思考,自然会提出好问题。

  在这个精读互动环节,千寻就问过我,愿意做没有人爱但是拥有自由的老鼠亚历山大,还是做拥有主人的宠爱却不得自由的玩具老鼠威利。

  这是一个精彩,充满哲思的好问题。

  它让我们理解了生命的一体性,得到与失去永远是共生的。

  像这样在精读中启发思考的讨论,一直从千寻 4 岁左右延续至今。

  如今虽已是独立泡书店的小孩,我却依然扮演着她的阅读伙伴,继续着我们快乐思辨的精读时光。:)

  最近还有个 " 无心插柳柳成荫 " 的好消息是,精读得到了官方认证。

  家长会上,老师透露了小学期末测试的重要变化,变化趋势正好和 " 精读 " 相关。

  具体信息,我在里分享了,4~8 岁孩子家长一定要看看。

  这篇文章里还介绍了我们自己开发的 " 精读思维课 ",国外老师用思维导图引导孩子精读,启发思考的方法,都原汁原味搬到了 " 精读思维课 " 里,不会精读引导的家长,也可以看看。

  孩子上过课掌握方法,自己就懂得运用导图精读,开启自主思考,爸妈就不用费心了。

  #2

  生活中引导主动思考

  生活中引导千寻思考,我常用的是see-think-wonder 三步提问法。

  这个提问法源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 零点计划 "(Project Zero),国外很多家庭都在用。

  " 零点计划 " 在哈佛已进行 50 多年,致力于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思考和发挥创造力。

  它最大优点是,不论在家,还是带娃在外面玩,随时随地都可以用。

  我用和千寻逛动物园时的一次践行来举例吧。

  第一步

  see ( 观察 )

  see 的意思是:你看到了什么?

  当走进动物园,新鲜事物不断映入孩子眼帘,就可以开始提问的第一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步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孩子和我们看到的点往往是不一样的。

  比如,池塘边的火烈鸟,我看到是 " 有的火烈鸟双腿站立,有的却一直单腿站立。" 千寻看到的是 " 有的火烈鸟颜色更红,有的颜色浅一些,是橘红。"

  同样是大象,我看到是 " 吨位好大 ",千寻看到是 " 大象皮肤好粗糙。"

  如果同行多几个孩子,我猜,一定会有更多千奇百怪的看点。

  在回答 "what do you see?" 的过程中,孩子不仅锻炼了观察力,还体会到了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不同角度会导致不同的观点,这不就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雏形嘛。

  第二步

  think ( 思考 )

  think 的意思是:你对你看到的怎么想?

  这里有个小技巧: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想。

  千寻说她看见 " 有的火烈鸟颜色很红,有的颜色要浅一些。" 我就会问:" 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她想了想,说:" 火烈鸟应该是小时候颜色红,长大后颜色就会变浅。"

  " 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

  这个问题就好比一个 " 逻辑开关 "。

  之前孩子回答可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一旦开关打开,她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梳理因果关系,还得组织语言,才能有逻辑地表达。

  千寻琢磨了好一阵,说:

  " 你看那些颜色更红的火烈鸟个子都比较小啊,它们是小 Baby 的火烈鸟;颜色浅的火烈鸟个子更大,是‘大孩子’。所以,火烈鸟的颜色是随着年龄大小变化的。"

  说的对与否不重要,重要是孩子学会了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规律,再用逻辑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步

  wonder ( 探索 )

  wonder 的意思是:还有什么是你想要了解的?

  孩子观察了,也讲了自己想法以及为什么这么想。

  这时候就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千寻讲完她对火烈鸟颜色的想法后,我问她:

  " 你想不想验证下自己的判断啊?"

  于是,回家后我们查阅了更多有趣的知识。

  原来,火烈鸟颜色不同,除了受物种不同的影响,还受到食物的影响。红的火烈鸟是因为身体中虾青素含量更高,虾青素就藏在它们经常食用小虾小鱼身上……

  千寻恍然大悟:

  " 我知道了!如果火烈鸟没得小虾小鱼吃,它们就会变白。"

  真的吗?不如我们再研究研究?

  我个人最喜欢三步提问法中的最后一步。

  因为,当我提问时,发现自己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了,好奇可以减弱中年的倦怠感,让我对周遭世界保持一份宝贵的热情。

  EASTWEST

  写到这里,我就想起有一年去听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演讲,他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曾遍访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寻找 " 中国学生到底缺什么 " 的答案,没有找到。

  当我 5 岁女儿一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时,我回忆起我的小时候因为问 " 两条平行线为什么不能相交 " 被老师羞辱,忽然明白了我们缺的是什么。

  我 5 岁的孩子若有所思的问她妈妈 :" 为什么孙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却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

  我发现,大学招生中所有要考察的核心要素,诸如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维乃至哲学思辨等等,都包含在这宝贵的一问中了。

  原来,长期以来,我们特别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比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探索精神和主动思考。

  我们缺的,就是这个,而这恰恰是 AI 时代最需要的。

  如果文章对你有用,请记得文末给我一个" 在看 "吧!

  封面图:来源 AI 作画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上一篇:孝昌:开办纳税人学堂 助力企业懂政策 报好税
下一篇:晓博士祛斑倾专业之力,建设一站式美肤综合方案时代化品牌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