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真正区别在哪里?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6-22
手机版

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里,住在里面的人们的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无法转动和行走,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洞穴外有很宽很长的通道通向外面的世界,有一道矮墙隔着,阳光从洞穴上方照射下来。

此时,他们的身后有火光在燃烧,阴影投射到他们向前看到的石壁上,矮墙外有人举着木偶在上面演戏,有人在说话,有人没有发声,洞穴里的人也只能通过石壁听到他们的回声,那些晃动的木偶也只能星星点点地看到一些移动的影子。

于是,洞穴里这些无法动弹的人会通过自己一直以来所看到的前方的石壁分析,这些声音就是通过这些阴影所发出来的,火光、木偶、人声等等交杂投射到石壁上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他们认定了这些就是事实本身,这就是属于他们生存空间里的认知局限,并坚定地认为这都是真实的且有关联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超过他们一生所看到的阴影更实际的存在了。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被解除了这种禁锢,他站了起来,并且转动了头颈,顺着通道走了出去,看到了火光本身,看到了照射进洞穴的阳光的光源本身太阳,看到了那些真实举着木偶表演的真实的人,还听到了他们有的人为木偶配的音,假扮木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都是来自于这些人,人们在矮墙外不断地移动。

这一切都让这个人感动震惊,这些真相对他过往的认知所带来的冲击让他起先有些抗拒,再到好奇并想一探究竟,再到慢慢地开始接受并认可,随之而来的是无限地接近真实与真理真相。     

于是,他开始替自己难过,为过往失去的被禁锢和错乱的岁月,又开始替那些依然生活在洞穴里的同伴们感到惋惜,他又庆幸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拯救机会,并比洞穴里的任何人都要幸运。

此时,洞穴里依然在过着他们一如既往的生活,有领袖的参选、有对石壁上的阴影辩论与预言赢家的颁奖,有继续为洞穴里的权力与地位身份的争斗与嫉妒……

当这个走出洞穴,见过了外面世界的人再次回到洞穴时,面对里面所发生的一切,他只会觉得这些人的愚昧无知与发笑,并不屑于跟他们争斗与辩论,他宁愿在外面去过上一种穷困苦难的生活,也不再希望自己回到洞穴里去做人上人。

可是,一直呆在洞穴里的人却会无限嘲讽地笑话他,说他出去了一趟回来头脑就变傻了,眼睛也变坏了,竟说些胡话和不切实际的空话,他被所有人认为是一个破坏分子,扰乱人心的狂想者,他们要将他绑起来甚至是杀掉他。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里讲述的一个故事,寓在说明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区别,以及人们认知局限与受过教育、见过世面的人与无知者的区别。

洞穴石壁上投射的阴影就是可见世界,而外部的一切真相便是可知世界。

在可见与可知世界的认知中间,便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从而带入灵魂所感受到的在自我生存时间与范围之内的认知,这种局限会造成眼睛的迷路。

柏拉图说,就好像眼睛从两种途径去适应一样:一种是从光明到黑暗,另一种是从黑暗到光明。这两种突然的转换都会造成短暂的失去视力,让视力迷茫,必然要花时间去适应。

于是他问道:

那么这两种人必然会被认为一种是幸福的,一种是可怜的,皆因人所处的角度不同而结论不同。

洞穴的人会认为这个走出去的人可怜得出去一趟回来便失去了理智,变得魔性疯狂;而对于走出去看到了真相的那个人来说,这些依然呆在洞穴里的人是有多么可怜和遗憾此生,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都永远无法看到真相,阴影与回声便是他们的认知里的全部,并为其乐此不疲。

所以,柏拉图由这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

知识从何而来?教育。这便是我们为什么要受更多的教育,去看更多的世界,去让自己从无知变得有知,然后专知,去让自己无限地接近真理,并将这一事项作为自己终生的任何与活着的使命。

虽然我们不能扭转更多愚昧无知的人来认同这些真理,但是起码在改变这些事情上,总会从刚开始的抵触到慢慢地启迪极少数人让其觉醒并怀疑,再到他们渐渐开始自我探索并自发自觉地去接近真相。

柏拉图认为,在他所设想的“理想国”里,是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这个国度的,那个走出洞穴觉醒的人必须要让他重新回到洞穴里去影响和从认知上拯救更多的人。

统治“理想国”的人既不能是无知者,也不能是只知钻研学术的人,前者大家都明白,而我们所说的“书呆子”只适合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正如柏拉图所说:


当然,精神贫穷和个人福利匮乏的穷人也不能做统治者,因为他们只会为自己的私利谋取好处,不会有更好的管理。

要让“富有”的人来管理,这种“富有”是指精神的丰富与内心的善良,这些必须以“智慧”为前提,他们不贪权,不牟利,是真正灵魂升华的人。

因为,无知者无畏,智慧者心存敬畏与信仰,更有天下己任的使命感与分辨伪善与良善的锐利双眼。

当无知者的数量众多,力量非常大时,受过教育的人想要改变现状,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难度,而且将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又如何在这样的怀疑与恐惧中依然坚持真理与说服?

如何寻找真理,如何认清真相,如何分辨真伪,如何在一片黑暗的灵魂中寻找光明并带众人去认识“光”的本源善良,这才是哲学家和喜欢哲学的人所探究的课题。

毕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和至善,是无数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却又难于坚守的一件事,所以他们才可以被称为屈指可数的圣人和先贤,这种期望才是理想的,又是毕生追随与想要去成全的。

—End—

上一篇:小虎滨滨说新闻|滨州常住人口超392万;科技馆开放时间调整
下一篇:上市公司中标动态汇总(2021年06月16日)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