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格物致知”何以“叩问苍穹”?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5-20
手机版

  2023年4月24日是中国第八个航天日,主题为“格物致知叩问苍穹”。对古语的援引,让今年主题显得颇为不同,也不禁让人发问,“格物致知”何以“叩问苍穹”?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按照儒家的“为学次第”,这是诚意、正心乃至“修齐治平”的基础。然而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概念,其意涵认知不一,随时代而演化。

  

  ▲2023年2月17日,中国航天员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中新社发 杨佳 摄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格致即“穷究事理以得致知识”;陆王心学将其定义为通过抵御外物侵扰达致本心澄明。清初实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格致”与心性无关,而是向外探求新知。大概因其阐发了主体对客观事物探索认知的方式方法,晚清传教士及中国学人又将这一儒学经典概念“嫁接”到自然科学,故清末洋务学堂中,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称“格致”。

  因此可以说,“格致”的诠释史,见证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接轨。“格致”也由此奠定了当代基本通用含义,美国汉学家本杰明·艾尔曼即用“investigation of things”(对事物的研究)翻译此词。

  中华民族是仰望星空的民族。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的传说,天文历法的丰厚积淀,无不佐证古往今来中国先民对苍穹散发的无尽遐想、进行的细致入微观察。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和阿波罗同样映照出,对星空的好奇是人类共享的本能,科学家虽然有国籍,但科学无国界。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着上组合体太阳能帆板打开示意图。中新社发 张文军 摄

  欧洲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的兴起使人心浸润理性,在与古老神话传说的激烈碰撞中,理性与科学脱颖而出;20世纪航天动力学的出现以及材料、能源、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为人类插上了“翅膀”,使人类的“飞天”成为可能。

  二战后美苏太空竞赛中,首颗人造卫星、首次载人航空乃至首次载人登月的达成,让人类在短短二十几年史无前例地拓展了行动和想象的边界。中国自五十年代设立航空工业委员会开始布局,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羲和”探日、“天宫”对接,遐想、神话、梦想早已真正照进现实。

  

  ▲2023年1月9日13时04分,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科技壹号卫星、天启星座13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学号卫星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新社发 汪江波 摄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曾在著名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指明,“用(格物致知)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格物致知”是人类从前现代“飞天神话”走向现代“飞天工程”的必经之路。

  格物致知,意味着筚路蓝缕、上下求索。所以七十年前,中国科研人员在戈壁荒漠开展艰苦工作,从无到有建立航天事业。

  格物致知,是以全体人类为主体探索客观世界。所以一年前,中国向世界发出声音,“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让天宫空间站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人类攻坚克难,科学认识“未知”太空,永不过时的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届时“身游银阙珠宫”的宇航员,定能回味在地面“格物致知”的日日夜夜。(完)

  作者/韩禹

上一篇:河南中烟2023年招工启事已出,欢迎大家报名
下一篇:电影人马成立:用艺术把阳光洒满大地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