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突然疾病,北大博士上班仅半年,年仅31岁病逝于哈工大深圳校区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5-31
手机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突然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令人遗憾的信息。2023年5月3日,该校马院助理教授廖梓豪博士因病在佛山逝世,只有31岁。

  

  现在高校教授因为疾病而去世的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算一算廖教授的学习经历,在南京大学读法学本科,在北京大学读硕博,而2022年9月,在就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马院,担任助理教授职务。而到现在仅仅上班半年多,就不幸离世。

  

  只能为该校马原失去了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而惋惜。

  现在有一种流行趋势,就是高学历者的工作时长日益增长,有媒体做过统计,像博士学历的工作者每日大概工作9个小时以上,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而且博士学历者每周运动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显然缺乏锻炼及工作时间的漫长,造成了不少年轻学者身体出现了变化,而其身体存在隐患的话,就可能出现廖博士这样的情况。

  读了这么多年书!最伤心的是父母啊!刚刚有一个大好前途,就离开了,而且是学术界的一个损失,很可惜。有网友说,学文科也这么危险么?不是应该理工科的研究更多?

  

  只能说非也,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进步不只需要理工学科,人文学科也必不可少。而就读博难易情况而言,实际上人文学科的博士毕业更难,没有国外的sci、ei、ssci等平台发小论文,国内的cssci资源极为紧缺,教授、博导的文章都很难发,博士生就更鲜有机会,文科又很难出发明专利,大论文从开题到答辩更是经历千难万险,所以,顶不住压力,不脱几层皮断难取得博士学位。这些年,可以说硕士有点水,但博士是货真价实的,有真才实学,且意志坚定。

  

  文科属于精神层面,具有导向性,文理同样重要。虽然廖博士是法学本科,后来转为社会科学类,尤其是马哲类学科,但是实话实说,这门学科学习起来更为的晦涩和艰难,而且在现在更有存在的必要,能够指明人生和社会的方向。

  

  人之为人,只要活着,只要不想变成行尸走肉,就需要阅读听音乐看电影,需要精神食粮,文化和文科的意义就不言自明,尽管在舆论上不被承认、被无知者鄙视 下里巴人从来很多,阳春白雪从来稀缺,从文者本来就应该秉承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耐得住寂寞,自信自立自强。

  

  而越是名校工作学习的压力都越大,30多岁的青年教师还在发展事业,更是落不下学习和科研,而他们更需要注重身体,这样才能更长久的报效国家。无论文理,都会造福人类的。

  本文由趣笔谈教原创,喜欢本文的话请点赞文章和关注本号,每天分享教育趣闻、教育理念和学科知识,期待我与您一起共同进步

  举报/反馈

上一篇:保洁阿姨教你正确清洗卫生间马桶的方法,赶紧学起来
下一篇:浙江宁波东钱湖:规范文明施工 店面装修需设置围挡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