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飞:一所正在被遗忘的大学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6-03
手机版

  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引起我的关注,源于“青塔”的一个统计。

  专注教育领域的“青塔”微信公号做了一组国家杰青入选者本科毕业院校统计,其中“四非”学校安师大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网友的关注。所谓“四非”学校指的那些非985、非211、非“双一流”、非省会的大学。

  根据这组统计,在1994年—2018年国家杰青入选者本科毕业院校中,安师大排名第20名。

  排在它前面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清一色的985高校,而紧挨着它的两所大学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也是两所知名的985高校。

  

  而2017年的国家杰青入选者本科毕业院校中,安师大的排名更是亮眼:位于第8位。

  

  这是安师大的光荣,在所有安徽省属高校无出其右,也是它无言的幽怨。不过,这样的一个成绩更多展现的是其上个世纪80—90年代人才培养的出色成绩,而现实却是,安师大正在变成一所被遗忘的大学。

  一

  2018年是省立安徽大学建校90周年。

  这所创建于民国时期的安徽最高学府,起初定校址于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其后颠沛流离。办学地点和办学主体的多变也造成了如今“一个安大,三种论述”的窘境。

  1958年以前的安徽大学办学历史不存在异议。一个大致的脉络是:1928年4月10日上午10时,省立安徽大学开学典礼举行,宣告安徽大学正式诞生;1938年春,日寇西犯,省立安徽大学一时陷于停顿;抗日胜利后,安徽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校址仍在安庆;1949年12月国立安徽大学由安庆迁往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抗战时期创立)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经历建国后的那次全国院系大调整之后,安徽大学由原来的全国综合性大学变成了只有农林、文理师范类综合专业的省属大学;1953年,政务院做出决定,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1954年,安徽农学院迁合肥独立办学,安徽师范学院(几经改名后于197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仍留在芜湖办学至今。

  以上就是1958年以前,安徽大学办学的一个大致脉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办学历史脉络,直到今天,安徽师范大学仍以省立(国立)安徽大学的正统自居。这也造成了安徽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史一事上面的长期困扰,以至于安师大并没有在2018年的时候祝贺安徽大学建校90周年。

  被称为“散装省份”的江苏省,还在2002年搞了同根同源于国立中央大学的9所高校100周年联合校庆。但是在2018年,安大、安师大、安农大都还无法坐下来一起举办省立安徽大学的90周年庆典。

  二

  中国大学的办学史一再证明,“名”很多时候就是“实”,占了“名”,慢慢就坐成了“实”。

  1953年政务院做出的“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决定,实际上留下了一个空间:安徽师范学院虽然继承了省立(国立)安徽大学的主要办学脉络,但是这一带有省内第一学府象征的名称不再为它拥有。

  果然,5年之后,这一名称花落他家,安徽师范大学自此失去了安徽第一学府的任何可能性。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到合肥视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合肥大学校长曾希圣请毛泽东同志为新创办的“合肥大学”题写校名,毛泽东同志说:“合肥没有名气,还是安徽大学好。”当夜,毛泽东同志就为“安徽大学”题写了校名。

  从此,新创办的合肥大学就变成了如今大家熟知的位于安徽省会合肥的安徽大学。

  在安师大的叙事里,如今的安徽大学和曾经的省立(国立)安徽大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才是赓续省立(国立)安徽大学的正统。

  但在安徽大学的叙事里,自己就是曾经的省立(国立)安徽大学的正统,不仅办学历史连绵不断,就连名字也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安徽大学官网“校史沿革”一栏构建的省立(国立)安徽大学办学历程与如今的安徽大学的历史脉络其实有点牵强,但总算有点关系。其关联大体来说有两条线:第一,物理等系师生和部分学校管理干部搬迁到合肥,建设综合性大学;第二,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1969年并入安徽大学,而其前身正是安徽师范学院外语系(1958年7月迁入)。

  安师大的校史叙述基本承认这两点,但对于第一点,安徽师范大学校史叙述只承认“1958年7月,安徽师范学院部分物理系迁入合肥大学”,连“部分学校管理干部搬迁至合肥,建设综合性大学”这一点都未予以承认。

  但安师大有一点其实没有想清楚,不要说“部分物理系”,只要有物理系的一个老师奉组织之命由安徽师范学院调入合肥大学(3个月之后正式更名为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就可以完成校史叙事了。

  这是安徽师范大学60多年来无言的幽怨。

  三

  校名旁落、偏安一隅的安师大依然赓续省立(国立)安徽大学的传统,全力培养以安徽学子为绝对主体的学生们。

  1994年—2018年国家杰青入选者本科毕业院校的排名正是这一培养成绩的明证。在同一项排名中,安徽大学排名第34位,成绩在国内大学中堪称不俗,但比安师大还是差了14个身位。

  在我接触过的安师大毕业生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朴讷诚笃,这可能与师范大学的底色有关。一般来说,外界对于一个大学的印象,自然会通过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来感知。我所有的受教育经历都没有在安师大完成,我对安师大的任何印象自然都通过与安师大毕业生的交往来构建。

  我这个世纪初在人民大学读本科的时候,有时候会去人大资料楼10楼的教室里去听哲学系单少杰老师的课,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讲,他的课具有打开视野、启发思考的作用。听其口音,大致觉出来是安徽人,后来一查,他的学术经历和安师大密不可分。

  单老师1953年生于安徽合肥,1970年下放后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林工,1978年毕业于安师大政教系,其后留校任教。1988年取得人大哲学博士学位后,便留在人大任教。虽然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他2013年到龄退休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副教授,但没有人丝毫怀疑过他的学术水平。

  有学术成果为证。1982年,身为安师大青年教师的单少杰即可以独立署名在当年第六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的地位自不必多言。1990年,当时已是人大哲学系讲师的他又和安师大政教系讲师马文峰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长篇论文《中国古典直觉思维概论》。

  单老师治学的态度大概是安师大毕业生的一个代表,不媚俗,不急躁,十年磨一剑。在他出版的一本书的“书成鸣谢”中,单老师称自己埋头苦做的研究是“一种很难上媒体的学问、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自然是谦词,于此也可见安师大的学风。

  师大人是冷静的,不疾不徐的,做的学问可能是冷的,但人心却是热的。

  师大人是勤勉的,脚踏实地的,做的学问可能是慢的,但基础却是实的。

  我的朋友李阔是安徽一个小有名气的媒体人。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在《新安晚报》和人民网发表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报道。这些报道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比较勤奋和正直的安徽媒体人。直到很晚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也是安师大的毕业生,新闻与传播学院03级本科生。

  这让我对安师大在新闻业务人才方面培养的成效也颇为刮目相看。这几年,澎湃新闻也曾接纳了一些来自安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习生,不管每个个体表现如何,低调与勤勉是这个大学学生的共同特性。

  外界的人,即使是安徽人,如果没有曾经就读于此,也不可能对这所大学有太多的了解。他们只能通过一个个毕业生的表现去感知这所大学的温度。

  四

  在我看来,安师大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并非是培养了那么多国家杰青,而是为安徽、为全国输送了大批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这些人成为安徽基础教育的骨干人才。

  按照安师大官方的统计,建校以来,安师大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这30万名毕业生中,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肯定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

  2019年10月底,我受邀到安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交流,曾经表达过这样的一种尊敬。

  在开场白的时候,我说了这样一番话:“安师大不是我的母校,安师大却是我的师校,老师的学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是在安徽完成了基础教育的,而我在高中阶段的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毕业这所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所大学也间接教育了我。

  虽然并不能说每一个毕业于安师大的老师都是名师,都具有过人的教学能力,但是安师大出身老师的整体水平肯定高于省内其他师范学院、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这一点毋庸置疑。

  安师大的毕业生撑起了安徽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因为安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还有不少安师大的毕业生仍在乡镇中学执教。这样的奉献精神才是安师大的底色所在。在我看来,这些毕业生丝毫不逊色于处于镁光灯照耀下的那些国家杰青们。

  撑起安师大这所学校声誉的,既包括那些被一一统计出来的国家杰青们,更包括那些我们甚至叫不上名字、散落于全国各个角落的中学老师们。

  五

  安师大的人才培养绩效,既肇始于其学风,也得益于安徽优秀生源的不断注入。

  2007年以前,安徽省是估分填志愿,就是考完即填。2007年以后,安徽省开始实行知分填志愿,就是分数出来之后才开始填志愿。这两者的差别对安师大生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在我参加高考的那个年代,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是仅有的两所参与一本招生的安徽省属高校,其他的安徽本科学校均参与二本招生。

  这一设计就形成了一个效应:由于不知道自己实际的分数和全省排名,在那些保守的安徽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不少高分考生的一本第一志愿要么选择了安大,要么就选择了安师大。还有不少高分考生,因为各种原因误打误撞进了安大或者安师大。

  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徐国琦就属于这种情形。

  他是1980年的安徽省枞阳县文科状元,高考成绩理论上达到并超过了全国所有重点大学在安徽省的录取分数线,但“因我缺乏英语成绩及填报大学志愿的技巧,结果阴差阳错地进了安师大历史系”。

  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当时,枞阳县教育局官员亲自帮他填志愿的建议是,第一志愿报北大图书馆学系,第二志愿填安徽师范大学,第三志愿填复旦云云。

  “但到北大图书馆学系需要英文成绩,我显然不够格了。更不巧的是,1980年安师大与全国重点大学同时录取考生,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对我不感兴趣时,安师大立即录取我为历史系学生。”多年以后,徐国琦这样回忆。

  这是相当一部分安师大学子心底的伤,也是他们后来考出师大考入全国顶尖大学的原始动力。

  今天的安师大却遭遇到了生源的尴尬。经历过211、“双一流”两轮建设后,安徽的省属大学(学院)已经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并直接对应本科生源质量的高低:顺利进入211、“双一流”两轮建设的安徽大学位于第一阵营;安师大和其他参与一本招生的大学(学院)位于第二阵营;其他参与二本招生且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是第三阵营;参与二本招生的独立学院位于第四阵营。

  曾经同在一本招生的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已经被划出了一条隐形的分割线。

  如果再过20年,在国家杰青或者其他标志着毕业生培养绩效的排名中,安师大仍然傲视其他985高校,那是不是可以说,1928年肇始于安庆,其后东迁芜湖,由安徽师范大学赓续的省立(国立)安徽大学文脉仍然未能中断,延绵不绝?

  参考资料:

  1、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安徽师范大学校史(1928—2008)》,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2、徐国琦:《边缘人偶记》,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本文曾于2020年6月15日刊发于“吴淞江畔”微信公众号,此次略作修改。)

上一篇:解码!西安的这个新“职位”!
下一篇:请大学生家教一对一有什么好处?怎么找靠谱的大学生家教或者在校老师辅导?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