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老师” | “此消彼长,其犹不悔”——记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范钢丽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6-07
手机版

  开篇语

  师者擎灯,育梦成光。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年轻爽朗,或老骥伏枥,站立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书育人,默默耕耘,用自己的选择向世人传递着持久绵长的温暖与力量。

  他们,是人民教师;他们,在平凡中铸就伟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贵阳市第十届 " 四有好老师 "。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品读他们的教育故事,铭记他们的无私奉献、铭记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首期,要带大家认识的是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范钢丽~

  " 在我们的交谈中,你会发现我的语言直率简洁,这是多年聋教育逐渐养成的语言习惯。" 站在楼梯转角处,范钢丽带着浅浅的微笑同记者分享着她和特殊教育的那些故事。

  包班教学:

  学前到初中 " 一站式 " 教学

  2000 年,从南京师范大学聋儿早期康复教育专业毕业的范钢丽,再次回到三年前任教的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聋童学前教育部,弥补了当时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学前康复教育的空白。

  她作为学校唯一的康复教育 " 专家 ",完成了硬件采购、课程设置、招生、一人包班教学 …… 对于她来说经历了艰难的 " 创业 " 过程。她说,那时就读学前的聋童年龄为三至六岁,因为沟通不畅,孩子们在家基本没有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学校,她从一口一口喂饭,到手把手教会孩子们吃饭、穿衣、叠被子,一点点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

  点亮孩子们生活技能的同时,范钢丽对他们的学习也不曾松懈。

  范钢丽分享道,学前教育时期,她通过给家长培训手语,营造使用正确手语的家庭环境;组织聋童到普通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每周五组织聋童和家长外出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尝试着融入社会这个 " 大家庭 "。

  有了学前手语的实践与探索,在义务教育阶段,她侧重培养孩子们对汉语的学习与理解。打铁还需自身硬,范钢丽开展教学的第一步是她自己学习手语理论知识,研究手语,弥补手语词汇量缺乏的问题,创造学科术语的手语,通过自然手语解读词句段章,帮助学生理解,再用手势汉语学习语文,在第二语言的语境中理解和学习汉语书面语。

  从学前到初三,她见证了孩子们从 " 小豆丁 " 成长为翩翩少年、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步一步走向社会,焕发新 " 声 "。

  " 手 "" 汉 " 互译:

  助力学子构建 " 双语 " 体系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聋童学习语言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手语等,而刚入校的聋童既没系统地学过手语、口语,也没学过书面语,进而缺乏了和外界沟通交流学习的桥梁,这不仅导致他们认知发展严重滞后,更影响了他们思维水平。" 范钢丽表示,这一现象在聋教育中称之为 " 四年级高原 " 现象。

  为打破这一现象,她在课堂上会用生动丰富的表情吸引聋生注意,然后用手指一个字、一个词地进行翻译,再用孩子们易懂的 " 母语 " 手语,一个词、一个句地翻译转换,当孩子们理解内化后,再用手势汉语阅读,最终理解和表达书面语。通俗点说,就好比大家做过的英汉互译题。

  小童是语文 " 手 "" 汉 " 互译学习中进步比较明显的,词汇量不足是她的弱项,手语理解、表达则是她的强项,范钢丽 " 扬长避短 ",引导小童积累汉语词汇、用聋人手语复述课文内容、仿写文段和读后感 …… 通过三年的努力,小童在写《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文感想时,她写道:" 以前,我不懂事和奶奶吵架,因为我常常玩手机,奶奶跟我说了很多次,我很烦她。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近视,我后悔了,没有保护眼睛。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日积月累,范钢丽躬耕不辍,孩子们向阳生长。

  泮林革音:

  他们成为了另一个她

  " 长大后,我成了你。" 这是范钢丽和学生小怡的真实写照。

  小怡几乎可以说是在范钢丽家里长大的,那时,为减轻家长接送孩子的困难,周末她便把小怡接回家,同吃同住。有一次周末春游,玩得又累又渴,她给小怡买了一碗冰粉,故意尝了一口,谁知一个巴掌响亮地打在她的脸上。她强忍泪和委屈,变着花样和小怡沟通、示范,传递分享的意思。以后每当遇到类似情形时,她都会故伎重演,潜移默化中小怡学会了分享。

  现在,长大后的小怡也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

  当然范钢丽影响的不仅有自己的学生,还有自己的同事。学校党总支书记谭兆清说,范老师敬业、教学水平高都是公认的,她还带领了学校另一位老师出版了《贵州省聋人自然手语基本运用汇编》书籍,这些点滴汇聚,成就了一届届学生,也影响了一批批教师。

  " 聋教育是一块未经深度开发的净土,很难像普校一样桃李满天下,但我们既甘心平淡,又不认命,努力培养聋孩子走向自我成功。" 范钢丽说,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到公平的教育,是作为特教人应该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未来她将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培养更多 " 折翼 " 孩子学会自食其力,回归主流,平等参与社会。

  传授知识、温暖的陪伴,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这就是范钢丽,一位有着深厚特教情怀的普通老师。

  编辑 陈亚 / 审核 鲜晓荻 / 签发 崔林林

上一篇:过去一年,武汉33个湖泊水质好转,优良天数增加5天
下一篇:2023六五环境日丨我的环保故事:以志愿精神 逐绿色梦想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