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 那一年,我们的毕业大戏
回眸
毕
业
大
戏
40年前,1983年的那个夏天,中央音乐学院1983届毕业生①举行了约50场毕业音乐会,“在首都的乐坛上掀起了一股很有气势的‘毕业生音乐会’旋风”②。而在这一系列音乐会中,“歌剧”的演出尤为引人注目,声乐系、歌剧系一举推出《费加罗的婚礼》《绣花女》《伤逝》《茶花女》(选场)四部中、外经典歌剧,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据学校档案记载,万里、王震、谷牧、王任重、黄华、邓力群、吴学谦、宫达非、韩念龙、齐怀远、朱穆之、周巍峙、林默涵、李刚等各级领导都曾亲临现场观看演出③。另,仅6月1日就有法新社、德意志通讯社、意大利《晚邮报》、埃菲社、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捷通社、匈通社、瑞士《24小时报》、南斯拉夫通讯社、英国BBC等各国新闻媒体驻京记者35人,观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983届声乐系、歌剧系
毕业生排演的四部中、外歌剧节目单
今年是1983届声乐系、歌剧系学生本科毕业40周年。40年来,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虽然他们大多已到退休年龄,但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经验以及排演毕业大戏的体会和收获,依然对现今的青年学生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作用。
77、78级,声乐、歌剧专业人才济济
“央音”1983届毕业生,大多是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学校学习的77、78级学生。1977年10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出台《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因“文革”而停止十年之久的高考重新恢复。是年11月9日,文化部下发《关于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招生问题的通知》(文发【1977】122号),其中包括《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一九七七年招生简章》④。虽然当年仅有作曲(含视唱练耳)、声乐、管弦、民乐共4个系招收新生,但报名人数却已超过17000人。考生们争先恐后排队报名的“火爆”场景,令时任声乐系主任的喻宜萱教授甚为惊喜。她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1977年第8239期)采访时表示:“今年我院考生这么多,考生中人才这么多,这是我在这里任教以来没有过的。这说明我国八亿人口中人才济济,也说明今年大学招生考试深得人心。”由于报名踊跃,1977年的招生工作一直延续到1978年3月才结束,紧接着又开始了1978年的招生,涉及音乐学、指挥、歌剧、民乐、钢琴、管弦共6个系。因“扩招”后校舍紧张,首批招考的新生于1978年4月报到,第二批学生直到10月才入学,故二者统称为77、78级。
“央音”的声乐系成立于1950年,首任系主任喻宜萱。1977 年,学校由声乐系中分出部分教师成立歌剧系,由杜利⑤任系主任。声乐、歌剧两专业分别独立设系后,在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侧重。在人才培养要求上,除全校统一规定的系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学会一门外语以外,声乐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中国和外国的典范曲目,对民族音乐遗产有一定的理解。具有从事音乐会独唱、歌剧演唱和声乐教学工作的能力”。而歌剧系的要求则是“能熟练地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歌说唱、戏曲唱段和创作歌曲,系统地掌握创造不同人物形象的技能,演唱和表演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具有从事歌剧表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⑥。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全校共同的政治、文化(含体育)、文艺史论(艺术概论和中、外音乐史)和专业基础课(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复调、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名作)以外,声乐系还要学习西欧声乐艺术史、正音、舞蹈、意大利语等文艺史论、专业基础和文化课,以及声乐、合唱、重唱表演及歌剧、教学实习等专业课;而歌剧系的专业课则包括声乐、表演、台词、舞蹈、重唱与合唱、新歌剧、化妆等。⑦在学制方面,两个专业最初均为四年,后分别于1979(歌剧)、1980年(声乐)改为五年。
1983届歌剧系毕业生与老师们
合影留念
分别于1978年春季、秋季入学的声乐、歌剧两系学生,加起来共有60余人。⑧经过5年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学生们已基本达到最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次毕业公演,可以说是两系教学工作的一次大总结,也是教学质量的一次大检查。
1983届部分声乐系学生
上图:叶英(左)、彭康亮(右)在新生汇报音乐会上演唱
中图:1982年温燕青(左2)获第20届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特别奖后,与导师郭淑珍教授(左3)等载誉归来
下图左:蒋英教授在为赵登营上课;下图右:马洪海在歌剧演出前画完妆后,与同学李海珍合影留念
一鸣惊人,从“央音”出发的新生力量
《费加罗的婚礼》《伤逝》《茶花女》(选场)三部歌剧主要以歌剧系毕业生为主(含1980年入校的9名三年制进修生),而《绣花女》则是声乐系的毕业剧目。歌剧是一门集音乐、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排演难度较大。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重新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仅有短短几年的情况下,四部中、外歌剧同时上演,不仅是声、歌两系历史上的创举,也是“央音”史无前例的歌剧艺术大繁荣⑨。
时间如白驹过隙,40年转瞬即逝。然而,当我们采访曾经参与当年演出的声、歌系几位“老”同学时,“那一年的毕业大戏”依然令他们记忆犹新。对于他们来说,这段经历不仅是参与了一部歌剧的排演,更多的是影响和奠定了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甚至有人因此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刘东(《费加罗的婚礼》中饰演费加罗):
我最初报考的是声乐系,因为备考时间仓促,落榜了,第二年(1978年)才又考了歌剧系。我们班原有20名同学,后又从声乐系转来3人。刚入学时,由于校舍紧张,我们曾和民乐系一起在北京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⑩学习了两年多时间,直到1980年中国音乐学院复建,才搬回鲍家街43号学校本部。当时歌剧系有沈湘、蒋英、李维渤、王福增、高云、张畴等老师,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歌剧演员对形体的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不仅要上表演课、舞蹈课(均为专业课),而且每天早晨都有早功,这一点可能是与声乐系最大的不同。参演《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是我第一次登上歌剧舞台,其给予我的锻炼和收获,可以用“脱胎换骨”四个字来形容。为了完成这部共计3个半小时的四幕歌剧,我们从大四就开始排练,先是音乐作业,之后是音乐、戏剧、合乐排练,再后来是乐队联排、带妆彩排……现在回想起来既感慨又感恩,感慨的是时间都去哪了?一晃40年过去了;感恩的是学校和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刘东在《费加罗的婚礼》中饰演费加罗
歌剧表演考验的是歌唱者的综合能力,除了自己的演唱,还要和乐队配合,与其他角色进行交流、互动,等等。因此对于第一次出演歌剧的我们来说,紧张是很自然的。有一场我和苏珊娜的对手戏,本来说好是假打,但担任女主角的姜咏可能是太紧张,上来“啪”就一个耳光,我的右脸马上火辣辣的疼,但“戏比天大”,还要坚持演下去。排演歌剧对于我们的锻炼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唱、演完美结合,还得随时处理突发事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第四幕中有一个费加罗带着几个人在花园里假装“抓奸”的环节,本来的安排是大家都先藏好了,等我发一个暗号后再出来,接着我要唱一段咏叹调。有场演出可能是候场的同学们还未准备好,当我上台时却没人跟我上来,就我一个人。我只能随机应变,临时增加了一个假装四处找人的桥段,等同学们全部登台后,吴玲芬老师指挥音乐重新响起,我再继续演唱。自1983年5月起,我们AB两组演员在学校大礼堂各演了三场。这是“文革”后在首都舞台上演的首部外国歌剧(该剧为国内首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还把它拍成电视片,我和姜咏、吴晓露、章亚伦、梁宁等同学参与了全程的录制工作。通过这部戏的磨练,我在声乐演唱、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之后不仅参加了中央歌剧院此部歌剧的排演,还顺利考取硕士研究生。而等我读到研二(1984年)时,声乐、歌剧两系合并为声乐歌剧系(由沈湘、蒋英、郭淑珍、黎信昌组成领导班子,沈湘任代主任),这也使我们这班本科同学,成为“央音”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歌剧专业学生。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剧照
左下图为剧中主要演员与导演陈大林(前排左2)、恽大培(前排右2)合影
马洪海(《绣花女》中饰演鲁道夫):
我在浙江舟山当过6年兵,后复员回上海在工厂工作一年,因喜爱唱歌拜专业老师学习,并作为“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央音”声乐系。我们班同学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大家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孜孜求学彼此激励,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集体荣誉感非常强。同时,我们也是非常幸运的一届学生,教我们专业课和副科的所有老师都是教育和艺术界顶级优秀的老师和艺术家,专业精、师德高、治学严,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马洪海在《绣花女》中饰演鲁道夫,
温燕青饰演咪咪
《绣花女》这部戏排演了将近一年时间,起初系里安排4位男高音饰演“鲁道夫”(孙毅、黄越峰、孔德成和我),3位女高音饰演“咪咪”(叶英、温燕青、高琦),到后期其中一位男高音退出。对于这一难得的歌剧排演机会,大家都卯足了劲。可能是由于我曾在部队参加业余宣传队,受过一些训练,有一定舞台表演基础,在饰演角色方面有点小优势,因此一些重要演出场次都安排我来演“鲁道夫”。后来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成艺术片在电视上播放,我也有幸被选中参加录制工作。通过这部戏的学习和排演,让我深刻意识到舞台实践对表演艺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歌剧表演专业而言,无论是声乐技巧还是表演技能,要求都很高,如何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正确运用到舞台上,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这部毕业大戏不仅是我们走出“象牙塔”,接受社会检验五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终极考试,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歌剧表演艺术的无穷魅力与奥妙。歌剧表演与音乐会独唱有着不同的艺术魅力,音乐会上演唱的声乐作品,每首都是相对独立(内容、人物、意境、思想、情感等)的个体,而在歌剧中,有活生生的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戏剧情节的展开、变化等,只要专注于角色,很容易被带入戏中,也很容易放松和释放。普契尼的歌剧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戏剧性,我们的演出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好评,每次演到最后一幕落幕时,现场都会响起热烈掌声,尤其是在我悲痛绝望地唱出“咪咪!咪咪!”最后一句时,台下观众无不感动得流下热泪,我也被歌剧表演的舞台魅力和艺术力量深深震撼和感染。
《绣花女》中鲁道夫(马洪海饰演)的
咏叹调:《你那冰凉的小手》
《绣花女》中鲁道夫(马洪海饰演)、
咪咪(温燕青饰演)的爱情二重唱
当时这部歌剧在中国是首次排演,为了能排演好这部戏,系里特聘请中央歌剧院著名导演韩冰,以及该院和中央芭蕾舞团的舞美、化妆等方面人员予以协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整部戏的制作还是十分精良的。当然,这部戏的成功演出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刻苦钻研、辛勤付出。那时学校图书馆欣赏室的条件有限,总共大概只有三部立体声耳机(其它是单声道耳机)。为了能得到最佳欣赏效果,同学们每天都早起去排队预定。为了收集声乐和歌剧学习资料,我们还都省吃俭用,从生活费里扣出钱购买卡带和录像带进行转录,至今这些宝贵资料我都保存着。另外,我自己也喜欢琢磨,经常在排练之余和课下研究歌词、分析乐谱,与饰演“咪咪”的同学一起对戏,交流如何塑造好人物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我在这部戏中有上佳表现,当时的学院副院长、声乐系主任喻宜萱教授提议我留校任教。可以说一部戏改变了我的一生,否则我也许就是一名歌剧演员了。虽然留校当了老师,但我依然钟情于歌剧表演艺术,曾出演《卡门》《女人心》《诺尔玛》《牧马人》(石夫曲)等多部中、外歌剧。
《绣花女》演出剧照(姜永兴摄)
彭康亮(《绣花女》中饰演柯林):
我是1977年从广州考进中央音乐学院的,由于成绩优秀,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生汇报音乐会。五年的大学时光单纯、快乐,全面而系统的专业学习,为我后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排演毕业大戏时,我不仅在剧中扮演柯林,而且还因为担任班长,参与了一些组织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这部戏给我最深刻的一个感受是,排演歌剧是一个群策群力、集体创作的过程。应该说当年选择该剧作为我们的毕业大戏,老师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班的男高音声部非常强,有4个同学能唱Hc,同时女高音、男中音等声部也都很棒,剧中角色所需要的声部,我们不仅齐全,而且都很优秀。虽然由于“文革”刚刚结束,大家对歌剧、尤其是外国歌剧了解甚少,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的事业心,大家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形成了“导演说戏、老师排演、学生在下面自己讨论、琢磨”的良性循环。那时大家都很简单、纯朴,没有人因为谁演A角B角闹过矛盾,老师们也不分门派,对所有学生都毫无保留、倾囊相助。如,歌剧系沈湘教授家中存有大量外国歌剧音像资料,我们声乐系的同学就经常集体去他家,听他给我们讲解剧情,分析不同版本的演唱特点。最令我感动的是,公演当天所有老师都到后台助阵,这种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后来所从事的表演和教学工作有着很大影响。一个声乐演员的真正成长在舞台,尤其是歌剧演员,在20多岁的年龄就能参加这样一部大戏的排演,应该说是十分难得且幸运的。而特别巧合的是,我后来去日本留学,在藤原歌剧团演的第一部戏第一个角色即是《绣花女》中的柯林,也许冥冥之中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彭康亮在《绣花女》中饰演柯林(右2)
刘海燕(《绣花女》中饰演缪赛塔):
我是1977年底在广州参加中央音乐学院招生考试的,直到1978年的4月才入校学习。当时赵沨院长跟我们说,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4月份入校不能算作一年,把我们归到了78级。后来声乐系的学制又延长了1年,这样我们就比一起考学的其他学校的学生晚了两年毕业。现在回头来看,赵院长的主张是对的。入校以后,我们声乐系女生先是住在1号楼小礼堂(现已被拆除),在舞台上打地铺,后又住进了1号楼的琴房里面。记得那时每天早上6点钟,总会有一个同学在钢琴上弹一个标准音La,然后再奏出各种和弦,所有同学闭着眼睛就都起来了,嘴里还喊着大三、小7……虽然住宿条件较为艰苦,但大家在学习上都很努力。我们到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排《绣花女》。我饰演的缪塞塔是一个非常疯狂的角色,这与我的性格大相径庭,再加上第一次排演大型歌剧,所以觉得很有难度,只有加倍练习才能适应排演强度。那时家里给我寄了一台三洋牌小录音机,课余时间我总捧着录音机反复地听录音磁带,后来竟然把录音机听坏了。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老师郭淑珍教授早年留学苏联时曾出演过这部歌剧。她非常关心我,每次排练都到现场耐心地帮助我、启发我,把自己表演歌剧的经验传授给我。比如,在舞台上眼睛的余光永远要看着指挥,唱的时候尽量不要背对观众,因为声音打不出去,等等。因此这部戏对我来说,是一种传承。我印象最深的是郭老师曾对我说,在国外,一名职业歌剧演员就算担任B角也要每天认真参加排练,回去后自己还要再“过”一遍戏,如果A角“上不了”了,要能马上顶上去,而且要在舞台上站住,绝对不能给别人机会,这就是歌剧演员的残酷。我后来作为歌剧演员和从事教学工作,也始终牢记这些话,并传授给我的学生。
刘海燕在《绣花女》中饰演缪塞塔
汇聚各方力量,助推毕业生登上歌剧舞台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文革”的废墟中恢复建设,人才断档,百废待兴,早出人才刻不容缓。音乐艺术事业亦是如此,尤其是“歌剧演员的培养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各歌剧院团的演员,很少受过全面的歌剧专业训练;歌剧队伍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全国歌剧座谈会》召开(1981年12月)后不久,中央音乐学院就一举推出四部中、外歌剧的全剧或选场,“可说是歌剧舞台的一大喜讯”。?而之所以能够在几乎白手起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上述演出并产生轰动效应,则是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声、歌两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兄弟单位的鼎力相助分不开的。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后,学校领导
和老师们上台祝贺
歌剧排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四部歌剧的成功上演,主要得益于学校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以及主创团队的通力合作。首先在剧目选择上,基本是按照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和声部情况确定的,有的甚至是根据某位学生的演唱特点量身定做。如已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1980级歌剧系进修生),曾在《伤逝》中饰演男主角涓生。当时他是由恩师沈湘教授推荐给作曲家施光南的,施光南每写完一段就让他唱一段,然后再作调整。?程志不仅参加了该剧于1981年在北京人民剧场的首演(1977级声乐系学生温燕青饰演子君),还将其作为自己的毕业大戏与殷秀梅等同学一起,在学校大礼堂演出。
在歌剧《伤逝》中,程志与殷秀梅
分别扮演涓生、子君
其次,排练的效率、质量也很高。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在最后合练阶段,每天8小时,共计47个整天。一个长达200多分钟的四幕全剧,A、B各组排练时间不足一个月,这种效率和强度在专业剧院也是少有。再者,就是文艺表演院团的无私援助。其中三部外国歌剧的导演、乐队、舞美、化妆、舞台监督等诸方面人员,主要出自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伤逝》的主创人员源于中国歌剧舞剧院。指挥则分别由我校指挥系陈贻鑫、吴玲芬和中央歌剧院胡炳旭担任。
在歌剧《茶花女》(选场)中
傅海静、李青分别扮演乔治·亚芒 和薇奥列塔(摄影姜永兴)
正所谓,五年寒窗苦读,一朝脱颖而出,不仅有恢复高考后“央音”首届声乐系学生集体亮相,更有新中国第一批经过正规训练的歌剧新人登台献艺。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社会各界交口称赞。有专家评价学生们的演唱“歌声优美,音色纯净,吐字清晰,气息控制自如,感情表达真挚,舞台表演自然”,并指出:“学院已给他们打下了比较全面而坚实的专业基础。只要日后他们能继续脚踏实地的学习,在实践中锲而不舍的探索,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大显身手,成为歌剧舞台的一支生力军。”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也对演出表示祝贺:“我和你们一样非常高兴,你们经过5年的学习,收获了果实,而且是丰硕的硕果。同学们毕业后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我祝贺你们演出获得很大成功。” ?据史料记载,这届声乐、歌剧两系毕业生,大多数都分配至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东方歌舞团、广州乐团等表演艺术院团,也有少部分被留在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和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等新闻单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回报社会。
林默涵等领导同志在观看歌剧《茶花女》(选场)演出后,与师生们合影
(摄影姜永兴)
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王震等在
观看歌剧《绣花女》演出后,
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初夏时节,在全校上下都沉浸在毕业季的快乐中时,我们回溯40年前的那段“央音”历史,追忆“那一年,我们的毕业大戏”,是希望“央音人”能够以此为骄傲,以此为动力,以此为借鉴,去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新的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此我们也祝愿2023届毕业生能够像前辈们那样,秉承为祖国音乐事业服务的信念,争做奔涌“后浪”,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注:
① 中央音乐学院1983届学生包括1978年入校的五年制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歌剧专业学生和79级民乐、管弦专业学生,80级歌剧进修生以及附中应届毕业生150余人。
② 李光:《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中央音乐学院采访杂记》,《北京晚报》1983年7月8日。
③ 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78-领导-6。
④ “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是中央音乐学院在“文革”时期的名称,学校于1977年12月恢复原名。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77-教学-22。
⑤ 1980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杜利调回该院,历任该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⑥ 《教学方案(草案)》,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78-教务-38
⑦ 《音乐专业教学试行方案》,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79-教务-31。
⑧ 据1990年版《中央音乐学院校友录》。
⑨ 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78-领导-6。
⑩ 北京恭王府在2008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处王府博物馆对外开放前,曾被文化部所属多家单位及社会其他单位占用。
? 《全国歌剧座谈会纪要》,《人民音乐》1982年第3期。
? 岳东:《喜看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演出》,《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
? 赵世民:《天真直率忆程志》,《中国艺术报》2023年4月14日。
? 同?。
? 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78-领导-6。
(感谢刘东、马洪海、彭康亮、刘海燕教授对本文写作的大力支持。视频资料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采写:宋学军、张乐
视频剪辑:张乐
校对:李梅
本文为原创内容,文章及图片、影像版权归中央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用、转载。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责任编辑、设计:静静
上一篇:幼儿园招生季来临,幼儿老师却不建议孩子太早上幼儿园
下一篇:2024年中科院国科大347心理学专业综合2016-2023年考研真题及详细答案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