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以青年冠名的进步社团叫什么名称?是谁?在哪里创建?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7-02
手机版

  1902安庆藏书楼旧址陈独秀1885福建福州大学(鹤龄英华书院)旧址

  中国近代青年会与青年 社团 现象 考略

  于明盛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1 )

  【 摘要 】近代中国 东 西方和中美文化交流的历程中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青

  年团体名称和青年一词的导入,改变着汉语言和社会生活层面对传统意义上的

  “ 少年 ”和年轻人的称谓与认识 。纵观青年会组织和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的 流传

  扩 展过程 ,对我们历史和客观的认识中国青年 、青年社团 现象以及青年运动的发

  生 ,全面考察青年学前学科时期近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开端和兴起 ,是必要和必经

  的学习研究过程。

  【 关键词 】 青年 ;青年研究; 青年 社团; 基督教青年会

  近代中国 东 西方和中美文化交流的历程中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青年团体名称和青年一词的导入 ,无论一些人承认或不承认都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着汉语言和社会生活层面对传统意义上的 “ 少年 ” 和年轻人的称谓与认识 。 考察 青年现象在中国近代的发展 ,对我们历史和客观的认识中国青年 、青年运动的发生乃至近现代中国旧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兴起十分重要 。 其中 , 有关近现代青年现象中 “ 青年 ” 和 “ 青年团体 ” 词语的使用及其流传 , 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 纵观中国青年和青年群体的历史渊源 ,总的脉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少年与青年自身的凝合流传 ;二是近代西方与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社团文化的影响传播 ;三是近代中国先进青年和进步青年团体兴起发展起来的青年运动 。 本文 主要探讨从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 传入中国到 “ 青年杂志 ”( 后更名 “ 新青年 ” ) 创刊期间 , 即 1876 年至 1915 年前在 上述三个方面 , 中国青年发生怎样的变化 ,西方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社团服务与报刊的影响以及 近代 中国青年产生的 “ 青年 社团 现象 ” 。

  一、 1876- 1885 年 “ 青年会 ” 与 “ 青年 ” 一词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 青年一词长期涵义在 “ 少 ” 和 “ 少年 ” 之中 , 青年一词多从诗词曲赋里得见 , 搜检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 ( 南北朝 起止 420-589 年 ) 见到“ 青年 ” 一词入诗 , 在南梁李镜远所做 《 蜨蝶行 》 一诗 , 开篇可见 “ 青年 ” 二字 、“ 青年 ” 一词。 诗 出自钦定四库全书,明 · 冯惟讷撰《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卷一百三梁第三十, 梁 · 李镜远《蜨蝶行》 :

  青年已布泽,微虫应节欢。

  朝出南园里,暮依华叶端。

  菱舟追或易,风池度更难。

  群飞终不远,还向玉阶兰。 [1]

  自此以降直至唐朝 , 在段成式所做 《 酉阳杂俎 》 笔记小说 续集卷三支诺皋下里面 , 引用 《 全唐诗 》 《 洛下女郎歌 ( 红裳人 ) 》 佚名七绝 诗 句 : “ 皎洁玉颜胜白雪 , 况乃 當 年对风月 ” , 改了句中 “ 當 ” 和 “ 风 ” 两个字 , 变成 “ 况乃青年对芳月 ” , 有了 “ 青 ” 、 “ 年 ” 二字 , 再创作出了唐代 “ 青年 ” 一词 。 此后 , 青年一词渐次日多见于宋元明清诗词曲赋 ,但与近现代的青年含义仍相去甚远 ,及至清末其 含义 亦 非特指青年 团 体 或青年群体中相同 年龄阶段的青年个体 ,未脱出青春载岁的古寓,更千年来以 “ 少 ” 代之。

  根据记载, 1876 年(清光绪 2年) , 北美 来华 传教士 将 青年会 团体 带入中国, 在上海成立了 一个 基督教 青年会 , 成员为外国 传教士 。 [2] 基督教和基督教

  青年会进入中国以后 ,陆续在各地创办一些教会学校 。《 福州美以美年会史 》载 ,

  清光绪七年 ( 1881 年 ) 元月,美国 美以美会传教士武林吉 ( FranklinOhlinger, 1839 — 191 9年 ,福州大 学 1881-188 3年第一任校长 )、麦铿利 ( Macclay )

  倡议在福州建立新式 学校, 美以美会基督徒 、 福州 复利 洋行 南安巨商张鹤龄( 1833-1890 年 ) 捐资 购买了福州仓山 原 和记洋行( Fussell & Co. ) 现 有利银

  行行址 , 面积共 14674 平方米作为新校校址 。 新学校于 1881 年落成 , 学制 8年 ,初名 “ 福州大学 ” (Foochow University )。 1883-1899 年在 学校 任教 并任福州大学 第二任校长 、 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青年会( YMCA )创办者 的 施美志( GeorgeBlood Smyth , 1854-1911 年 ) ,于 1885 年, 发起成立了福州大学 青年会 (初称幼徒会)暨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基督教 学校青年会 。 1890 年 , 张鹤龄去世, 学校遂改名 为 “ 福州鹤龄英华书院 ” ( Foochow Anglo-Chinese College ) ,以 此 纪念张鹤龄 。 福州成为中国 第一个 成立青年会 暨南方第一个成立青年社团的地方 。

  青年会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简称 ,英文原名为 Young Men's ChristianAssociation 。中国 基督教青年会是 中国基督教界主办的青年活动和社会服务团体 ,英译名为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China 。 学校青年会是当时在华传教士设立的基督教青年会社会服务 团体 之一。1885 年为清光绪 11 年,时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根据史料, 1885 年出现于 福建福州大学(即后来的 “ 鹤龄英华书院 ” ) 学校青年会的 “ 青年会 ” 团体名称和同源于此的 “ 青年 ” 一词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青年 和青年团体 词语 。在此之前直溯中国古代 ,以青年命名的青年团体尚未得见 。同样 ,不是以表人的青春年岁载数 ,而是特指人生某一年龄阶段 暨由 青年团体中抽象出来的青年一词亦未得见。因此, 1885 年以来 “ 青年 ” 一词 和 “ 青年会 ” 的 成和 流传,给中国古代的 “ 青年 ” 词语注入了近现代新的涵义,也影响着近代青年现象的发生。自 1885 年以后,近代中国出现了更多的青年会组织 和 以青年冠名的青年 社团、 青年报刊乃至兴起近代 进步 青年为主体的中国青年运动。

  二、 1885 年以后 “ 青年会 ” 与 “ 青年 ” 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传

  1885 年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青年会和青年一词源于基督教青年会。随着青年会组织在中国扩展和青年会各类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青年会报刊的出版 ,使“ 青年会 ” 和 “ 青年 ” 一词 在青年会内外 得到广泛的流传 , 同时影响着近代中国青年现象的发生。

  (一) 近代中国青年会组织的扩展

  基督教青年会(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 YMCA )在 1844 年6月 6日创立于英国伦敦 。 发起 “ 基督教青年会 ” 的组织者是英国的基督徒 、 年轻商人乔治 · 威廉斯( George Williams )。威廉斯出于对当时英国青年人思想空虚、没有信仰的忧虑,认为有必要培养年轻人的基督教理想和情操, 通过坚定信仰和推动社会服务活动来改善青年人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 ,遂 邀集 12 个青年店员发起组织了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初期的基督教青年会主要进行祈祷 、 读经 、 演讲活动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 目的在于培养人高尚健全的人格 , 试图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 因青年会有益青年身心健康 , 很快得到社会认同,两年之间影响迅速扩大,青年会组织风靡英国、遍至欧美。 1851 年,青年会传入美国并迅速发展 ,由于企业支持 ,建造设施 ,青年会开展起各种体育 、娱乐和补习教育活动, 逐渐从单纯宗教活动扩展为 青年职工业余文娱组织,发展成以 “ 德、智、体、群 ” 四育为宗旨的社会活动机构。 1854 年,美国和加拿大 青年会 联合成立 “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协会 ” (InternationalCommittee of Y.M.C.A. in U.S.A. and Canada) ,简称北美协会。 1855 年 ,在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各国基督教青年会会员 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组成“ 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 ” (World Alliance of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Association Society) , 制定了《巴黎宗旨》。 19 世纪末,在城市青年会以外,还成立大量的学校青年会。 20 世纪以来,基督教青年会发展成为包括以 职业青年为主的城市青年会和以学生为主的学校青年会两部分 构成的 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会服务团体 。

  1885 年 ,在 彼此并不知道对方存在的情况下 ,中国南方 福 建“ 福州大学 ”( 即后来的 “ 英华书院 ”)和 中国北方 河北通州 “ 潞河男塾 ”( 即后来的 “ 潞河书院 ”),作为 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 在 中国 建立 学生青年会最早的两处试验 地 ,分别 成立了 中国 最早的 基督教学校青年会。

  1886 年 , 美国诺斯菲尔德大会上决定在所有传教地区开展青年会运动 。1890 年 在华外国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大会 ,决议向北美协会 陈请 遴能员来华创办青年会 , 以济助千万少年子弟 。 1895 年 10 月 5日 , 北美协会派遣为学生海外传教运动工作的 来会理 ( Willard Lyon ) 至华任事 , 始聘 成为第一名青年会干事 。 由此开端 , 青年会决定于首都 、 省会及教育中心城市设立青年会 , 首先选择天津发展青年会的工作 。 “ 1895 年 12 月 8日成立的天津基督教青年会 ,是中国第一个城市基督教青年会 。 ” [3] 天津中华基督教城市青年会,初称 “ 天津学塾幼徒会 ” 。自此 青年会发轫于中国。1896 年北美协会总干事和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世界学盟)发起人兼总干事 ,担任 “ 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 ”执行委员会主席的 穆德第一次来中国 。1896 年 11 月 3日,穆德召集 当时国内先后成立的 27 个学校青年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 , 组成 “ 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 ” , 形成了青年会全国组织,随即以团体会员参加世界学盟。 这是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最早名称。

  1898 年(光绪 24 年),北美协会应上海 7名传教士的联名邀请,派 路易斯(R.E.Lewis ) 来上海开展城市青年会工作 。 1900 年 1月 6日 , 成立 “ 上海基督教中国青年会 ” 。1901 年青年会于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大会 ,因韩国青年会加入中华青年会而改称 “ 中韩香港基督教青年会合会 ” 。 1902 年 5月 26 日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大会 ,城市青年会正式参加全国组织 ,定名为 “ 中韩港基督教青年会 ” (TheYoung Men ’ 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of China , Koreaand HongKong) 。第五次大会删去香港二字 ,后将韩国青年会分出 ,改称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组合 ”。1912 年 6月 , 经全国协会呈请 , 中华民国内务部正式批准青年会全国协会立案。 1912 年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第六次全国会议,决定在上海建立总部 ,改称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组合 ”(The National Committeeof the Y.M.C.A.in China) 。 1915 年 11 月 召开青年会第七次全国大会,改称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 (Young Men ’ s Christian Associationof China) , 沿用至今。 至 1922 年,基督教青年会各地城市青年会增至 40 處 ,学校青年会增至 200 處 ,会员 77947 人,达到历史最高峰 。

  1855 年 , 在基督教青年会发展的同期 , 罗 拔女士 ( Emma Robarts ) 在英格兰创立祈祷联合会 ,同期 金 耐 德 夫人 ( Mary Jane Kinnaird )在伦敦为女店员设立住宿机构 , 18 77年兩會合併联合稱為基督教女青年會。 女青年会由早期开办职业妇女宿舍和组织青年妇女宗教集会活动发展为一个群众性的妇女团体。 189 4年,世界女青年会在英国成立。

  1867 年,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于杭州天水桥创办贞才女学堂 (亦称 贞才女塾) , 1874 年夏,重返中国的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传教士约翰 ?林顿 ?斯图尔特( John Linton Stuart,1840-1913 ) 与 玛丽 ?路易莎 ?霍顿( Mary LouisaHorton,1842-1925 ) 联袂来到杭州 。 1875 年 , 斯图尔特担任基督教天水堂主持 ,夫妇俩开始了在杭州传教与兴学的生活 。玛丽 鄙视 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 ,以女子教育为己任 ,协助 创办女子学校 并担任校长多年 ,学生 全部寄宿且免收学费 。189 0年 , 玛丽 在杭州 贞才 女学 ( 即后来的 “ 弘道女校 ” ) 首创 成立基督教学校女青年会, 这是中国第一个 基督教学校女青年会 。标志着 1890 年(清光绪十六年) 女青年会 由美国传入中国。 1900 年以后,美国女青年会派员来华计划设立中国女青年会 。 1906 年成立上海城市女青年会 。 1923 年 10 月 ,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大会在杭州召开, 12 个城市青年会、 84 处学校青年会及未成立分会的 8大城市代表参加 ,成立了 会址设于上海 的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见证了 杭州成为 女青年会进入中国 的第一 个城市。

  (二)近代中国青年会青年报刊的出版

  青年会是宗教团体,青年会组织的活动亦即事工,早期主要开展文化传播 、教育演讲 、 文字出版和倡导现代体育等活动 , 对于青年会的解释除寓为 “ 集合群众服务社会的团体 ” 以外达 12 种内涵。 [4] 青年会 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者,1902 年在天津和上海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运动会。青年会组织的扩展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开展 对青年会和青年一词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 而具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则是青年会青年报刊的出版。

  青年会的印刷出版物中 ,以青年冠名的青年会会刊和杂志直接发生重要的社会影响,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各阶层从传统的观念开始重新审视接受新鲜的词句 , 观察和理解新的青年涵义 。 在僵化 、 没落的清朝末年 , 西方文化 、 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青年会组织和青年一词尽管开始只是从词语和社会生活的层面导入中国,却已经足以带来此后青年会自身也从未 始 料的近代中国新青年的迅速诞生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 的报刊出版发行起始于 1896 年 。 1897 年 2月 中华基督教学塾青年会总委办 出版 发行了《学塾月报》,每期 1页, 到 1902 年扩充到 14页,改刊首次冠名为《青年会报》, 每年 6册,后增至 8册。光绪 32 年( 190 6年 ) 二月 , 《 青年会报 》 直接更名为 《 青年 》 , 每年 12 册 , 每册 30 面 , 内容较为丰富 。这是青年会从青年团体名称首次分化出来独立使用 “ 青年 ”一词 。此后 ,青年一词开始更多的独立见于报刊和社会生活领域 。以青年冠名的报刊此后另有同期创办的英文《青年季刊》,每年 4册。宣统 3年 ( 1911 年 ) 创办 《 进步 》 月刊 , 宗旨是宣传新知识与新道德 , 该刊文字优美 、 观点新颖 , 受到中国上层人士及大学学生读者的欢迎 。 1917 年 ,《 青年》与《进步》合并,定名为《青年进步》月刊,每期发行多达 7500 份,刊 行150 期 , 历时 15 年 , 总销量达 750000 册 。 1924 年 , 青年会书报部发展成为青年协会书局。

  基督教女青年会亦设有书报部,分编辑与营业两部份。女青年会于民国 5年 ( 1916 年 ) 创办 《 女青年 》 月刊 , 又名 《 绿色年华 》 。 自 1917 年出版女青年

  报,初名女青年季报,年出四期,后增篇年出八期, 1920 年改名女青年月刊。1923 年 , 发行女青年报 , 印数达到 1600 份 。 1923 年 , 女青年会在杭州举行第一次全国大会 , 规定协会的典章 , 以联络发展中国各地女青年会 , 促进女子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遂发行女青年报。基督教青年会各地的青年会均有机关报 ,同时又有各地的青年 会 会刊 。此外 ,青年会全国协会 还 成立了出版组和青年书局 ,出版了许多青年读物书籍 ,编辑 《 青年德育丛书 》 、《 青年丛书 》 , 出版 《 青年会典章 》 、《 青年诗歌 》 等读物书籍 。 [5]青年会的印刷出版物 发行 直接 产 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各阶层从传统的观念开始重新审视接受众多新鲜的词语,感知理解着新的青年涵义。在没落的清朝末年,西方文化、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青年会组织和青年报刊 ,尽管开始只是把青年从概念 、 词语 、 宗教 、 扩张和 社会生活的层面 导 入中国 , 却已经带来此后青年会自身也从未始料的近代中国新青年的迅速崛起。

  三、 1915 年以前 近代中国 报刊与 “ 青年 社团 现象 ”

  考察迄 1915 年 9月 15 日 陈独秀 主办的 《 青年杂志 》( 后改名 《 新青年 》)

  之前的中国 近代报刊、民国报刊名录以及华人社团名录, 民国时期文教社会 类270 余个社团 [6]除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及其报刊以外 ,尚难得见以 “ 青年 ” 冠名的团体和报刊名称。 检索 1915 年以前中国晚清、 近代、民国初期报刊名录 , [7] 另见杨光辉 1986 年出版 《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 , 内含 晚清小报录 、民国初期报刊 、新旧各报存目表 ( 1872 — 1902 )、外国人在华创办报刊 、梁启超编中国各报存佚表等 , 仅见 《 小孩月报 》 、 《 少年报 》 , 均未见以青年冠

  名的报刊 。除此以外 ,仅见 日本东京中国青年学粹社编辑 1911 年 3月 10 日创刊的《中国青年粹》 、 1911 年底在安庆创刊的《青年军报》、江西教育会九江支部 1904 年创刊的《青年爱》 。

  察考迄 1915 年 9月 15 日之前 近代华人组织的社团中,可见成立于 日本、美国、英国的 留学生青年会。除此之外,近代中国出现的以 “ 青年 ” 冠名的国内青年 群体、 青年团体 ,检索 得见于 1902 、 1904 、 1911 、 1912 、 1915 年点滴鲜少记载。

  1902 年 春 (光绪 28 年) 陈独秀由日本 回到安庆,在藏书楼与进步学生发起演说会 , 发起 组织 成立 了 “ 青年励志学社 ” 。 [8]“ 青年励志学社 ” 最早使用了近代汉语言中不同于古汉语诗文的 “ 青年 ” 一词并用以学社的冠名 , 由此产生了源于安徽安庆的中国第一个 先进 青年组织的青年团体 。1840 年至 191 5年间, “ 青年励志学社 ” 是 中国青年成立的第一个 进步 青年组织。

  据《 社团志 》记载 ,黄兴 ( 公元 1874-1916 )1904 年 2月在湖南组织华兴会 ,策划长沙起义未成,即赴上海创办 “ 青年学社 ” , [9] 从事革命活动,遭拘禁后东渡日本, 1905 年与孙中山等发起组织同盟会。

  据记载 ,刘季平 (亦名刘三 ,1878 -1938) 早年赴 日本 ,入东京成城学校骑兵科 ,经苏曼殊结识同在该校学习的陈独秀 ,叹服其创办 “ 青年励志学社 ”的英勇事迹 。1903 年春 ,参加东京留学生 集会 ,参加拒俄义勇军 (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 ), 加入 兴中 会。 1904 年春回国 ,与 秦毓鎏、 费公直等在华泾本宅创办丽泽学院 ,五月改称 “ 青年学社 ” ,延请 黄炎培 等 海内同志 讲学 。 1916 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及后其他教职。 [10]

  据记载 , 自 1898 年 “ 严氏家馆 ” 迄 1917 年 , 天津南开系列学校创建者严修

  ( 1860 -1929 年 )、张伯苓( 1876-1951 年 )在建设中国北方著名私立学校时,

  将青年会德 、 智 、 体 、 群理念引为实践 , 开展社团 、 文艺体育活动 , 培养了一班先进学生青年。受此影响,张伯苓胞弟张彭春( 1892 -1957 年 )于 1909 年在南开学校成立读圣经会, 1910 年改作耶稣研究会, 1911 年秋改名 “ 青年乐群会 ”为一个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年社团,这在近代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难能以 “ 青年 ”冠名的青年学生团体。而后,南开学校学生社团活动 1912 年试办青年会 3年,于 1915 年 4月 19 日成立天津非教会学校的南开学校基督教青年会 。与青年会并驾齐驱的学生社团是由周恩来( 1898-1976 年 )等先进青年于 1914 年 3月发起成立的南开学校 “ 敬业乐群会 ” 进步团体。 [11]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 1912 年 蒋俊、龚补梁等发起成立 “ 青年爱国会 ” 。

  据记载,毛泽东(公元 1893-1976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于 1915 年 9月发出 “ 二十八画生 ”“ 征友启事 ” (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共 28 画),意欲结交爱国青年做朋友并与之联络 。 据毛泽东回忆 , 启示内容是 “ 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 。 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 , 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 ” 有人记得,启示最后一句引用《诗 · 小雅 · 伐木》中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 [12] 启示由毛泽东刻蜡板油印 ,发长沙主要学校 。随后 ,毛泽东与好友蔡和森 、何叔衡 、陈昌 、 张昆第 、 罗学瓒等于 1917 年成立新民学会 。 据 《 新民学会会务报告 》 载 ,“ 新民学会有性命已三年了,这是从 1915 年秋毛泽东发布《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算起的。 ” [13]

  自 1876 年上海 在华传教士 成立 “ 基督教青年会 ” , 1885 年 “ 青年 ” 一词经施美志 和 毕海澜成 立 福建 “ 福州大学 青年会 ” 、通州 “ 潞河男塾青年会 ” 开端 ,“ 学校青年会 ” 散见于 南方、北方 等地至 1915 年凡 30 年;自 1895 年 “ 青年 ”一词经 “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协会 ” 来会理来华成 立 “ 城市青年会 ” 在 天津 导入 ,见于中国沿海各地至 1915 年凡 20 年 。“ 青年 ” 一词经历了从集合名词抽象出来的词语概念演变成中国近代青年运动崛起的 “ 新青年 ” 。 从 “ 青年 ” 到 “ 新青年 ”的“ 青年现象 ”变化改变着中国自古以来对青年词语和年轻人的认识 ,即使 190 0年有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 1919 年李大钊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 ,人们从此以后还是逐渐把青年的活动不再一般地看做 少年 学生或者年轻人的事情 ,也不再一般的把青年笼统地称为 “ 少年 ”。在经历了 191 5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 《 青年 》 杂志同陈独秀创办的 《 青年杂志 》 名称 诉 案之后 , 《 新青年 》 把中国旧青年和新青年从此分为 前后 两个历史阶段 , 自觉而奋斗的进步青年崛起 , 从此跨越了 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文化的藩篱 , 把千百年来传流在 “ 少年 ” 身上新鲜活泼 、 自主进步 、 进取求真 、 发展解放的 “ 青春中华 ”之 理想 激励成谋求 民族复兴的使命 。同时, 崛起的 中国青年从此扬弃美西方由

  基督教青年会带来的 “ 基督福音 ”,青年会引进西方北美先进科学 、思想 、教育 、体育等服务和社团活动,沟通促进着城市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 青年开始以新的形象大踏步地登上中国革命和社会实践的历史舞台。“ 青年会 ” 名称中的 “ 青年 ” 一词的导入 , 引起了人们对 “ 青年 ” 的重新认识思考和近代中国青年现象的发生 。 但是 ,“ 青年会 ” 早期对近代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是以文化传播 、社会服务为宗旨 ,以“ 为基督征服世界 ”做目标 , [14] 因此 青年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主要是外在的、局部的、 非政治的、宗教的 。这从青年会渐次扩展各地青年会 、开展社会活动过程中注重青年会的外在组织名称 , 目标面向社会民众并非专注青年本身可见一斑 。 其次 , 青年会在应传教士的请求或邀请导入中国以后 ,尽管把青年一词从青年会名称中独立出来使用 , 但是在青年会的事工和活动中 , 长期 专注 “ 少年 ” , 设有 “ 学生部 ” 、 “ 职工部 ” 及 “ 童子部 ” , 没有设立独立的青年工作部门 , 这同青年会早期 “ 形式化 ”沿袭中国传统文化而使用 “ 幼徒 ” 等词句 的作为 是一致的 。 第三 , 青年会最早使用 “ 青年 ” 一词,但是其词语形式与其内涵差异明显,并非以 1904 年前后美国同期心理学 、社会学等新兴学科对青年期和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概念研究同步传入中国 。西方学科的青年研究理论晚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开始由中国学人引进中国 。因此 ,青年会的青年一词依然 长期 囿于中国近代社会日常生活层面的概念 。 这一情况的改变直到 1915 年 《 新青年 》 创刊 、 特别是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 华 基督教青年会成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成员以后 ,在她的宗旨中才得到根本的改观 。 概观基督教青年会对近代中国青年 、 青年团体 现象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 东 西方文化和中美文化的交流传播以及科学演讲 、教育 、体育等活动对青年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和积极贡献。青年作为 人的 生命现象发生于人类自身 ,青年作为 人类的 社会现象发生于世界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业革命带来了教育的发展 ,工业社会创造了青年期 和教育

  的 学习发展 阶段 ,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老年社会的规制 ,把古代仅属于少年中的贵族子弟才能享有的 “ 教育成长阶段 ”的权利还给已经形成一个年龄阶段的集群群体中的一个个青年 。中国近代社会与世界的发展并不同步 ,但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把科学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从而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革命实践 。 马克思在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一文中论及历史实践的独特意义时指出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15] “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 [16] 这一论点对于观察和研究近 现 代中国青年作为社会实在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参 加 社会变革的实践活动 , 认识并改 造 自身 , 成为彻底进行社会革新以及中国 新 民主主义 、 社会主义 革命的力量 ,造就全新的中国青年一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革命的历史证实 :中国新一代青年自近代开始产生, 1915 年以来参加新文化运动, 1919 年参加五四 反帝反封建爱国 运动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的实践 , 使中国青年成为中国革命运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9 年毛泽东在延安进行 “ 青年运动的方向 ” 讲演时,认为 中国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 。 [17] 中国青年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这是对近代中国青年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

  参考文献 :

  [1][ 明 ]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 集部八 · 古诗纪 》卷一百三梁第三十,第七页。

  [2] 陈秀萍 : 《沉浮录》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 3。

  [3] 来会理 :《 中国青年会早期史实之回忆 》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近代史资料 》 编辑部编 :《 近代史资料 》 总 109 号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 4

  年版 ,122 。

  [4] 《福州青年会报》,第六年二期封底,中华民国三年二月十六日出版 。

  [5] 阮仁泽 : 《 上海宗教史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 893 。

  [6] 方美玲 :《 中华民国社团的基本特征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 9月,第 14 卷第 3期。

  [7] 方汉奇 : 《 中国近代报刊史 》 , 大同: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 1。

  [8] 王光远 : 《 陈独秀年谱 》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7 年版 , 6。

  [9] 刘泽华 : 《社团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 147 。

  [10] 杨飞:《党史纵横》, 2010 (7):52 。

  [11] 卓新平 : 《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史料汇编 ( 第一辑 ) 》 《 中国基督教青年

  会原理与历史沿革》《青年会之原理( 1916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 9

  年版,第 2页。

  [12] 李锐 : 《恰同学少年》 ,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5 年版 , 132 。

  [13] 路海江 : 《毛泽东和他同时代的人》 ,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 2年版 , 50 。

  [14] 赵晓阳 :《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 8年版 , 161 。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18 。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17。

  [17] 《毛泽东选集》第 2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 529 。

  [ 2010/ 作者简介:于明盛 南开大学 教室; 2023 ]

  举报/反馈

上一篇:衡阳市“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系列之③丨爱与责任的双向奔赴——衡阳技师学院开
下一篇:开除,严惩!幼儿园老师排练节目时情绪失控,将多个孩子推倒在地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