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成长,首师大“课后330”服务在首师大二附中汇报成果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装扮成瓷器介绍考古知识“让文物都活起来”,将北京的胡同文化通过情景剧演绎,用西班牙语演唱歌曲串烧……7月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礼堂里,学生们的欢笑声、掌声此起彼伏,首都师范大学的师范生们正带着全体初一学生进行名为“相约‘330’·筑梦共成长”的汇报演出。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首都师范大学依托专业和师范资源,开发了近50门课程,面向北京市中小学推出“课后330”服务,首师大二附中便是其中之一,该校初一年级387名学生全部参与了首师大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在这个学期末,作为师范生的“小先生”们,带着中学生们通过演出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小娟和首师大课程研发团队师生全程观摩活动。

  “让我们一起去唤醒沉睡的文物吧!”开场演出《博物馆奇妙夜》立刻抓住了全场的眼球,学生们扮成骨瓷,向台下介绍各种文物的常识以及文保方面的知识,告诉同学们为何要保护文物以及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据介绍,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学生们针对初中学生开发的《考古:探索与发现》课后服务课程,学生们将课堂所学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当日,包括《英语经典传奇》《与“小王子”同行》《课堂外的数学》《神奇的美食》等13门课程在舞台上进行了展示,参加英文课后“330服务”的学生们更是全英文演出短剧,初一学生们流利的英语表达令台下学生赞叹不已。新京报记者发现,学生们展示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而是书本外的知识,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他们学习了古代数学;历史课堂上,他们学习了北宋故事;在物理、化学课堂上学习了烹饪技术。学生将学到的内容通过短剧和现场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要积极实现‘碳中和’。”“我们要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台上同学们的句句誓言引来热烈掌声。

  “感谢青年师范生们、小先生们、小老师们,你们在课堂上认真落实、努力践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讨论、实验探究、角色扮演和项目式学习等,真正实现‘课后330’成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有益补充,促进了学生们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师大二附中副校长梅务岚在现场向各位大学生及其导师表达了感激之情。同时,她也鼓励并表扬了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在‘课后330’学习中,你们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初一的同学们,你们即将从儿童迈入青少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希望你们全情投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创造,学会和同伴交流沟通,学会自我调整和坚持,学会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寻求帮助。”梅务岚说道。

  梅务岚介绍,首都师范大学为该校提供的“课后330”服务始于2021年,12个院系依托专业和师范资源,师范生们在大学导师的指导下,开发了近50门各具学科特色的趣味课程,供该校初一学生选择学习。几年来,从线上到线下,从人文到科技,从推理到实验,从部分选修到全体同学参加,课程供给越来越丰富,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小老师’们在各自导师指导团的引领下反复复盘改进教学效果,这些课后课成为中学生们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梅务岚表示。

  “虽然之前也有站上讲台的机会,但这是我第一次自己设计教案、制作PPT以及上台讲课,虽然过程很困难,但让我接触到了教师全程的工作状态。”首师大教学学院教育技术系(师范)2020级学生周依涵介绍,这学期她上3D打印课程中的一节课,教学生们打印水瓢和笔筒,她发现当下中学对于学生们的科学课非常重视,已经从传统的软件学习上升到了实操层面,并且追踪最新的软件技术教育,“这对我们科学教师是个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不能只会基础操作,还要会更高阶的软件。”高依涵认为,参与“课后330”服务,在丰富中学生课堂的同时,也让自己明确了今后在高校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表示,“课后330”服务是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这个学期针对首师大二附中提供的课后服务,不仅让中学生通过课程了解了与书本上不同的学科知识,也让大学生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该校今后还会继续和中小学合作,搭建一个学习、分享、提升的平台,也希望在未来能以不同的方式、更多的课程让每个人收获成长。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上一篇:儿子考上985,弟让我陪读侄子,我说一年五万,妈:你不是我女儿
下一篇:报个日语班多少钱?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案!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