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把一岁三个月孩子送托班:警惕“住校”带来的心理创伤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7-16
手机版

  

  

  文|若杉

  看了一期《鲁豫有约》,鲁豫采访Papi酱。

  Papi酱说:我们家是选择把一岁三个月孩子送托班了。

  理由是:自己和老公都需要每天有独立的时间,又不想让老人太辛苦,与其把孩子丢给阿姨,不如送到专业的托班。

  说实话,这些理由都对又都不对。我当然理解带一个孩子的辛苦,想让家人轻松一些又不想放弃自己对工作、对独立时间的追求,送托班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换个角度讲,孩子的出生,就必然是需要被照料的,也必然会添一些“麻烦”,人为的想要免去这些麻烦,有可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听很多来访者聊起过他们住校的经历。

  有来访者说:“我住校的第一周,一直在哭,走路在哭,吃饭在哭。”

  有来访者说:“我想跟父母说我不想住校,但又怕他们为难,我知道他们工作忙,所以就一直忍着。”

  也有来访者说:“我好像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换了一个环境,很不适应。”

  这些孩子住校的时间都比一岁三个月要大,但住校这段经历都在他们的记忆中依然留下了创伤性的印记。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少关注“住校”带来的心理创伤,甚至在咨询中,当来访者提起住校经历的时候,咨询师也很少把“住校”当作一段创伤性经历来评估。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本能地合理化了“住校”这件事。我们不是反对“住校”,而是反对让太小的孩子“住校”,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就曾毫不含糊地反对,将十三岁以下的孩子送去寄宿。

  今天,我想认真地跟你聊一聊,“住校”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

  1

  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抛弃

  当一个孩子开始去寄宿学校的时候,很多父母说:“我们跟他商量过了,他觉得没问题。“

  但是,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他对住校其实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很多时候,孩子是在父母转身离开的那一刻,才意识到,住校对她来讲,意味着什么。

  他最真实的感受是“我好像被爸妈抛弃了。“

  这个时候如果他跟父母闹,或者跟亲戚表示不满,可能收到的反馈是:

  “父母这是为了训练你的独立性”

  “你多呆一段时间就好了”

  “学校里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啊。

  反复表达几次,收不到正向反馈的时候,孩子就会选择不表达了。

  但是,孩子面对的事实是:他离开了父母,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有一种深深的被抛弃感。

  2

  孩子的情绪表达受阻

  每天回家的孩子,总是习惯性地跟父母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上学开不开心。

  有时候,在学校过得不顺利的时候,即使自己不说,父母也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情绪,问问他:“今天发生了什么,是不是不太开心?”

  在这种即时的沟通中,孩子的情绪表达是顺畅的,并且情绪会有一个即时的反馈。

  但是,对于“住校”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得不学会独自处理一些情绪。

  他们如果在和同学、老师的相处中感受到一些不愉快,想要表达和发泄,但是,转身回到宿舍,发现宿舍里还是只有老师和同学。

  找不到可以分享、可以哭诉的伙伴,他学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处理情绪的方式,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通常是静悄悄的。

  习惯了这样处理情绪以后,回到家里,再次见到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不再表达情绪了。

  问及原因的时候,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就是觉得那个想说的情绪已经过了,就不想再说了。说了还会让爸妈担心。”

  但是,在这个表达里,我听到一种对于关系的失望、甚至愤怒,是一种“我需要的时候你不在,而当你出现的时候,我已经不需要了的绝望。”

  3

  过早地被规则束缚

  学校是一个必然存在规则的地方,而规则意味着“拒绝”。

  当一个孩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到群体环境中,意味着在他还没有被充分爱过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不可以“、“不能”。

  他必须快速把在家里面被娇宠的,被惯着的一个状态,切换成需要适应环境、遵守规则的状态,去考虑我到底做得好不好,做得对不对,我够不够乖。

  对于一些生性敏感的小孩来说,会强迫性地要求自己遵守每一个规则,以获得在群体里不被批评的安全感,这很有可能造成日后的强迫型人格。

  4

  可能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没有了家长的庇护。

  小孩子为了重新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自然会需要找到一个”相信我、喜欢我、认可我“的角色。这个角色通常是老师。怎么能够让老师喜欢自己呢?当然是表现得更好一点,更乖一点,更听老师的话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那个真实的自我在慢慢地往回缩,他在用一个社会化的自我,用一个面具在应付眼前的生活。

  我曾听一个托班的老师,非常得意地讲,她们托管所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做她的助手,帮她接新的小朋友入托了。

  我们会喜欢这样的小孩,会夸这样的小孩,但是,当这种夸奖被多次强化的时候,孩子会为了得到更多的夸奖,更加听话、表现得更好一些,这往往是日后“讨好型人格”的成因。

  5

  校园霸凌

  可能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后果很严重的一种情况,就是“校园霸凌”。

  当孩子进入到学校,大家“平等的”处于一个没有保护的状态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出现高年级的小孩想要欺负低年级的小孩,或者是相对强壮的小孩欺负不太强壮的小孩。

  群体会自然的形成一种属于它的运转规则,但这个部分有多少孩子能够去表达,有多少学校真的能够去关注这种状况。可能在一个学校里面,它不是一个大范围的事件,但是它一定会有,那这个情况也是要关注的。

  6

  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最后,想聊聊年幼住校对日后亲密关系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来访者受住校这段经历的影响,在他以后的这种亲密关系中,对于“被抛弃感“是非常敏感的。在他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会主动地去回避掉深入亲密的关系,或者是主动地把它中断掉。

  因为在他的早期记忆里面已经有过被抛弃的经历,是他记忆里面的关系模式是:最亲的人也有可能抛弃他。

  这里要说的不是事实上的“被抛弃”,而是孩子感受上的“被抛弃”,还有一些家庭,是在有了二胎以后,因为照顾不过来,会选择把老大送到寄宿学校,这种时候,孩子的“被抛弃感”会更加明显。

  他们体会过被抛弃,深知那种痛,所以当一段关系变得愈发亲密的时候,在享受这段关系的同时,也会有隐隐的有可能被抛弃的不安。有些人无法忍受这些不安,会主动选择把关系结束掉。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个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需要被照顾的角色。在生孩子之前,请做好准备,好好照顾他。

  ———— e n d ————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

  微信预约:ruoshanxinli

  电话预约:19910780529

  选咨询师请前往菜单栏”心理咨询“栏

  或直接联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红书@心理咨询师若杉

上一篇:法定带薪年假,为何休起来那么难?
下一篇:梅德明,王雪梅,李硕,轩雅莉: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框架与功能——以重庆市南坪中学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