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理解拓展特训(一)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7-27
手机版

  5.

  春 天

  叶圣陶

  ①太阳光从窗外射进屋里来。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尘屑在那里浮动。一股暖气熏得我周身舒服;过了一会儿,竟觉得热烘烘了。一阵清香,拂过我的鼻头边。摆在桌子上的一盆兰花有三朵开了。碧绿的花瓣,白地红斑、舌头一般的花蕾,怪有趣的。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头上,就同画幅上画着的一般。

  ②我走到庭前,看见阶石旁边的一个泥洞里出来三个蚂蚁。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便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又有一个蚂蚁出来了。它独自爬上阶石,在太阳光中极速地前进。什么地方传来蜂儿嗡嗡的声音?我抬起头来寻,寻不见。可是听到了这声音。就仿佛看见了红红白白、如山如海的花。

  ③我走出了大门,细细的柳条上,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嫩黄色。仔细看去,说它黄色也不对,竟是异样可爱的绿。轻轻的风把柳条的下梢一顺几地托起,一会儿便又默默地垂下了。柳树下的池塘里,鱼儿好快乐呀,成群地游到这边,游到那边。自云、青空以及柳树的影子,都在水中轻轻地荡漾。一幅活动的画图!

  ④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自主地说:“完全是春天了!”

  (1)结合画横线语句,将作者观察地点的变化依次写在横线上。

  →   →

  (2)品味加点词语,写下自己的感想。

  它独自爬上阶石,在太阳光中极速地前进。

  “极速”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

  (3)针对文中画“ ”的语句,以下三种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话没有具体描写蜂儿,可以删掉。

  B.细致观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心想,作者很会观察。

  C.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绚丽多彩的花海。

  (4)结合第三自然段,尝试概括,这“一幅活动的画圈”中包含着:

  图一:风拂柳条图

  图二:

  图三:影子荡漾图

  (5)找出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观察细致的语句,认真工整地抄写下来。

  6.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时珍夜宿古寺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①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忽然,他们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的露出房屋的轮廓,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庞宪,觉得苦吗?”

  ??②“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③“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皎洁的月亮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来。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说着,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

  ??④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上当空。

  (1)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相似(shì sì)

  似的(shì sì)

  降临(xiáng jiàng)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破败:

  ②端详:

  (3)朗读短文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①时,应该读出    的心情或语气。

  (4)把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但意思不变,体会表达的不同语气。

  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5)默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了画横线的句子②和③,从师徒俩的对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   。

  2)读了画横线的句子④,我体会到了    。

  (6)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

  (7)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从短文或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写出两个即可)。你对李时珍有哪些了解?分享你的积累。

  7.课外阅读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面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她愣住了。

  ??匆匆吃完了面,她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给文章加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2)从文章第一句话中的“又”字可以读出来什么?

  (3)词语“疲惫不堪”意思是    。从“疲惫不堪的母亲……立即露出了喜色”这句话能体会到

  (4)文中写女孩两次掉眼泪,第一次眼泪掉下来是因为    ,第二次眼泪掉下来是因为    。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6)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8.课内阅读

  爬天都峰(黄亦波)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攀”字读作    ,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先查部首    。

  (2)文中的“相”读作    ,另外一个读音是     可以组词为    。

  (3)写出和文中加粗词的意思相近的词语。

  鼓舞——

  汲取——

  (4)课文是按照爬山前、   、   的顺序来写的。

  (5)课文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写清楚的。分别用“_____”“~~~~”“加粗”各画出一个句子,并在旁边作批注。

  5.【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太阳光从窗外射进屋里来”“我走到庭前,看见阶石旁边的一个泥洞里出来三个蚂蚁”“我走出了大门,细细的柳条上,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嫩黄色”可知,作者观察地点的变化依次是:屋里、庭前、门外。

  (2)考查了学生结合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极速”形容非常快速。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蚂蚁爬行速度之快。

  (3)考查了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与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A.有误,从“什么地方传来蜂儿嗡嗡的声音”可知,描写了蜂儿,不可以删掉。B、C正确。

  (4)考查了学生对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抓住关键词语概括,通过阅读可知,这“一幅活动的画圈”中包含着:“风拂柳条图”“鱼儿嬉戏图”“影子荡漾图”。

  (5)考查了学生对优美句子的积累。例: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便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

  故答案为:

  (1)屋里 庭前 门外;

  (2)蚂蚁爬行速度之快;

  (3)A;

  (4)鱼儿嬉戏图;

  (5)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便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

  6.【解答】(1)考查了多音字。似:[sì]像;如同。[shì]〔似的〕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和某种事物、情况相像。结合语境和词义,“相似”的“似”读作“sì”,“似的”的“似”读作“shì”。降:[jiàng]落下(跟“升”相对)。[xiáng]投降。“降临”的“降”读作“jiàng”。

  (2)考查了词语的解释。①破败:破落衰败。②端详:仔细地看,侧重看清、知道每一个细节。

  (3)考查了朗读语气。“”这个地方前后都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面对晚上没有住宿这个大问题,李时珍当时是很惊慌失措的,并且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整个人也很无奈,表达了李时珍迷茫、焦急、害怕、无奈、慌张的心情。

  (4)考查了句式转换。“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是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把“还能”改为“不能”,去掉“吗”,改问号为句号。即: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不能叫苦。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从师徒俩的对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李时珍为了能造福百姓,修订好《本草纲目》,不怕艰苦。从句子: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我体会到了李时珍不怕危险。

  (6)考查了概括文章内容以及方法。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一是借助文章题目;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是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本文讲了李时珍和徒弟去察访药材,到了晚上没地方住,就在一座破败的古寺里过夜。古寺条件特别差,但他们没觉得苦。趁着月色把寻访所得记下。李时珍更是为了造福百姓,修订好了《本草纲目》。

  (7)考查了知识积累。根据日常积累的文学知识作答即可。

  (1)sì shì jiàng;

  (2)①破落衰败;

  ②仔细地看,侧重看清、知道每一个细节;

  (3)迷茫、焦急;

  (4)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不能叫苦。

  (5)1)李时珍为了能造福百姓,修订好《本草纲目》,不怕艰苦;

  2)李时珍不怕危险;

  (6)一是借助文章题目;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是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 李时珍和徒弟去察访药材,到了晚上没地方住,就在一座破败的古寺里过夜。古寺条件特别差,但他们没觉得苦。趁着月色把寻访所得记下。李时珍更是为了造福百姓,修订好了《本草纲目》;

  (7)①马齿苋:清热解毒。②枸杞:温肾助阳。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为后世誉为“药圣”。

  7.【解答】(1)考查了给文章加标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吵架后生气离开,后因一位老婆婆的煮了一碗面并加以引导,感受到妈妈的爱的故事。故可以拟标题为:一碗面条。

  (2)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中“又”字说明了吵架的次数多。

  (3)考查了对文中词句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疲惫不堪:形容极度疲乏过度劳累。文中指母亲很劳累。从“疲惫不堪的母亲……立即露出了喜色”这句话能体会到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到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表现母亲爱女情深。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短文,找到两次有关掉眼泪的描写,第一处为“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联系上文可知,她“满怀感激”是因为她觉得一个陌生的婆婆都可以煮面条给她吃;第二处为“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结合上文内容可知,这一次掉眼泪是因为妈妈对她无私的爱,她很感激妈妈,也是因为妈妈为了生活奔波劳累还要为她操心而觉得愧疚。

  (5)考查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了解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女孩因和自己的母亲赌气而离家出走,遇见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的教育和爱心,让女孩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6)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实际生活中我们平时对父母的关爱过于淡漠甚至忽略,而对别人的点滴关爱感激不已,可以从这个方面去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回应父母的关爱。如: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意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别人的一句问候或受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激不已。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1)一碗面条;

  (2)女孩和母亲多次吵架。

  (3)极度疲乏过度劳累 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到女儿回来后的欣喜;

  (4)她感激老婆婆端来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 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心中满是愧疚;

  (5)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6)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意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别人的一句问候或受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激不已。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8.【解答】(1)考查了汉字读音和部首查字法。“攀”读作“pān”,有抓住某物向上爬之意。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手。

  (2)考查了多音字。相:[xiāng]互相。可组词为:相识。[xiàng]相貌,外貌。可组词为:照相。故文中的“相”读作“xiàng”。

  (3)考查了近义词。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近义词是“鼓励”。汲取:吸取、吸收。近义词是“吸收”。

  (4)考查了写作顺序。阅读文章内容可知,《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5)考查了作批注。课文第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地写了出来。句子“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的是“我”爬山前的心理。在爬山前,“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句子“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是“我”遇到老爷爷后,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努力爬山;从“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可知,在“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爬之下,终于爬上峰顶。

  故答案为:

  (1)pān 手;

  (2)xiàng xiāng 相识;

  (3)鼓励 吸收;

  (4)爬山中 爬上峰顶后;

  (5)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在爬山前,“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在爬山途中,“我”遇到老爷爷后,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努力爬山。

  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在“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爬之下,终于爬上峰顶。

  举报/反馈

上一篇:“自由可投”等于“保障”?答案可能和想象的不同,家长忧心忡忡
下一篇:小壹抽奖送福利《儿童英汉百科图解词典》轻松掌握英语单词!限量50本!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