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还愿 · 填空 · 感恩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报人孙犁》

  新书首发感言

  侯 军

  

  编者按:

  因作者身体原因无法到达活动现场参会,特录制了一段发言视频在现场播放,下文即作者发言视频的转录文字。

  01

  这是一本“还愿之书”

  我与孙犁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记者孙犁”这个课题,进行请教和研讨,见面交谈、书信往还,都没离开这个话题。即便后来我南下深圳,老人生病,这个课题一直延续着。有几次我都拉出了详细的提纲,但杂事一堆,又几次搁置,直到老人家去世,我还没有完成,我对孙老充满愧疚之情。此后,我曾跟《天津日报》王宏、张颖两位老总,说起过我的这个未了的夙愿,王宏说你快写,我帮你出版。我再次鼓起勇气,准备动笔,谁知,单位又派我去筹备首届深圳文博会,这件事情又放下了。三十年岁月,如流水逝去,《报人孙犁》这本书成为我心头的一个心结,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梦。如今,《报人孙犁》出版了,等于是把我这个心结解开了,把我的梦给圆了,多年的心愿得偿,我也可以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了!

  02

  这是一本“填空之书”

  孙犁先生是大作家,世人咸知;孙犁先生还是一个大报人、大记者、大编辑、大学者,知之甚少。前者的研究,汗牛充栋;后者的研究,寥寥无几。作为新闻人,尤其是作为曾与孙老在同一家报社的晚辈,我常常为此感到惭愧。

  因此,“报人孙犁”的研究,是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的系统工程,当然不是凭我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我也深感力有不逮,但总要有人去挖第一锹土。我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锹土”。

  我一再申明,我如此执着于“报人孙犁”的研究,绝非忽视、漠视乃至无视孙犁先生的文学成就,恰恰相反,我相信,因为在“作家孙犁”的主干道旁边,又开发出一条“报人孙犁”的辅路,我们对孙犁先生的全景观照,才会更立体、更全面、更真实。而缺了这一块,孙犁研究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缺陷的。我真诚地希望孙犁的研究者、爱好者们,能够在这方面也用些心力,你会发现:报人孙犁其实是一片富矿,是一处芳草茵茵美不胜收的沃土,你一旦走进去,就会陶然忘归、乐不知返的!

  03

  这是一本“感恩之书”

  第一,我要感恩于孙犁先生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扶掖,没有他老人家的亲切关怀和无比信任,我不可能孜孜矻矻三十多年,坚持到今天。我感恩!

  第二,我要感恩于孙晓玲大姐和张璇姐弟,没有她们两代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与孙犁先生的沟通和交往就不会如此顺畅及时;这种鼎助一直延续到我写作最吃力的阶段。我感恩!

  第三,我要感恩于全国报纸副刊界的同人。我在本书“后记”中写道:此书的起笔,源自去年《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与我所主持的《中国副刊》的一次“孙犁奖获奖者征文”,这是对我的一次“强刺激”,没有这次强刺激,这本书也许至今还在腹中酝酿呢!而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几乎是写成一篇,在各地副刊就发表一篇,这是对我最直接的能量接续啊。所以,我感恩!

  第四,我要感恩为本书出版做出种种努力的出版界朋友们,无论是穿针引线的天津教育出版社黄沛社长,还是第一时间给予首肯的王康总编辑,乃至心细如丝认真敬业的张素梅责任编辑,还有许多我不知名字的朋友们。我感恩!

  最后,我要郑重感谢今天赶到会场出席这个作者缺席的新书首发式的朋友们,谢谢你们远道而来,让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你们的炽热真挚的感情。我在本书“后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以书为缘,因书成友,原本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惟愿我们书缘长久,绵绵不断!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我们在一线
下一篇: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门诊安排(2023年8月7日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