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万步,开车160公里!浙江有老师开启家访“狂飙”之旅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暑假过半,又迎来了家访高峰期。

  这些天,不少中小学班主任不是在家访,

  就是在家访路上。

  老师们开启“狂飙”模式,

  有的一天赶路3万步,开车160公里;

  有的腿脚麻利,一周跑了40户家庭。

  有老师把家访当成“寻宝”,

  发现了学生的“小秘密”;

  还有老师当了回“和事佬”,

  化解了亲子小危机。

  趁着家访,老师看到了更完整的学生。

  家访第一天,有老师开车160公里的路线家访第一天,奔波了十二个小时

  “家访前刚给车加满油,能跑560多公里,几天家访下来,汽油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光家访第一天就开车160多公里,微信步数3万多步。”

  衢州市白云学校的余利建老师利用假期,对班里38个学生进行全员家访,没想到成了“狂飙”之旅。

  “家访前,我拿着学生小升初报名信息表,根据住址画了一张分布图。我的学生遍布衢州各个角落,上接常山县,下到石室乡,左接江山市,右接衢江区。住址不仅离我家很远,学生家与家之间也很分散。”

  “第一天遇到的状况最多,我是按小升初报名信息找学生住址,不少学生住在村里,地址并不精确。我只能把车停在村口或村委会,打电话等家长来带。”有的村是自然村,村庄间距离分散,余老师在村委会等了快20分钟,家长才骑着电瓶车赶到。

  “家访那几天很热,气温基本在36℃-37℃,村里开车不方便,很多时候还是靠走路,每天微信步数都是3万起步。”

  余老师规划的家访路线图最让余老师犯难的是,好不容易找到学生的家,结果发现搬家了,“我在村里转了一大圈,打家长电话一直不通,好不容易跟村里人问到路,还是没找到人,只好折返到下一个学生处。后来那位家长电话接通,告诉我已经搬家了,当时手机坏了正在修。”

  因为计划被频频打乱,余老师一天内跑了柯城三个区域,但只走访了原计划一半的学生家庭。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奔波12个小时,回到家时,余老师看了眼汽车里程表,显示已经跑了160公里。

  回来后,余老师要填家访记录,做好一生一表,所有工作结束已是半夜12点。精疲力尽躺倒在床上,第二天早上7点,余老师继续“狂飙”。

  余老师在学生家中家访带着问题去家访,一周跑了40家

  作为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新七年级的班主任,今年是李想参与的第三次新生家访。有了前期的经验,她带着问题上门,并且对家长提出了小小要求——让孩子在场。全班45名孩子,除了出门旅行的5人之外,一周时间,她走访了40个家庭,对孩子的情况做了基本的排摸。

  在走访中,李想发现,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有的听说老师要来家访,头一天晚上激动得睡不着;有的会热情地带着老师参观房间;有的会主动给老师制作果汁;有的会表演乐器、分享旅行见闻,还做了PPT……

  其他班主任也有相似感受。712班新生吴欣遥,听说老师要来,早早根据自己对老师的了解,用一个多小时,提前给老师们画了一幅欢迎海报,班主任吕春赟记录下了这个温馨一刻。

  这是老师们期待的——让孩子们成为家访的主角,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

  很多家长纠结:要不要准备水果、饮料?要不要留下吃饭?李想说,这些都不重要。

  “我们家访的时间有限,每家半小时到一小时,是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多说多分享,我们多听多了解。”上门时,老师们会回收新生见面会上发放的问卷调查,根据问题与孩子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看一看他们最自然的状态,和家长们一起聊聊育儿路上的思考与方法。

  家访变“寻宝”,一双拖鞋藏着“小秘密”

  家访不仅是路上的“狂飙”,也是“寻宝”之旅。“平常学校里的乖宝宝,在家会不会是‘熊孩子’?他们的小窝长啥样,会像课桌那样干净吗?”杭州的童老师家访途中,就有许多有趣发现。

  在一名学生家里,童老师注意到一双“非凡”的拖鞋:灰白色的鞋上,左右脚各写了8个字,连起来就是“左脚清华,右脚北大;杭二学军,不在话下。”

  见过把励志标语写在书本上、便利贴上,写在拖鞋上的,还是第一次见,童老师立马问询了家长和孩子,“孩子妈妈和我说,这是孩子在初二时写的,用来鼓励自己。为啥写在拖鞋上?是想低头就能看见。”

  得知原因的童老师被逗笑了,同时也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目标和创意,“我一直鼓励孩子有个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在童老师看来,激励是很有用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就行。”

  除了拖鞋,童老师还在家访中发现了一张有趣的家务收费标准单。

  这份收费标准贴在一个同学家的冰箱上,根据劳动项目的难易程度收费,比如手洗内衣裤、倒垃圾、拿快递等都是10元一次,复杂一些的清洗鱼缸、烧正餐等是30元一次。

  这位同学正在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来攒够下学期的学费。“自从劳动课变成一门独立课程后,家长和学生对此越来越重视,‘假期在家,学生会帮家里人做家务吗?’这也是我家访时会问的问题。看到学生家里贴着这样一张单子,我挺欣喜的,班上还有个劳动小达人。”

  学生、家长针尖对麦芒

  老师变身“和事佬”

  有的家访是奔着发现问题去的,而有的家访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最近,杭州的徐老师就当了一回“和事佬”。

  徐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平常上学总是迟到,为了这件事,她和家长想过很多办法,但都没有解决,“学生说是因为晚上睡不着。我起初以为是学业压力导致,但她妈妈告诉我,孩子暑假依旧晚睡晚起。”

  趁着家访,徐老师想解决这个问题。当天,她通过聊天发现了一些端倪:“在我看来,女生平时很多行为是对家长的消极抵抗,她并非真心想这么做,只不过没有找到正确的沟通方法,而选择用逆反的方式来处理。”

  了解到根源所在,徐老师当起了“和事佬”,“我向孩子解释了父母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她表示理解父母的催促,但不能接受经常催促。所以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利用规则来相处,比如假期晚上超过11点还没睡,父母才可以来催。我问孩子,你可以接受吗?她表示同意,家长当然也同意。”

  也许是敞开了心扉,女孩向徐老师“告了很多状”,“从她的角度分析,我觉得有道理,当然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也没错。导致他们矛盾激化的主要是原因还是缺少沟通,只要建立好相处的原则和底线,相互理解和尊重,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再发生。”

  家访结束前,徐老师给他们划好了许多事情的底线,比如父母能够检查孩子的作业;父母进孩子房间前要敲门;没有到约定时间,父母不要催促孩子等,“后来孩子妈妈告诉我,这段时间孩子的作息已经完全正常,甚至暑假作业也完成得相当好。我成功地当了一次‘和事佬’!”

  来源:潮新闻记者 朱丽珍 戴欣怡 通讯员 朱张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广东省第十届民间文艺著作奖优秀奖|《深圳民歌民谣》
下一篇:写作练习|写一些我们非常了解的地点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