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大学分配宿舍统计性格测试结果,“自我标签”只应作为校园社交参照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8-26
手机版

  蒋璟璟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和室友是否能相处愉快将直接决定大学四年的幸福指数。过去很多高校分宿舍都跟“开盲盒”一样随机分配,不过今年,北京理工大学的一番操作上了热搜:在新生群中,他们提前就分配宿舍发放问卷调查,除了性别以外,第一项就是询问学生的MBTI结果,此外还有身高以及生活作息习惯。而除了常规的起床时间、就寝时间、午休、是否起夜和打呼噜等生活习惯调查,问卷中还涉及了是否追星、是不是二次元等兴趣爱好类问题。(北京青年报)

  将时下最流行的MBTI引入宿舍分配,一些高校开风气之先,很是赢得了一波好感。所谓MBTI性格测试,通过“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决策方式”“生活方式”四个维度来定义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并且由此判断人的性格类型。在这股风潮下,不少人都乐于给自己贴上“我是I人”或者“我是E人”的标签。当然了,严格说来MBTI更多是基于主观表达的反馈,而并非对实质本我的客观描述,这使得其在科学性、准确性层面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现实中,MBTI主要是自测,由此就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程度的“自证偏差”,因为认定自己是I人,这种心理基础体现在对问题的选择上,所以测出来的结果便是I人。而置于更广阔的生活场域内审视,那种未必可信的“我是I人”或者“我是E人”的标签,很容易成为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即,因为默认“我是I人”“我是E人”,所以就决定了“会去做某些事”“拒绝去做某些事”;由于晒出了“我是I人”“我是E人”,对方也会知情识趣地“让你做有些事”或者“不让你做有些事”。久而久之,所谓I人、E人,也便弄假成真了。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鼓励彼此交流、发展多元性格以及寻找更多可能性的地方,那么把个体焊死在某个标签上的MBTI测试,或许与之并不适配。当新生们被引导得出自己是“I人”“E人”的结论,被安排与“适合自己的室友”分在一起,那么这种自我强化、圈子化、封闭化的趋势,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MBTI结果本就不可靠,如何看待和使用这种“测试结果”,更是微妙……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新生宿舍分配方式上不断创新,越来越人性化,这自然值得肯定。然而始终应该坚持的是,方法与价值须统一,而不是相反。

  举报/反馈

上一篇:薄弱民办园何以成为热门公办园
下一篇:湖南市场监管工作实现“大满贯”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