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传承创新为中医(走近国医大师(32))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7-24
手机版

align="center">
>

周仲瑛近照。
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

周仲瑛,1928年出生于江苏如东,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投身中医药事业70余年,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中医内科学科体系构建、临床诊疗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夏日午后,微风从书房窗户飘进来,掀起书稿的一页。93岁的周仲瑛老先生坐在藤椅上,一手扶着眼镜,一手按住手中书稿,时而谈论观点,时而安静思考。

突然,他停下来,看着身边围坐一圈的学生,用夹着南通方言的普通话不疾不徐地问:“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你们对这16个字有什么看法?”

这本整理中的《质疑录》,是周仲瑛针对古今中医学术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毕生感悟作出新的总结与提炼。这16个字对中医道路的见解,正是他致力于中医学发展的一生写照。

辨证论治――

博采众长立新说

用周仲瑛自己的话说,走上中医之路,是“自然而然”。

“家世业医,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周仲瑛回忆,尚在年少之际,他就跟随父亲周筱斋出诊,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医理、医道。他从《黄帝内经》到《医学三字经》,从金元各家到明清各派,边读书边随父临证,在反复体悟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

13岁时,周仲瑛正式随父研习中医;17岁时,已能跟随出诊;20出头,便在家乡开设诊所。但在个人业务开拓前后,他却进入中医专科学校继续深造。这是什么原因呢?

1947年,已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一所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当时沪上著名的老中医授课并临床带教,使他进一步打牢中医理论和临床功底,从中领会不同医派的特长,让他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

“学中医就像咀嚼橄榄,由苦转为甘。现在回想这些学习历程,表明中医这门学问,是一个‘学习―临证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这样,医术才能不断提高进步。”周仲瑛说,在成长、临证的不同阶段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医经典对临床指导价值也不完全相同。

长期以来,周仲瑛重点关注中医内科领域两大问题:一是急症学科,他认为这能补中医之短,可根据临床需要来开展研究,例如非典、流感、新冠等;另一个是疑难病,他认为这能扬中医之长,可发挥中医内科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为什么搞急重症与疑难病研究呢?一是临床确实有效,二是医疗需要,三是疑难病与急性病本身也密切联系。”周仲瑛解释,急症病和疑难病是互相联系的,许多急症病多是疑难病,不少疑难病的某个阶段可以转化为急症病,这是基于两者的相关性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周仲瑛致力于中医学科的建设与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着手创建内科学总论――辨证论治纲要,确立了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为临床专业分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此后,他又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中医急难症研究室,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科。

仁心仁术――

中医战疫底气足

“中医人又将迎来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周仲瑛对身边弟子这样说。

他是怎样迎接大考的呢?

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主任叶放介绍,疫情发生初期,自己带着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上门请教,“没想到周老敏锐性非常强,早已第一时间掌握了丰富的资料,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思考”。紧接着,周仲瑛指导学术团队前往定点收治医院,收集一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江苏省中医辨治方案和援鄂中医医疗团队诊疗方案的形成,发挥了指导作用。

“按照周老要求,我们每天汇报一次疫情最新进展。小区开始封闭管理后,我们就把搜集来的资料送至小区物业代交,等他逐字逐句修改好后我们再进行完善,循环往复、精益求精。”叶放介绍,周仲瑛一边电话指导学生们在一线救治病患,一边通过临床资料完善辨治思路。他拟定了《江苏省新冠肺炎中医辨治方案(第三版)》,还研制出系列处方,向省内外推广使用。

除了指导江苏本土作战,他还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对远在武汉一线的弟子们进行指导,帮助江苏省援鄂中医医疗队、国家中医医疗队交出一份“打胜仗、零感染”的漂亮成绩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是周仲瑛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武汉抗疫期间,他在参加研究制订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医部分时,多次打电话向恩师请教。“周老等老一辈中医权威虽因身体原因不能亲往一线,但是通过远程医疗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说。

“抗击疫情,中医药有底气!”底气何来?周仲瑛坦言,他的底气来自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理论实践基础,也源于自己几十年瘟疫辨治的临床经验。

教书育人――

兼收并蓄传真知

中医学门派众多,周仲瑛却总说“无偏不成派”。在教书育人上,他强调要兼收并蓄、开放融合,要吸取现代医学最新成果为我所用、要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并重。

在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以及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周仲瑛坚持走中医特色的办学方向。从主编一大批全国统编教材,到对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从开设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到开办专业班、研修班、进修班,进行系统讲授;从促成对老教授的经验传承,到带领骨干专家完成《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巨著的编写,他倾注了心血、奉献了一生。

“求学时觉得做周老的学生太累太苦,但回过头来再看,那几年的功夫都没有白下。”2019年中秋节,在深圳市中医院工作的医生罗陆一带着自己全家和10多名学生前来南京看望周老,回忆求学故事颇有感触。周仲瑛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既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也要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做到知常达变、学以致用。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校区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周仲瑛的诊室和紧邻的示教室间有一面单向玻璃。2017年以前,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坚持在第一线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在诊室里侍诊抄方的弟子,还有十几名本专业的学生隔着玻璃同步做笔记,体悟周老的临证经验。

叶放介绍,这几年传承团队将工作地点搬到了周老家中,一周商讨几次学术问题。为了让他好好休养,有段时间去得少了,周老便打电话问:“你们怎么没来呢?”

过去数十年,周仲瑛先后培养博士生29名、硕士生11名、博士后2名、学术继承人10名,带教各级师承弟子计百余名,培养了大批中医栋梁之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岐黄学者4名、省级名中医13名。去年,他新收中青年弟子4名,继续为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做贡献。“眼下是中医学发展最好的年代。”在收徒仪式上,他对弟子们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0日 08 版)

上一篇:智慧校园VS在线教育,哪条赛道更具投资价值?
下一篇:TOP30房企研究:33%具备家族化特征,恒大已实现绝对家族化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