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带一路”来 | 马来西亚留学生李成俊:我爱的中医“有趣又伟大”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人物名片

  李成俊(Aaron Lee)

  关键词:中医药

  国籍:马来西亚

  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心声:中医太有趣了!它不仅是医学,也是文化学、哲学。我爱中医,愿做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医。

  近年来,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渐次落地开花,越来越多当地民众了解中医、认可中医,并从中获益。对于在穗留学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成俊来说,中医有趣又伟大。本科、硕士、博士,李成俊在不断深造中习得中医真本领,他期待未来能成为中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使者,带动更多人认识真正的中医。

  

  〖 初识中医 〗

  针灸麻醉手术视频

  在心里埋下了印记

  我出生在马来西亚,但自小在泰国曼谷生活长大。小的时候,中医在泰国尚没有被广泛认可和传播,主要集中在唐人街使用,因此我在生活中少有机会接触。那时和中医药最直接的接触,应该就是家里餐桌上时不时出现的老火汤。

  说起和中医的结缘,要从高中时的一次“偶遇”说起。我在一个展览上看到一段针灸麻醉下手术的视频,当时并不知道那是针灸麻醉,只觉得很神奇,数针下去,就可以实现镇痛的效果。好奇心驱使下,我专门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找到的第一本书是泰文版的穴位按摩方面的书,后来又看到泰文版的《针灸学》,才知道原来这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就这样,中医在少年时代的我心里埋下了印记。

  

  我学到的第一个穴位就是合谷穴,每遇头痛牙痛,按揉这个穴位就可以帮我缓解症状。中医太有趣了!它不仅是医学,也是文化学、哲学。因此,2005年,当高中毕业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中医学专业。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是泰国第一所开设中医系的大学,也是泰国当时唯一一所开展本科中医教育的大学。学校的中医学专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学制为6年制,上海中医药大学派送专业课教师来泰国授课,大五时我们还去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进行实习。

  兴趣归兴趣,当把中医作为大学专业真正学起来,才切身感受到挑战。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因为专业学习是用汉语进行的,大一那一年,我们没有寒暑假,专攻语言。如果过不了语言关,后面的学习就麻烦了。所幸,我顺利通过了语言考核。同期有些同学坚持不住,只得中途放弃了。

  随着对中医的了解加深,我对它的喜欢也与日俱增。到了大三,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感觉自己好像突然“开窍”了,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进步很快。五行、阴阳……当我了解了这些知识,再看我身处的世界都觉得不一样了。

  〖 钻研中医 〗

  《伤寒论》打印成册

  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目前,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博,师从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研究所所长李赛美教授。从本科时的中医学到硕士时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内分泌科),再到博士时选择中医临床基础,我慢慢选定了所要深耕的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我的博导李赛美教授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在业界颇有名望,能够跟着她学习,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珍惜。相比博士文凭,我更想学到真本领,更重视跟着导师学习的过程。除了理论学习,我每周还跟着导师出门诊。李教授以案例分析理论,用理论指导临床,我在她独特的授课方式中获益良多,也常常和泰国的同事、同行分享。

  

  △李成俊跟随导师李赛美教授出诊学习。

  中医看经典,经典看伤寒。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是我的必学内容之一。为了方便随时翻阅学习,我把《伤寒论》条文打印了出来,装订成便携的小册子,走到哪儿就随身带到哪儿。

  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中医师从各地来到广州跟着李赛美教授进修,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了解到他们一起组建了晨间学习交流群,我鼓起勇气主动申请加入,每天早上,我们7时左右在操场集合,研习经典,讨论病案。

  本科毕业后,我在泰国考取了中医执业执照,并工作了两年,那时我觉得经验还是要在临床中积累。在泰国华侨中医院工作期间,我渐渐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中医博大精深,本科毕业的我学到的只是凤毛麟角,仅仅徘徊在中医门口,距离掌握它的精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中国学中医的想法就此产生,读研、读博也变得顺理成章。

  我的硕士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的。曾有人问我,博士这一站,为什么选择广州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其实,这是我慎重考量后的选择。中国很大,南北方东西部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气候、生活习惯也有差异,我想尽可能多去不同的地方都体验一下。而广州和泰国气候相似,用药相通,在这里所学日后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我在泰国的临床工作中。

  中医看病,更看人。以前,这句话来自书上,读博后,我的导师用言传身教为我做出了榜样。她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位复诊患者的特征,把每一位患者真正放在心上。未来,我希望自己也能成长为像我的导师那样的“双师型”教师。

  〖 笃定中医 〗

  想让更多人认识中医

  做好临床用疗效说话

  近年来,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开花。以泰国为例,2015年,中医开办诊所法令在泰国开始正式实施。2018年,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在泰国华侨中医院揭牌成立,以华侨中医院为平台,中泰医疗合作日渐密切。截至目前,已开设中医专业的泰国大学也增至9所,越来越多的泰国人民成为中医药的获益者和推广者。

  顺利的话,我将于明年6月份博士毕业。毕业后,我计划回到泰国华侨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泰国华侨中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中医专科医院,此前已跟中国的多家医疗机构及中医药院校有了合作与交流基础,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医类讲座。

  在我看来,中医有趣又伟大。我爱中医,也想让更多人认识真正的中医,感受到中医的独特之处,做好临床,用疗效说话。此外,我也会珍惜每一次公开分享的机会,把中医药宣讲出去。

  我读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如果没有这个奖学金,我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来中国学习中医知识。可以说,“一带一路”改变了我的人生,而中国政府奖学金则为我的逐梦之旅插上了翅膀。

  感恩于“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医药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愿意做中泰之间中医药文化交流互动的使者。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深造。大家来到中国学习,又把学习所得带回自己的国家,分享给中国以外的地方,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更多民众。

  

  △在泰国曼谷岐黄泰国中医药中心,一名医生在为患者诊脉。 新华社发

  ■ Q&A

  广州日报:在泰国本科毕业后,您为什么选择来中国进一步深造中医?

  李成俊:中医博大精深,我学到的仅是凤毛麟角,因此来中国继续深造。目前,我正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博。未来,我也想成为像我的导师李赛美教授那样的“双师型”教师。

  广州日报:毕业后您有哪些规划?

  李成俊:毕业后我计划回到泰国华侨中医院继续工作,为中泰两国之间的中医药文化交流积极奔走,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认可中医、选择中医,成为中医药的受益者、传承者。

  相关新闻:

  2015年至今 广东在海外共建7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中医药源于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十年来,广东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机遇,积极推动中医药从广东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交流合作,与世界人民共享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成果。

  据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团队受委派,已先后在非洲的科摩罗、多哥、马拉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建立了传统医药研究中心。青蒿援外抗疟卓有成效,广东制定的复方青蒿素防治疟疾策略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被写进全球清除疟疾相关指南,全球受益人数超过2600万。复方青蒿素已取得40个国家的专利保护,并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等20多个非洲国家注册上市销售。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团队在多哥东莫诺省示范区开展全民服药。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与此同时,广东持续推进中医药援外医疗,先后派中医药专家4批次参加援加纳医疗队,为世界性急难重疾患症贡献中医智慧。尤其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建制派出的第八批援加纳医疗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组建的第九批援加纳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使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广东)医生硬核形象及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2020年,由广东省中医药专家带队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赴马来西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西医结合增强了治疗效果。

  作为南药的主产地,广东运用道地药材精心打造的化橘红、新会陈皮等中药品牌,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至今,广东已在欧洲和非洲建立8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已在海外共建7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深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文化等交流与合作。

  数据显示,为培育高素质的中医药国际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招收境外学历生的整体规模稳居全国中医药同类院校首位,近5年共接收、培养境外学历生1918名,并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3个兼读制研究生教学点。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举办面向葡语系国家的中医药主题培训及研修项目,其中莫桑比克学员为超3万人次的该国患者进行中医疗法治疗。

  广东还在友好往来中持续讲好中医药故事。近十年来,接待来访的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中医药代表团达10多万人次;2018年组织中医医疗代表团赴斐济等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外事活动,广东中医药在南太平洋岛国持续“涨粉”。(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何雪华 通讯员 粤杏林)

  

  统筹/黄婉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 见习记者张佳琪、董昱晨 通讯员:孟楠、廖晓键、苗青(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除署名外)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除署名外)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甄志良

  海报设计/王紫凤、周振丰

上一篇:市禁毒办深入社区督导检查禁毒工作
下一篇:中國男排刮起浙江“風暴”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