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壹度丨为天才留出成长空间,四川这所高校让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的背后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10月9日一大早,林哲帆乘坐校车,从沙河校区来到了清水河校区。这一天,他需要和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一起上《最优化算法》这门课。

  林哲帆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数字信号方向)2022级学生,也是首位通过审核参加该校“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的学生。

  

  林哲帆。钟帆 摄

  一所大学为何打破常规,让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这样的做法靠谱吗?怎样保障学生“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既合适又可靠?

  学生:他是全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个月,林哲帆即将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对于他来讲,这个生日注定不平凡,他最近刚成了全校通过审核参加“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的第一人。

  林哲帆来自广东汕头,是一位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从高中阶段,他就开始了解和关注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大学之后,林哲帆又第一时间开始了计算思维、语言工程方向的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爱,并加入了学院的焦糖工作室,参与了有关项目。”

  今年3月27日,《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随后,该校又发布了《关于落实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有关工作。

  林哲帆是在暑假期间接到报名消息的,8月开始设计属于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初稿,“因为我选择的是‘人工智能方向’,所以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时,参考了学校相关专业的一些必修课程。”本学期开学前,他向学院正式提交了申请。

  而此时,林哲帆所在的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已经组织好了顾问教师团队,“我们总共有7个人,都是在这个领域做得比较好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该学院副院长廖勇介绍,按照林哲帆提交的培养方案初稿,顾问教师团队先后组织了三次集中讨论,从自主设计培养方案支撑学生兴趣与发展目标,从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必要性、逻辑性、整体性、可行性等多个角度深入论证,“这里面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置换,还涉及到自主学习规划,指导教师的引导,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公平性等诸多因素的考量。”

  以林哲帆为例,他所在的专业本科四年需要修读的学分共计146分,其中必修课和通识课就占了大概75分,“也就是说,另外的专业类的课程,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殊的禀赋在学校所有专业的培养课程里去选,这个和转专业是不一样的。”廖勇说。

  9月14日,经过林哲帆的认真思考、主动咨询、反复修改,以及与顾问教师的反复研讨和多轮评估后,他的“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终于通过了学院“‘自主设计方案’审定专家委员会”的评估审定。

  学校:旨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相较于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来讲,让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是一个非常创新的举措,对于电子科技大学来说也是头一次。学校出台这个“实施方案”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在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提到:“教育就是为通才制定规则,为天才留下空间。因此,在电子科大,我们允许并鼓励有强烈志趣和特别潜质的学生,自己制订培养方案,自己设计专业方向。”

  此次,该校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正式推出了“实施方案”,就是希望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创新突破。

  “但是,我们这个‘实施方案’并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评优’。通俗一点说,这个‘实施方案’就是为‘天才’‘偏才’甚至‘怪才’而准备的。”据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廷祝教授介绍,“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强调,要“促进具有创新思想、特殊禀赋、独特学术兴趣与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个性化发展”,“比如,几年前我们并没有‘大数据’专业,而有的学生对它很敏感而且很有兴趣,觉得这就是代表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设计的方式,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个人兴趣与特长的‘大数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

  那么,学院又是如何判定学生有特殊禀赋和创造潜质的呢?“我们发现,这些同学首先对事物都充满着很强的好奇心,会主动去问为什么。另外,这些学生做事情往往特别专注,当他遇到一个项目时,他也会发散性思考联想一些东西,回来再聚焦到他研究的问题本身,深入挖掘和发现问题的本质。”廖勇认为,这是一种底层思维能力,包括他的元认知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等,也是创新创造的关键。

  在与林哲帆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顾问教师团队就在他身上发现了他对人工智能技术有关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没人去引导、没人去组织他,这恰好能够说明他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在廖勇看来,学校这一创新举措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建立起了一套机制,从选拔发掘有特殊禀赋、有专长的学生到为他们提供一片有益成长的“土壤”,“而且我们学生自主设计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不受专业限制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主题,任意选择学校开设的课程,这也符合当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廖勇说,这是学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始,后面还要深入实施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他们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记者手记:不破不立

  今年11月30日前,电子科技大学计划完成第二批参与学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估与审核。

  让本科生自己设计培养方案,是电子科技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出的一步。一些网友认为,这项新政甚至值得载入学校的发展史册,或许还能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分别了解了老师和同学对这项新政的看法。面对这样一种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老师在谨慎之余,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因材施教的绝好机会,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提供了特殊培养渠道。而作为全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林哲帆确实为自己能学习感兴趣的东西感到愉悦过,但在短暂兴奋后,他已经投入到了更加紧张的学习当中。

  近年来,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大中小学都在尝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推出了一些新机制、新举措。在四川,除了电子科技大学此次提出的让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外,四川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知名的中学也开启了联合培养模式,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设专章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第一资源”,只有充分发挥人才这一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

  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培养模式的创新。所以,暂不论这些新机制的出现是否都能达到预期效果,仅仅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便已经是一个好的开端,走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上一篇:加强组织领导,为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下一篇:温州市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典型经验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