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绽放的“紫丁香”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本报记者谭湘竹

  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团队,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1998年出生,今年刚满20岁。这个团队“五脏俱全”,累计吸纳了100多名哈工大学子,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学、计算机等9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学科交叉研制队伍。这个团队有个很雅致的名字“紫丁香”,团队研制的“紫丁香一号”卫星和“紫丁香二号”卫星均已成功发射,闪耀在神秘浩瀚的星空中。

  团队成员的“航天梦”

  航天学院研二学生陈松心里一直种着一个航天梦。因为这个航天梦,也因为听说了“紫丁香二号”和“紫丁香一号”的传奇故事,陈松决定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研究生,最终,他如愿以偿,来到了梦想中的团队。

  发射卫星也是团队“元老”韦明川的梦想,自2013年从电信学院考研到航天学院后,只要在学校,韦明川几乎就长在了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中学时代的韦明川在创新实践和电子信息方面就有着不俗的表现。因为对无线电感兴趣,2009年秋入学不久,他就加入了哈工大无线电俱乐部,同年,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韦明川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小卫星的梦想。 (下转第五版)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部分成员。

  本报记者苏强摄

  (上接第一版)2010年初,哈工大业余无线电俱乐部提出“紫丁香一号”小卫星研发方案。当时刚刚起步,几乎人人都觉得这仅仅是一个“梦”,是那么遥不可及。时光流转,当初一个人的梦想成为一个团队的梦想,并“梦想成真”。2015年,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紫丁香一号”也在2017年成功发射。

  这个有梦想的团队,如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哈工大学子慕名加入,实现他们的“航天梦”。

  QB50工程项目助力“紫丁香”飞天

  身为两颗卫星总体设计兼测控的韦明川告诉记者,是QB50工程项目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团队,并且凝聚出战斗力来。QB50工程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研究院联合欧空局等机构于2010年提出,受到欧盟第七框架协议支持,邀请全球高校参与,采用50颗立方体卫星组网,计划2016年底发射。

  2011年夏天,韦明川正和哈工大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的伙伴们为进展缓慢的小卫星计划苦恼不已。偶然在网上看到学校参与QB50工程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找到了负责人王峰。一心想做卫星的韦明川和力促参与QB50项目的王峰不谋而合,于是一边按照QB50工程要求制定卫星方案的同时,一边着手开始组建以学生为主的纳卫星研制团队。2012年1月,国内首个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研制、调试与应用的纳卫星团队正式成立。

  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由团队研制的技术试验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2015年9月20日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2017年4月18日,“紫丁香一号”卫星与参与国际QB50工程的其他27颗立方体卫星一起,作为定期运往国际空间站的货物,装载在“天鹅座”货运飞船“约翰·格伦”号中发射进入太空。

  “‘紫丁香一号’卫星搭载了离子与中性粒子质谱仪、新体制业余无线电转发器、低分辨率CMOS相机等3个有效载荷,用于开展大气低热层组成研究、业余无线电通信试验与空间摄影任务”,团队成员李立东介绍,目前,两颗微纳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在预定轨道正常工作。

  连续奋战20小时攻克难关

  一个不到30平方米,堆满大大小小各种器械的实验室,是“紫丁香”卫星的“诞生地”。在一个放着“紫丁香二号”部件的玻璃柜里,每个零件的螺丝都做了记号,都有专人来拧,每个器械制作的流程都有文件记录。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了团队工作的严谨。

  微纳卫星研发团队的奚瑞辰今年21岁,在读大四,这个始终面带微笑、略显稚气的小伙子,在团队里担负着卫星研究“姿态控制”的“重大任务”。与“战友们”集体协作,攻克难关的过程是奚瑞辰最美好的青春回忆。“前段时间在探月卫星热真空的卫星测试中,我的‘姿态控制’在整个实验中很重要,我和队友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了20几个小时,终于攻克难关,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收获非常大,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奚瑞辰说,航天卫星的研究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例如探月卫星测试需要每3小时测一次,稍微有一点偏差都不可以。如果数据超出范围要及时上报,团队中的每名队员神经都是时刻紧绷的,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确保团队可持续发展,哈工大专门规划打造了全国首个学生纳卫星研制工场,支持与鼓励校内外学生实现与卫星任务相关器件、单机、部件、系统、整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创新与实践。“以学生为主的研制模式给了我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大家自主学习、钻研攻关,激发和锻炼了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意志力,而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攻关也让我们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韦明川说。

上一篇:绿色生活先进典型事迹系列报道
下一篇:诺奖得主现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