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义务教育“双减”意见
导读:本文约1万5千字,预计阅读82分钟,目录如下:一、密集出台的政策二、从义务教育的目标谈起三、义务教育的终点——中考四、立德树人不是口号五、学生作业负担六、人力资源的浪费七、教育焦虑八、学校教师应该怎么做?九、培训机构资本化的原罪十、不是总结的结语
自7月24日文件出台,网络上已经有无数文章对其进行解读,解读立场各自不同,声音不一,笔者尝试更有深度的解读,但水平有限,心情忐忑,若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全文如下:
据教育部网站 2 月 4 日发布的《教育部 2021 年工作要点》,教育部 2021 年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目标任务为: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更加规范,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措施包括: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种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制订专门文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召开会议部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及家庭经济负担。
围绕以上工作要点,2021年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不可谓不密集,并且针对性极强,可以说招招都击在命门上。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通告,甚至出现了取消一切校外培训机构的声音。
6月2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的实地督查工作正式启动。重庆、内蒙古作为本次实地督查的第一站,开始接受督查。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分析问题,不能仅仅只从问题本身出发,而要从相关联的多个问题入手,往往一个问题,产生于多个问题综合影响之下,而解决,同样需要多个问题并行解决,然而无论什么问题,总能在某个问题集合中找到它的源头。
请注意这份《意见》的发布方,不是教育部哦!这两个办公厅发出的文件分量有多重?这是属于国策级别,一般情况下,这种级别的文件,执行力度值得想像。
义务教育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被视为百年大计,历数新中国成立以来,够资格被称为百年大计的政策极少,在钦佩老一辈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之余,不妨仔细揣摩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写道“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粗看看去,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比较含糊,素质包含太多内容,所以对于这个目标,需要用当前的社会需求来解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人口红利,人口意味着劳动力,意味着消费市场,而高素质人口意味着高素质劳动力,高消费市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标准中,人口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参数,有了人,会进行社会活动,在这些过程中,便会产生经济活动,随之也有了市场以及商品流通,而生产这些商品,又需要实体企业,也就有了劳动力需求。而人,一方面是生产者,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
高素质的国民,能够很轻松地胜任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同样,其消费水平也必然会提升,每个人的专业性会变得更强,以适应越来越细分的社会分工,而另一个层面,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素质,其中产生天才的概率自然也会提高,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由这个土壤产生的高水平人才无论是专业还是数量,都会居于世界顶峰,这可是未来领导世界的雄厚资本,这种远景,已经不是普通领导者的眼界了。
教育,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要求,全国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再困难,国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从这个意义上,义务教育是兜底。它是相对于扫盲更高层次的要求,建国以来的扫盲运动,和义务教育相比,所需投入的资源实在太过于微不足道。
曾经在不少的经济类文章中,反复提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作用,简单来讲,人口数量是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但同样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印度,却没能享受到中国这样的人口红利,其原因便在于人口平均素质。不少跨国企业选择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看中的正是中国提供的大量合格的劳动者,且薪酬较低,吃苦耐劳,以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起了全工业体系。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势力鼓吹打压、对抗中国,导致个别企业转移生产基地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印度、越南等国家,当然,后话是,这些企业又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国。在那些国家,能招到像中国这样足够数量、具备一定劳动技能、有很强的组织性的工人吗?有配套的完备水、电及资源吗?所以看来看去,还是中国最适合建厂,资本家们眼里,衡量的标准便是利润。
这些合格的工人是哪里来的?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义务教育是九年制,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如果仅仅只是扫盲,那么小学足够,一个合格的小学水平的人,可以正常生活,接收各类讯息,然而离合格劳动者还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初中三年,便不同了,这三年的教育目标细分为两个,一个是遴选出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完成挑选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另一个为职业教育提供生源。这种分流集中体现在中考,高中录取比例各地不同,但基本上接近50%,事实上即使进入了高中,最终成为高层次人才的也是少数,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这个比例却不算低。尽管网上诟病这个比例的大有人在,根据幸存者偏差,能在网上发声的人本身就是少数,更多的是无法发声的,只能说明在某些城市中,对教育有较高要求的家庭集中了,导致这个比例会让一部分能读高中的学生失去了机会。但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这个比例相对公平,毕竟高中办学并不是义务教育,它的存在更多体现出一种教育资源需求平衡,这种平衡背后,就是客观规律,对于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百分数,强行改变它,下场并不会很光彩。
好了,简单小结一下,义务教育为国家培训需要的各级人才储备,并在中考完成分流,一部分继续深入学习,另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从而完成提升整个民族素质的重任。
义务教育,根本不是用来竞争的,而是用来普惠的,所以才如此强调均衡与公平。
中考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结业、第二是选拔。我们通常所说高考指挥棒,其实高考指挥的,只是约一半初中生,因为高考只有一个作用,就是选择,因此称高考为独木桥恰如其分,却极少会有人把中考称为独木桥,严格意义上,中考不存在落榜一说,每个地区的初中毕业生,中考之后都会有去处,除非自己不想继续学业或者只把考高中作为唯一目的。每年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是平行志愿,和高考志愿不太相同,按分数录取,总会轮到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即学籍管理,一般情况下,本地学籍都会就读本地高中或职校。
然而,中考,正式成为了学业负担的一大来源。
从选拔意义上讲,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便未来在高考中被各类大学挑选,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学习那些专业知识,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端人才。那么问题来了,谁的学习能力强呢?很可惜,现阶段衡量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必须看中考成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再参加考试,得到一个分数作为参照,这个评价过程,不敢说绝对科学,但在没有其它方式替代之前,只能采用它。初中三年的各科知识,在每个专业领域都属于初级知识,以数学为例,我们称初中数学为初等数学(高中数学多数也属于初等数学),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是这样一个选拔过程:
规定在校学时数,规定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时间考试,得到考试分数。
上述过程中,我们有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在校时长,各科种类数量和相应的国家标准课时,并且统一出版教材,各地考试时间也是相对统一,这些都是为了让过程更透明更公平。
可是搅局者出现了,那就是过重学业负担和资本化校外培训。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凭借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中考正需要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中考筛选,需要的是学习能力而仅仅是考试分数,可以说,破解唯分数论,中考肩上压力很大。
学习能力和考试分数,二者的关系大致是:学习能力强,考试分数一定高;考试分数高,却并不代表学习能力强。这意味着,考试分数中是有水分的,那么这个水分来自哪里?考试从命题到阅卷,整个流程都是规范的,那么水分只有可能来自于备考。
以初中数学为例,通常情况下,在七年级,可以通过大量重复练习获取较高分数,也可以凭借自身能力通过较少练习达到同样效果,这在分数上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初中学校的学生,在七年级时相差并不大的原因。然而从八年级开始,随着知识密度和难度的增加,能力上的差异就慢慢体现出来了,继续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勉强可以奏效,若要在九年级甚至中考保持高分,练习量将会增大到一个可怕的程度,而这,就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于是许多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加重自己的学业负担,达到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样的考试分数,这并不算错,毕竟也是一种努力嘛!但很显然,这种努力是牺牲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单纯为了获取考试高分,这样的分数,是“带血的分数”。
我们都知道,人的发展并不是平均的,正如五根手指不一般齐,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学生获得的发展并不相同,并且在初中阶段后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必然的,分化结果是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总和,高中阶段需要的是那种轻松完成初中阶段学业并且还能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而不是通过各种补习、加钱获得的“虚高”分数,如果要选择高水平人才,那也要优先选拔那些无须补习便能取得和参加补习一样成绩的学生。
在中考时,分数并不具备区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规范义务教育过程,对于破坏公平性原则的行为,国家给出的答复是,“五项管理”来了,“双减”意见来了。这些措施的唯一指向,就是前面所说的理想情况下的选拔过程。
记住一点,离开了公平性,义务教育啥都不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用在义务教育公平性上非常适合。义务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国家统一调剂之下,已经变得相对公平,这也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通,义务教育起到了极大作用,任何一个普通人,接受完完整的义务教育之后,便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它是唯一可以实现“寒门出贵子”的途径。而我们知道,当资本进入教培行业之后,这条途径被大大压缩了,以至于网上出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这也的确是事实,县高中出现清北学生的比例已经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一旦被资本垄断了这条途径,底层学子再无翻身可能,这难道不应该引起警惕?
中考的命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热点,仅次于高考命题,从教育发达地区的中考命题趋势来看,明显走向去套路化,即通过普通刷题达到高分越来越难,有趣的是,体育中考可以说是目前最为科学的科目,考查项目不用猜题押题,全部公开,凭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获取分数,我们也知道,这些可不能通过刷题这种形式短期内完成,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中考完美实现了预期。接下来是美术、音乐等学科,它们和传统考试科目最大的不同,就是短期努力基本没什么效果,只要保证考试方式的科学性,它们就能完成选拔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教育理念中,第一条必然是立德树人,听得久了,会让人觉得这不过又是一句口号,背后仍然在拼升学率,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有新冠疫情,现有郑州水灾,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案例,体现了传统中华美德,展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东西,那些灾难中的逆行者,品德令人无可挑剔,这些人,不分职业,不分学历,他们代表的,正是广大普通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毫无疑义,中国国民排在世界前列,这背后,教育功不可没。
德育作为诸育之首,从来都是学校的教育重心,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强调渗透德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为看重的,也是德育,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要求中,学业成绩并不排在第一位,品德操行才是。
试想,如果一所学校,学业负担过重,哪里又会有时间来渗透德育?
相对的,校外培训机构,几乎没有将德育放在首位的,毫无例外,分数才是它们最看重的,并且堂而皇之地用广告的形式公诸于世,“提升1分,干掉千人”之类的口号熟悉不?如果长期接受这种教育,价值观会扭曲,形成精致利已主义,郑州希岸酒店的管理者就是典型,他们学历不高吗?恰恰相反,做到管理者的水平,必然不低,但在德育这份答卷上,交出了零分。
我们能指望校外培训机构也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吗?恐怕不行,以学而思标准化的教学为例,早期名师出走潮导致学而思采用标准化流程打造“名师”,所有的教案、习题都是标准化的产物,连教学过程也呈模块化,整个培训成了一条“提分”流水线,这是教育培训走向商业化的必然结果,符合商业规律,这与讲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规律格格不入,如果说以学而思、新东方为代表的教培行业在初期尚且具备一定的育人作用,那么在完全商业化运作之后,德育作用早就荡然无存。这在资本加入到这一游戏之后更为明显,我们知道资本追求的只有利润,利润最大化是所有资本的终极目标,教培行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外衣,逐利性是根本,包括私立学校在内。
只要是办教育,只要还在教学生,那么,德育永远应该排第一位。
关于作业这个话题,在网上被炒过很多轮了,作为教育者,心里非常清楚,不是所有学科都留有作业,作业的形式也不仅限于纸笔,被集中曝光的作业问题,基本集中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学科,所以学生作业负担问题,也集中在这些学科,至少没有人提音乐美术作业负担过重对吧?
在《意见》中提到“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管理最为方便,行政命令解决大部分问题,这也是体制内的好处,所以对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规范,这次的《意见》只是个开始,更重磅的文件还在蓄势待发。
作业问题,是内卷的外显之一。
为什么会有作业存在?对于教育者来讲,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学习过程中,包含巩固环节,而作业就是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业本身也分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解决作业负担问题首先要从源头开始。既然作业的存在是必要的,那么作业量的控制便成为了本轮《意见》的重点。
作业究竟多少才合适?这个问题极难回答,因为作业布置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之间差异性极大,且不说不同地域的学生,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所需作业量也不尽相同,更退一步,即使布置相同作业量,完成作业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科学的作业布置一定是基于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平均数,在这个平均数附近的作业量可以被认为是大体合适的。
每天的学习巩固环节需要一定的作业量,这里存在一个阀值,超过这个阀值的作业,并不会对知识巩固走到更多作用,由边际效应可知,随着作业量超过阀值,其对当天学习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我们反对的正是这些超过部分的作业。例如初中数学某一课的作业,根据全班平均水平,布置3道教材习题足以达到巩固效果,以此为阀值,超过3道之后,第4道,第5道可能还有增强巩固作用的效果,从第6道题开始,作用急剧下降,如果这一天布置作业超过10道题,会严重挤压学生休息时间和其它学科的作业时间,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就起到了反作用。那这一天的数学作业量,在3道题上下浮动,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尝试5道题,能力有欠缺的孩子,可以只完成2道。
至于布置给家长的作业,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所以国家针对小学一二年级是严禁布置书面作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作业不闻不问,没有书面作业,必须有亲子陪伴,否则孩子习惯培养失败,后期将导致学习严重落后,这是任何补习班都补不起来的。小学高年级的作业,家长参与度较高,因为多数还能看得懂,而家长辅导作业最为头疼的就是这个阶段,所以《意见》中禁止布置给家长作业,并且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恕我直言,这一条是多半写给家长看的,即作业问题,请全权交给学校教师负责,家长只需要督促完成即可,如果孩子回家有时间却不写作业,这个责任家长还是要负。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进入教育行业,一些著名高中招聘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普通师范本科生早已不入法眼,硕士博士满街走,清北才有机会留,看上去真的很不错,这些都是优质师资,也是优质教育资源,怎么看都是利好。
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真的需要这么多高端人才?
高学历教师大量进入中小学,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确有好处,但过犹不及,义务教育本身的属性决定了,普通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足以胜任一般的教学工作,由于受过专业的教育方面的培养,比起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容易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目前多数城市的教师薪酬也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相对而言,高学历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应该去其它行业,以保证人尽其才,别和师范毕业生抢中小学教师这个饭碗。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并没有直接创造生产价值,知识的传递只是一部分工作,更多需要的是言传身教,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的学生,而太多的高学历人才进入教育行业,何尝又不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这在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明显。多数培训机构在宣传中,总不忘加上名校(清北)毕业的噱头,而在薪酬方面,也的确对得起宣传,可这一切都需要最终消费者买单,给家长的感觉就是,孩子是名校毕业生教的,未来考入名校的概率也会更大?可惜,一厢情愿。且不说这些宣传中有多少水分,即使真的有,按照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名校毕业生和普通大学毕业生,都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再次提醒,培训机构是商业机构,目标是利润,利润最大化的一个要求就是成本可控,没有一家培训机构的教师全部都是名校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几个招牌足够了。标准教学流程,还是普通大学毕业生成本最低。
即使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大量进入教培行业也是浪费。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每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增长极快,但相对人口总数,仍然很少,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却需要大量这些人才,如果教培行业吸引过多大学毕业生,势必造成真正需要他们的行业或地区人才短缺。
再者,对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在培训机构和在学校完全不一样,做题家更多指的是培训机构,正如前面德育版块中提到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远远不止学科知识一样,没有经历系统的教育专业的学习,要深刻领悟这一点,很难。
任何一个行业,过于集中高层次人才,就是浪费。
现阶段我国最需要的是一线产业工人,大量社会基层工作人员、服务人员,他们共同撑起现代幸福社会的基础,即使人工智能达到一定程度,机器化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但终归需要人来完成最终的拼图,设计师工程师再厉害,也需要人手接上最后一颗螺钉,按下那个按钮。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基本在55岁以内,超过这个年龄,精力明显会跟不上,义务教育结束的年龄是16岁左右,再加3年职业教育,1年实习(见习)期,基本可保证20岁进入相应的岗位,再过5年磨合期,劳动者巅峰体力在35岁左右,这样算下来,可以有10年左右的黄金时间,创业也好,打工也罢,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
什么?你说要少做3年时间?每个劳动者少3年,这个劳动价值损失可大了,同时这3年变相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职校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显然后者薪酬期望更高。
教育焦虑的源头,仍然要从中考分流说起,因此,为什么会有50%这个比例,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普及高中不可行。有人提出为了缓解教育焦虑,可以将这个比例提升至90%甚至普及高中,即12年义务教育,这显然没有考虑到国家因此承受的压力,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更多负面影响。
压力一:将现有高中规模扩大一倍,以完全接纳全部初中毕业生,相当于延长三年义务教育,需要新增多少学校以及相应的师资?这是每年都必须投入的一笔开支,我国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持续多年投入,保持现有的义务教育规模,压力已经很大,再增三年,财政必然吃不消。
压力二:师资力量是建校根本,扩大高中规模,意味着更多高校毕业生会进入到这个行业,这对于其它更需要高等教育人才的行业是一个灾难,在前面人力资源的浪费中已有明述。
压力三:学生就业周期被延长,现有初中分流之后,50%初中毕业生经过3年职业教育,可以胜任多数普通劳动者岗位,显然高中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起始阶段会落后,高职高专的存在,也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如果说中等职业教育足够培养社会需要的普通劳动者,为什么还要多花3年时间读高中,再接受职业教育呢?高中的教育,又有多少可以满足职业需要?培养学生最终是为了就业人口,为了人口红利,如果读书时间太长,则相应的就业时间缩短,理想情况下,一个合格劳动者的培养时间是九年义务教育加3年职业教育,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则要耗费九年义务教育加3年高中教育再加4年大学教育。显而易见的是,多数劳动岗位并不需要如此长的培养周期,至今为止,真正需要大学毕业的劳动岗位是少数。当然,这又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国家人力资源的调配,现今社会上对高学历的追求已经盲目了。
真正焦虑的恰恰是部分学霸家长和中等生家长。
并不是所有学霸家长都会焦虑,但事实上大部分学霸生家长是有的,这种焦虑并不是天生,而是被传染。对于学霸而言,本身成绩就比较优秀,所担忧的无非是持续这种优势。对于中等生而言,逆袭这种事,虽然概率极小,但正如彩票般魔力,吸引着那些接近学霸水平的中等生家长们,正是这一小部分人,成为了焦虑的根源,再努一把力就上了。
原本正常的竞争环境下,这种焦虑达不到危害的程度,但校外培训机构加剧了焦虑程度,在学习的某些阶段,内容较为简单例如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大量重复练习可以让中等生获得与学霸相近的分数,尽管这种接近在后期依然会被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拉大,但这一阶段,无疑造成了“多练即可成功”的错觉,从而吸引了大量家长加入到这一行列,并由剧场效应将其放大。
从多届毕业生的最终中考成绩来看,小学的成绩和初一的成绩是有很大水分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敏锐地发现这一差异,但作为家长,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很难,校外培训机构也许能发现,但肯定不会告诉家长。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贩卖焦虑才能使校外培训获得最大利益。
焦虑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自身认知的偏差。
曾经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在初三,全部学科加起来不到300分,却幻想读高中,想着花点钱买一个高中学位,事实上这个孩子在学校没有任何学习动力,家长在外面补课也花了不少,成绩始终没有起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不愿读职校,其实屡次交流过程中,已经委婉劝解放弃这种幻想,但效果甚微。
这只是一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情况是,作为家长,并不清楚自家孩子是否具备就读高中的资质,在初中阶段,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要挤入50%并非难事,之所以被淘汰,肯定有深层的原因,并且即便侥幸靠着刷分进入高中,高考一样被淘汰,还是前面那个原因。
发展职业教育是正道。
正因为社会需要大量合格劳动者,因此,50%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从而迅速补充社会劳动需求,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比例,九年义务教育之后,3年内即可培训上岗,持续对各行业基层劳动力进行输血,这座社会劳动金字塔才是稳定的。
而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天也到来了,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早就已经开始,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却遭遇到了莫名的阻力,很多家长视职业教育为畏途,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却看不到身边大量存在的就业岗位根本不需要更高学历,不得不说,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散布的教育焦虑“功不可没”,然而重视职业教育却是国家政策,在国家意志面前,教育焦虑还是渺小了,可以预见,接着《双减意见》后面的,一定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一系列举措。例如大幅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待遇或薪酬,让一部分蓝领先富起来,不失为转变观念的好方法。
减负要减到关键处,焦虑不祛除,减负不可能真正到位。
毫无疑问,无条件执行,在执行之余,多一点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符合国家需求,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警醒自己,不要片面拔高学历作用,流露出对职校的歧视。这第一步就很难,在多数初中教师眼中,考上职校的学生,还多半就是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即用成绩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划分,尽管教育局屡次强调不得排名,不得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长期以来的评价惯性,让分数几乎成为了唯一标准,所以改变教育理念是第一要务。职校和高中属于不同的教育方向,二者是平等的,不存在低人一等的说法,正如外卖小哥和写字楼里的公司职员,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其次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理被误解得厉害,许多地方将其理解成把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级即快慢班,然后再进行学科教学。我们知道,一个班级,哪怕刚开始学生水平整齐划一,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也会慢慢开始分化,这是客观规律,而慢班的危害则在于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教师认为是学习差的孩子,从而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带有偏见,不利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除非对教学有激情的教师,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理想的班级学生情况,是正态分布,中等生占多数,可最大程度保障教学效果,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材施教正是在这种班级中体现,教师备课时,便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在一节课中不同环节,给予全体学生不同的指导,包括但不限于个别辅导、小组互助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集体荣誉、团队协作等,这都是未来走上社会必备的素质。
第三是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研究好自己的学科教学,上好每一节课。减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习任务都减了,学习,必要的任务完成,必要两个字要深究,围绕这两个字,设计教学,设计作业,科学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本就不应该存在重点校,这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因此,现阶段这种变相的重点校需要得到纠正。硬件设施的均衡相对容易实现,然而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却不那么容易。
划片招生催生学区房,名师效应催生挖人大战,这都有悖义务教育均衡二字,就近入学必须贯彻执行,同时修订政策,堵死学区房的教师流动的漏洞,让生源平衡,让师资平衡。
掐尖式招生必须第一个禁止,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变着名儿的招生选拔考试,幼升小与小升初严格按照就近原则,如果一个地区存在某几所小学或初中集中了大量优质生源,那么这个地区的教育公平绝对存在问题,也是未来国家重点整治的对象。
关于师资平衡,让教师流动是目前可行的一种方式,在初期,用部分优秀教师的流动,平衡现有各校,等师资相对平衡之后,这种流动可以逐渐减少,毕竟也要考虑教师通勤。
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我们现有对教师的评价是否科学?如果这个调研没做到位,那师资平衡就是一句空话,你连谁优秀都分不清,如何平衡?
作为长年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很清楚这个标准,就是“点石成金”,而不是“锦上添花”。
校外培训机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缩减规模,学习的主要任务会在校内完成,因此每位学校教师,肩上的教学任务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这种增加,不是简单是指量的增加,而是精准到质的增加,即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本轮意见,不是将所有培训机构全部打死,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培训机构将长期存在,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主与次。
很显然,在某些地方,培训机构资本化后,颠倒了这个关系,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是不可能被允许的。
那么,校外培训真的能提高学生成绩?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下最后一个馒头的故事,某人饿了,连续吃了三个馒头,当吃下第三个馒头时,觉得饱了,于是认为前面两个馒头没用。
事实上在校外培训的基础,仍然是在校学习的效果,所有校外培训都是学生在校内完成一定学业任务之后,即使通过校外培训得到了成绩的提升,这份功劳难道只给校外机构?如果说全部学习都在校外机构完成,不在校内上课,那完全没问题,但是又有多少这样的学生?
我们不妨简单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学霸、中等生、后进生,对于学霸而言,参加校外培训更多的是获取课堂之外的学科知识和训练时间,他们属于课堂教学中的“吃不饱”现象。作为班级中的学霸,成绩当然是领先的,他们的成绩是通过培训提高的吗?答案是否。
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能力,仅仅依靠上课是培养不出来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综合结果,一个学霸的背后,大概率有一对优秀的父母,父母的优秀,可不是用成绩来衡量,而是生活态度、工作能力等,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在这种家庭教育下,学生所获得的“学霸基因”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别人家孩子”永远是别人家孩子。
对于这部分学霸来说,成绩的提高,多半是靠自己,最大程度吸收了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并自觉完成了学习巩固任务,从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与参加校外培训关联并不大。
然而现在参加校外培训的主力军也恰恰是这群学生,这就很没有必要了,内卷的最大受害者,恰恰是他们,原本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学业,却被逼增加负担。每天学习任务完成之余,应该可以发展其它爱好,全面发展,却生生被按在分数这个赛道。
对于中等生而言,参加校外培训也很积极。我们必须先弄清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是中等生?课堂学习中,他们属于“刚刚饱”现象,用日常教学的评价,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这部分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是有可能达到跟学霸一样的分数,但别忘记了,如果没有平时校内学习打下了底子,强化训练无从练起。事实上,也确实有一部分中等生实现了这个目标,毕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知识总共也就这么多,训练足够,分数还是有可能提升的。
但是这个可能性,不大。
班级内存在不少这样的中等生,平时除了学校上课,也参加校外培训,但我发现,他们的成绩总是在学期之初比较抢眼,随后渐渐泯然众人,而到学期末,基本上又回到了“中等”行列,而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在高年级,这种抢跑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但随之而来的过重学业负担,让这些学生苦不堪言,生理心理都存在极大问题。
也就是说,这些中等生,存在一个获得分数的上限,而这个上限,基本也就是一些学霸的底线,虽然每年都会有些黑马爆冷,但这种小概率事件,不足以作为依据。事实上,班级的这些中等生,他们中的多数在整个学段的学习中,始终位于这个行列,无论全员参加校外培训,或者全员禁止校外培训,结局不太会改变。
对于后进生而言,显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学科学习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很多,只有极少是因为智力原因,多数是因为学习品质,包括学习习惯、价值观等,一个想学习的学生,几乎不太可能成为后进生。而校外培训机构能解决学习态度的问题吗?答案依然是否。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好理解了,校外培训不过是一种教育焦虑产物,因为别人参加了,怕自己不参加而落后。这也是对家庭教育的不自信,良好的学习习惯胜过大量的练习和讲解,这是无数届学生反馈出来的真理。
如果所有学生都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对于中考选拔来说,面对的是一大片高分学生,那只能被迫提高录取分数线,这从近年来各地高中录取分数线越来越高也能看出家长们的焦虑程度,如果全部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最终录取的仍然是那批学生,但显然,家长们付出的教育成本大大降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双减”,其实也是在为家长减负。
归纳为一句话,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提升成绩,只能提高分数线。
义务教育阶段,拒绝资本化。
资本曾经被认为是个好东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请人出资发展嘛!但对于教育行业,是必须要拒绝的。
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不同,引入外部资金,建立产业链,扩大生产,解决就业,促进消费,让经济走入良性循环,是我们国家获得大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最终让人民共同致富,仍然要靠自己,资本不是慈善,千万要牢记!
既然是投资,就必须有回报,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出一部分给外部资金,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我们收获的远大于分享。但对于教育则完全不同,我们发展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提升了,各行各业的劳动力质量提高了,可以让经济更快发展,很显然,这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运作,资本可没这个耐性。
历史上,资本进行长线投资并不是不存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我们知道,能被史书记载的长线投资,极少。以现代投资的风格,年收益已经算长线了,但对于教育,一年算什么?有句话叫百年树人,哪家资本指望投资周期达到百年?年收益达不到某个数字,投资经理是要下课的。
更何况,校外培训机构的资本化,根本就与教育无关!
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与其说是教学,更不如说是玩金融,预付费是常态,而且暑期班、寒假班、春季班、秋季班,鼓励连报,家长的钱先收上来再说,至于教学效果,就更容易玩花样了。
校外培训机构最喜欢招什么样的学生?学霸。
为什么喜欢招学霸?容易出成绩。
那学霸的成绩是培训机构提升的吗?学霸之所以是学霸,本身就有优秀的成绩。
所以我们看到,大型培训机构,往往都会在宣传上,大肆鼓吹学生的成绩有多么优秀,这又绕到了第三个馒头的故事上了,学生的成绩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优秀,在学校,课堂上已经学得很优秀,试问,如果平时上课听讲都费力,指望周末或假期能弥补起来?
当然,如果哪家培训机构,专门将学渣变成学霸,那的确要好好宣传一把,可惜,暂时没看到这样的宣传。
把一群学霸集中起来,然后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不意外,但说这是培训机构的功劳,就十分无耻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虚假宣传,国家对这一罪状认定得非常准确。
资本没有义务帮助一个国家提升国民素质,它只要短期利益,如果说资本真有耐性进行长线投资,那必定所谋者大。
不妨看看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你能想到什么?不言而喻吧!
无论如何,义务教育阶段,都不容许资本有立足之地。
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座人民头上的大山,国家是有意志搬除的,不要低估党和政府的决心,很多人喜欢拿韩国失败的教育改革作为反例,试图证明这一轮“双减”是做个样子,并存在观望态势,这还是历史看少了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少件事是外国人看着我们做不成,最终却翻盘的?1950年的朝鲜半岛、戈壁滩上的蘑菇云、全民义务教育、太空中的中国航天、世界第一的高铁、精准扶贫、新冠疫情抗击战……
以我看来,韩国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韩国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执政党。
另外再说一点,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国家百年大计,绝不容许出现差错,正确对待本轮“双减”意见,作家长也好,当教师也罢,哪怕是吃瓜群众,都必须认清大势,才能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然也包括那些在校内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们,他们的学习需求也要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未来大概率不复存在,这明显释放出一类信号,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类个别学科学习需求,将由学校教师完成,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当然,我们更希望这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基于学生自身主动的学习行为,并不在“双减”意见之内。而我们未来选拔的高端人才,一定来自于这部分学生。在排除了刷分同学的干扰之后,他们大概率脱颖而出,进入高等教育学校完成学业。
作为学生家长,实在不必焦虑,培养一个自觉学习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理想,这种学习态度,只能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端正,而在免去校外培训的军备竞赛之后,给家庭教育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相对而言,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培训,学习如何当好父母。家长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花在自己身上,学习育儿知识,学习新技能,把原先花在内卷上的时间,花在家庭活动中,培养家庭亲和力,学习和睦相处,相信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正道。
中考和高考依然是目前相对公平的分流和选拔人才的工具,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是每个选手都遵守游戏规则。这要求以家庭为单位,精准投放资源,在这一点上,中国目前的防疫给出了最好的指导。
2020年初,我们不得不采取大规模封城这种方式,硬杠新冠病毒,然而到了2021年,借助健康码大数据,我们可以精准到封闭小区而不是整个城市。每个家庭,可用于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该投入到什么地方才能获得最大效益,应该向国家学习,前期的错误投入方向是校外培训,被资本割韭菜,导致严重的教育内卷。而现在,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全方位观察,掌握成长大数据,从而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精准预判,适合读高中,继续学业,或者适合读职校,学习技能,都会有清醒的认知。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上一篇:教育座谈会活动方案
下一篇: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