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和同学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国内是否把国内所谓的高等教育抬的抬高了?以至于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觉得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比别人有优势?没有接受过很高高等教育的人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预期过高?教育不是为了找工作!出国上过好大学的人就应该是向向阳生长的植物一样 追求好工作吗?出国过的人就应该好吗?

  回答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我先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问一个问题:假如大学生在大学里仅仅是学到了一门技术或是技巧,那么这样的教育体制和专业技术学校有什么区别?

  真正的高度等教育,所带给人们的,应该是除去那些教科书和试卷之外的东西。我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制度,哪怕是最为知名的高校,在教育学生方面也难以称得上合格。

  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生时代生活是怎么样度过的?上课——看书——考试;中间夹杂着逃课和打游戏,恋爱和旅行,社团活动以及其他,这些都没什么,看似也是正常不过的现象。上大学时,即便是中国顶级的大学,教师也经常在课上给学生划考试重点,这样的老师被学生誉为“好老师”、“一定要选他的课的老师”;大多数学校的考试,只要学生找来上届的卷子做一遍,基本上考试也就没什么太大问题,这样其实逃课也没有什么关系,而很多学生也的确是如此,之后考个比较不错的分数,由于其经常逃课也不怎么学习,最后突击两天考出个好成绩,这样的学生被周围的人,甚至是老师称之为:“头脑聪明”。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是教育制度给了学生不好的引导,学生会以为在这个世上所有的努力都像考试那样立竿见影;学生们也会认为,那个寄托在考卷上的分数,就是他们取得的成绩的象征——亦即是教育制度下胜者的标志。

  当学生们进入社会时,发现社会上的事情,并非是现在努力马上就能见到结果的时候,他们付出努力的行为往往也会浅尝辄止;当这群学校内的“精英”走出象牙塔时,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社群生存技能都不具备。

  我国的大学对于恋爱这件事情,基本上所持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不鼓励也不支持,典型的中国式态度表现范式,就和“原则上通过”一样诡异。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人来讲,爱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不要小瞧这个“爱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即便是到他们毕业之时,也未必懂得爱是什么,如何爱自己的恋人、父母、朋友、老师,如何爱自己身边的人。

  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不教学生入何去爱,也不教受学生如何思考和批判,更不会花费心思去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大学里的基层学生管理机构,更确切地说是管制机构,像是监督学生“学习”的行政机关,而学习的概念又是如此地狭隘,强制学生上自习并规定时间,学院自己组织考试等(这种现象很普遍,越是好学校越容易出现)。

  高等教育给予学生们的空间过于狭隘,他们到了大学依旧路径依赖于高中的路,只不过因为客观原因,大学里学生们的表现更像是对高中教育体制的反叛但是最终又不得不归于屈服的表现。

  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乃是大学精神之原本;高等教育留给社会必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严格符合“投入——产出”模式的产物,高等教育的意义也不是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一切对外炫耀物质财富以标榜自己学校功绩的教育工作者,均为浅薄无知的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了解——改变世界,通过认识自己或是社会,激发出超出自己之前认知范围的能力和思想,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这不正是高等教育带给人们的最大馈赠吗。

  高等教育(本科)的意义在于:

  1. 职业培养和技术培养,毕业生能有一份比高中毕业更加可观的工作。这是最直观的一个目的,也是大部分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可实际上,几十年以后再看你的职业,往往和你本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我个人认为大学的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2. 培养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和演讲的能力、文理常识、高级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这样几种能力以后,就算你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和职业,你也有可能够适应和学习。

  3.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考。在面对各种舆论观点信息中,学生需要有根据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里是缺失的。

  4. 公民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需要有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的责任感。放在欧美国家,直接的表现就是参与选举投票、志愿者服务、参军、等等。这一点我也认为,中国教育里是缺失的。

  5. 健康的生活。作为大学生,你了解的知识面会更广,能够自我判断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般学历越高,吸烟率会越低,健身的频率会更高。

  6. 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受教育可以提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文化水平、国际影响力。

  7. 接受教育,尤其是女性接受教育,是提高整体公民素质最重要的一个方法。现在欧美国家的研究已普遍证实,母亲的学历是预测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而不是父亲的学历。因为在目前母亲承担大部分养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首先能够判断和选择相对健康的方式养育孩子;其次,也能够做到有计划的生育,分散到每个孩子的精力也就更多,孩子获得的资源和关注也就更多,也就越有可能成功。

  大学的目的有很多,这是我目前想出来最重要的几点。:)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

  通过受教育来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和可能,从而在命运竞争的代际接力中,让下一代在获得交接棒的瞬间,能够拥有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起跑线。能做到此,就已经算是实现了教育的价值,也许这才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教育最真实的意义所在了。

  “不要尽想有用,而要多想无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而要考虑过程”,“不要急于竞争,而要和主流价值保持距离”。——王安忆

  这些饱含人生哲理与人文情怀的文字,出自作家王安忆数年前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题为《教育的意义》。以上是她对毕业学子所提出的三个“浅显的嘱咐”。

  不过读罢此文,笔者却并未被其满篇的人文气息所感染,因为此言看似谆谆教诲,但煽情的背后却是不说人话————此言绝非对王安忆不敬,对于绝大多数即将奔赴职场、走入社会、承担世俗责任的学子而言,如何立足在追求有用、效率与竞争的社会规则面前胜出,才是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是达到“追求无用、追求过程、不急于竞争”境界之前,必须闯过的关口。

  社会是与象牙塔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把学术圈里的人生智慧与价值理念,放到熙熙攘攘的现实里,不能不说是真理往前跨一个大步变成了谬误。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散尽千金的家庭而言,教育首要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人都是要吃饱饭才能谈理想和情怀的。

  同样是谈教育的意义,作家龙应台的话语虽然也充满情怀,但绝对更接地气,“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此言没那么多看似高深的哲理,却因包含情怀所以不落俗套,也因其直指现实而足够打动人心,我想这才是一位前辈历经人世沧桑后,在理想与功利之间,给后辈关于教育的意义之问,最真切睿智也最质朴现实的提醒。

  《南方周末》曾有期《穷人的孩子没有春天》的专题报道,其中提出:由于教育不公平带来了社会不公平,导致“越是重点大学,农村孩子越少”、“家庭越穷,上的学校越差”现象愈演愈烈,只有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固化,从而改善阶层流动性。

  笔者以为此言差矣,教育从来都是固化社会阶层的工具,而不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工具。古代的“寒门英才”是相对皇亲国戚而言的,与真正的底层人民相去甚远。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绝不是政府政策性干预所能逆转。

  这一点,可以从人力资源市场得到清晰的印证:用人单位招聘时,把人力资源按学校好坏贴标签依次掐尖录用,好学校自然更有好待遇、好前途。而在比拼清北、985的道路上,绝大多数三线城市、普通学校、贫寒家庭早已输在起跑线上。这看似是就业领域的“学历歧视”,实则是社会通过教育将不同阶层人群进行再筛选。

  社会资源分配规则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赢者通吃,强者恒强而弱者弥弱,这在任何社会制度、行业领域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教育的作用不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而在于维护现有秩序并为其服务。此言听起来确实让人沮丧,但现实就是如此令人窒息般的屹立不倒。

  尽管教育是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工具,却又是个体向上流动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看似矛盾的现实:尽管此路已经越来越狭窄,但读书仍然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中唯一相对公平的出路,不论有无亲爹干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他道路对资本、人脉、个人天赋等方面的门槛要求更高,更是与绝大多数人绝缘。

  正如《捕蛇者说》所描述的那样,捕蛇者为了躲避苛捐杂税的灭顶之灾,就只有在毒蛇的威胁中死里求生。现实就是如此,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牢不可破的内在机理。所以,无论宏观层面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有多低,继续投入高考的百万大军之路仍然是个体选择的最佳策略。正应了先贤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也正是现实的残酷如斯,才更加印证了教育之于普罗大众的必要,一如龙应台所言“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通过受教育来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和可能,从而在命运竞争的代际接力中,让下一代在获得交接棒的瞬间,能够拥有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起跑线。能做到此,就已经算是实现了教育的价值,也许这才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教育最真实的意义所在了。

  更于2017/03/09

  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我提起哥大小哥,他在波士顿长大。他爸爸是哈佛商学院的,后来去了麦肯锡。我朋友说他家里很精英。我说不算,他也是拿着 Need-based financial aid。他很痛恨美国的教育系统,也很唾弃很多哥大别的同学,一个个全部都准备去金融。我说精英教育应该是让他们世界着想,而不是光想着怎么赚钱。我朋友说 :'Those peeple should educate them [the public], lead them, and empower them to change.'

  延展一下第一个忠告:看任何书的时候拿个铅笔,写得好的,赞成的反对的圈起来,不懂的也圈起来,简短的写下问题。到时候有时间去查,特别难找的问题当然是上知乎了。最重要的是边看边提问(这个主要针对非小说)。

  ----------------------------------------------------------------------------------------------------------

  首先一件忠告: 真的要多读书(read books),少刷微博/fb/Twitter/朋友圈。

  注:这一篇文章都是用Google语音输入打出来的,真的是非常的准,节约很多时间。

  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读完。有什么不赞成的可以评论。

  我觉得这篇文更多的是讲高等教育对于个人的意义,而不是对社会的意义。当然对社会的意义可以从对于个人的意义延伸。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比学到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大部分人毕业之后能用到多少课堂上的东西)。无知真的是非常可怕。 几年前认识了几个在帝国理工读书的同学,那时候是我第一次见到年轻人读那么多不同的书。政治、哲学、文学等等。他们组织的吾论学社每隔段时间都会邀请伦敦的同学讨论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样才是每个人应该接受的教育。

  1966年签订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三部分第十三条: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它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应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各种族、人种或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和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略)

  (丙)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

  50多年之后还是在打脸,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常青藤大学将近20%的人来自美国收入前1%, $640K,的家庭)。就算是免费的高等教育也不会是完全公平。如果你的成绩不是特别好,进入了一般的学校,的确相比进入名校的学生,未来成功的几率会更小,但是这并不代表进入名校的同学就一定充分利用好了资源,之前的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

  先看一下接受高等教育的这几种人群。

  1. 非常聪明的数学、医学、科学、工程天才。高等教育基本上就是义务教育。以后基本上从事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伟大贡献。小部分人会比较有商业头脑,进而创立科技公司。例如Deepmind 的创始人 Demis Hassabis,Elon Musk, Wolfram (13岁发表物理论文,牛津觉得太简单,去了加州理工,21岁博士毕业,之后对计算机感兴趣创立了Mathematica)。

  2. 社会科学学者。比说经济、法律、政治等等。这一类人,不仅仅学到了扎实的知识,高等教育还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人脉和机会。一般一辈子都会利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主动的去改善周围的世界。 大部分这类受过精英教育的人,奉献自己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名望和金钱。

  3. 大部分人。智商正常,主要原因是可以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做研究的希望一般被打破,小部分人有勇敢强大的心,继续深造)。大学的 instrumental value (工具性价值) 大于 intrinsic value (内涵价值)。就是说文凭比学到的东西更重要。不管在哪个大学都存在,三分之一哥大毕业生选择金融方面工作。 好的大学算是职场的敲门砖。所以如果你在一般的大学,你必须在毕业以后努力工作赶上名校的这些人。赢回起跑线的差距。

  4. 混日子的人,除非家里有钱,迟早后悔的人。

  5. 再教育。算是第三种人的反例。

  前两种人分开, 我是想说大部人未来努力成为第二种人的可能性会比第一种大(人对基础科学的天分和兴趣很早就能看出来,之后成功性很小)。

  前4种人我都有朋友,举例(懒得看可以跳过 tl;dr)

  1. 物理系墨西哥同学,已经发表了很多论文,参加过多次国际物理讲座,觉得有意思,暑假在我们系给同学教课。

  Nat Sci生物和物理Major 的同学,暑假受麻省理工邀请参加iGEM国际生物基因比赛获得金牌和瑞士生物公司投资。(现在不准备研究打算学牙医。不管你应该做什么,过自己喜欢想过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2. 一个在Yale-NUS读书的朋友,和他聊天你就会发现他的思想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高度。逻辑和语言的组织能力非常强。未来打算从政。

  另外一个朋友,中大附中 ,UCLA经济政治科学在读,12岁的时候钢琴十级15岁小提琴在拉巴赫的PARTITA。 日法阿拉伯语在学。火车迷。

  一小哥,哥伦比亚(拒了哈佛、普林斯顿、某顶尖文理学院全国两名的全奖的offer)double major 人类学与哲学 GPA3.99, 20岁三年毕业的学霸。一个学期看的书装满整个行李箱(非课本)。

  3. 我之前对大学毕业以后的规划完全没有方向。像我在UCL物理系读了两年基本没听过课, 学费基本等于买NOTES和考试费。很大原因是UCL的物理系教的很差,尤其是lab。该怎么说呢,别人觉得很厉害其实自己觉得不开心还浪费时间。还好拿了 First,申请到了交换,在美国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找一份好工作(码农)。

  4. 好朋友,前室友。家里特别有钱,对之前在英国的学习真的是没怎么上心。最后种种原因退学尝试创业一段时间,现在打算去澳大利亚读广告,未来接手爸爸的上市公司。

  ----------------------------------------------------------------------------------------------------

  我能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是很幸运的(当初真的不知道会来英国)。我希望以后能解决环境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我们有必要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世界带来贡献(我认为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的职责)。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进投行为了钱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把挣到一部分的钱捐给慈善机构、 贡献多少不是重点,而是有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心。有多少人做到了?

  努力学习/工作(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做,不喜欢的话未来的打算是什么,现在该如何准备)

  做最好的选择 (当初拒了帝国理工,去UCL完全为了交换,大二下学期才知道结果。要是能一直在美国更好,但是当初并没有这个选择。所以是做出了最好的 informed decision)

  Liberal arts education太重要了,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多读书,了解、批判别人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一辈子都在试着学到新的东西。

  最后一件忠告: 真的要多读书,少刷微博/朋友圈 (有多少有意义的事情你都还没干,看着别人的鸡毛蒜皮八卦绯闻只能说你的内心是空的)

  回归高等教育的意义

  纯粹的知识、技能批判性思维为人类造福(或大或小都很重要)推广高等教育 (算是第三点吧)未来有可能补充,for now,

  以上

  从社会学的三个角度,高等教育的意义分别在于

  一、功能论

  1)继续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在小学和中学,学生们的确一直在学习如何社会化。但是他们的很多教育往往由父母完成,而自我的占比较小。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过程当中,学生、老师及家长都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即将迈入社会的成年人来说,离开家庭去远方上大学,更能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例如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保护等等。

  2)作为意识形态的灌输渠道。这个观点是我在专栏“城与邦”里看到 @Simon Luo 写的。详情请点击链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城与邦

  3)筛选人才。获得社会地位除了依靠家庭外,还能通过竞争。人们必须挑选符合某个职位的人才来维持、参与一个小群体或者说公司的运转,而学校使用颁发证书这种方式,承担了挑选适合的candidate的使命。

  4)为社会提供技术的支持。大学教授通常不仅仅授课,也会做科研,他们会参与公共机构的一些研究。近些年美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常常以教授的科研能力作为评估标准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的一个功能是作为研究中心提供技术平台。

  二、冲突论(冲突体现在为了群体利益牺牲个体)

  1)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在学校上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学习到如何适应科层制度、安排自己的私人时间和学习(工作)时间,为职场生活做准备,但说白了学生其实是在学习顺从资本家。

  2)消除民族的沟通障碍,让社会变得稳定。其实我个人觉得没什么问题啦,但文化是通过竞争留存的,民族壁垒消失的同时,少数民族的特点也会一点点消失。

  3)生产资本。教育机构提供了维持经济秩序的知识、技术,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其实是资本的一部分。嗯……我想到的第一个很微观的例子是《天才枪手》里的班克,他用自己知识去变现——帮人舞弊——当然方法不可取。

  4)阶层或者说身份的认同。这是美国社会学家Randall Collins的文凭主义,他认为学校有时候不能帮助学生进行阶级的上升,因为很多技能都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到的。举个例子,在高考刚恢复的时候,前几批大学生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可是近几年,同样的学位只能够帮助人们进入中产阶级。

  5)减缓社会中的就业压力。这有点类似于计划生育。暂时想不到例子,以后再来补充。

  三、符号互动论

  1)帮助个体得到有效的交流、学习critical thinking(我认为国内翻译的批判性思维并不准确,所以这里用英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做不到全神贯注地去讨论一个知识点,但是学校会强制学生们围在一起和老师讨论某个话题,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人际资源网络、寻觅未来的伴侣。学校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安逸的环境,学生的总体质量是可推测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三观匹配或相似的人。

  3)教育的自我实现,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的影响。有些老师觉得一个孩子不够聪明不能学好某门学科,他就不会再对这个学生付出精力,也会在行为上刺激学生。这是个恶性循环,那个孩子因此可能就真的学不好了。这种错误预期和判定让一些孩子受到了心灵伤害。

  以上这些理论中的一些是我从各个书本里看到过的,不是完全我个人的主张。我认为冲突论有时过于偏激,存在很大争议,可能只适用于某个情境下。我倾向于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

上一篇:在线教育平台要确保育人在线
下一篇:原创12年“义务教育”终于来了?教育部有回应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