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啦!幼小科学衔接湖南省典型案例 | 学前教育宣传月(中)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案例九:汨罗市教育体育局

  着眼长远发展 抓实幼小衔接

  汨罗市是湖南省“游戏活动与幼小衔接”两项试点市。

  市教体局按照“行政推动、研究先行、试点辐射”的“2+16+N”总体思路,依托汨罗市幼儿园和罗城幼儿园两所省级试点园先行先试,首批遴选确定16所市级试点园同步跟进,用三年时间,在区域内各幼儿园全面铺开。

  试点成功后,采取一园一校结对子模式,制定幼小衔接实施方案,分区域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园校携手,通过环境共创、习惯养正、游戏同乐、教研同体等形式,抓实幼小衔接,落实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和谐对话。

  一、园校携手,筑“慧玩空间”

  汨罗市幼儿园老师结合“幼小衔接”工作安排,积极对接正则学校,对一年级各班环境创设进行合理建议。正则小学的老师们结合学校“最美教室”评选要求,在班级布置益智坊、班级公约、阅读坊和游戏角等,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慧玩空间”。实验小学和三小幼儿园携手为孩子们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联合开展“戏曲进校园、艺术润童心”主题活动。高泉、小蓓蕾等幼儿园环创和区域角布置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老师们学唱京剧、豫剧,并自编戏曲课间操,开展“京剧脸谱”“国学苑”“龙的传人”“中华戏曲舞台”等混龄区域活动。实验小学自编戏曲校本教材,举行戏曲社团活动、搭建戏曲大舞台,培养了一大批戏迷,学生浸润戏曲文化熏陶。“我们师生人人会唱经典京剧选段,人人知道一些与戏曲相关的基本知识。”园长杨娟介绍道。

  汨罗市高泉幼儿园环境创设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目标同向,办“养正教育”

  各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养正教育活动。正则学校入校第一月会隆重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暨家长会。活泼可爱的孩童,在父母的陪伴下,跨过校园大道的“棂星门”,步入了心仪的小学。书法家赐字纳福,开笔礼仪式正式开始。孩子们整理衣冠,行拜师礼,而后向父母长辈行拜谢礼。并在沾上启智朱砂痣和吟诵中华经典后,用力击响大鼓,开启了小学教育的航程。荣家路小学在每年9月1日,组织新生“入学礼”,隆重地走彩虹门,规范参加第一次升旗仪式,行拜师礼、放飞梦想。

  富有仪式感的新生入学礼

  高泉幼儿园开展了巧巧手养成月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小班组开展了小弹珠旅行记(用勺子舀弹珠进矿泉水瓶)、珠珠排队记(穿珠链);中班组开展了剪贴大变身(幼儿使用剪刀剪下图形然后粘贴到背景框纸上,然后继续添画涂色,至作品完成)、折纸乐(幼儿按要求折出指定动物,并添加动物的特征如:眼睛,嘴,鼻,花纹等至作品完成);大班组开展了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之——巧手自理,助力成长(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叠被子连环比赛)。“一系列的自理能力活动训练了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了幼儿手的骨骼和小肌肉,提高了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也激发了幼儿对于精细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进入大班做好幼小衔接入学准备打下基础。”高泉幼儿园园长李江说道。

  正则学校开展了特色有效的养正教育,在一年级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掌握了叠被子、洗袜子、整理书包等多项劳动技能。屈子祠镇范家园中心小学设置了,分油茶园、香茶园、百果园、艾叶草园、粽叶园多个版块劳动教育主题公园,孩子们可以进行基本的除草、浇水等劳动实践,可以进行植物观察,体验摘茶叶、艾草、粽叶,制茶,做艾条,包粽子等活动,和幼儿园教育达到了深度融合。

  汨罗市屈子祠镇范家园中心小学劳动教育主题公园

  三、形式创新,享“快乐课堂”

  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汨罗市是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各幼儿园构建“1+1+1”课程结构模式(自主游戏活动+当地文化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将户外活动时间增加至2小时,给予幼儿重组游戏时间,轮换游戏场地,提升游戏层次感受,表征游戏故事,实现游戏体验由浅入深的过渡探究,从小班开始,就在为孩子们进入小学做准备。市幼儿园为不同年龄段幼儿确立了不同层次的目标,以游戏为基础,螺旋上升式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晨练活动、充满活力的户外体能运动、自由自主的户外游戏活动,在充分保证幼儿两小时户外活动的同时,锻炼幼儿毅力,开启幼儿智慧。罗城幼儿园一直以来以“生态乐园,生动教育”为办园理念,充分利用户外场地,构建了建构园、欢乐谷、沙水湾、印象街、涂鸦馆、泥石街等,孩子们在游戏中畅想童年的快乐。

  计划、游戏、记录、表达、反思,儿童在真游戏中获得多元发展

  幼小衔接是“双向衔接”。汨罗市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改革了一年级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正则学校一年级的趣味课堂,通过游戏化、综合化、生活化的探究性方式,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拼音闯关”闯关,争“学习章”活动。闯关按“背一背” “读一读” “拼一拼” “说一说”顺序依次进行。每位学生手持“通关卡”依次闯关,领取每关印章,四关均成功通过,可获得一枚“学习章”。荣家路小学每年的阳光体育节,根据一年级新生特点,设计摸石头过河、抱球25米往返跑、定点投篮等项目。我们始终坚持以生为本,采用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陌生体验与不适,齐心协力完成衔接,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汨罗市正则学校一年级学生争“学习章”活动

  四、教研同体,做“内涵衔接”

  汨罗市广泛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园校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幼小衔接联动教研活动,扎实开展“双向衔接”,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衔接工作。汨罗市幼儿园教师团队走进正则学校小学部,开展了语文课--《动物儿歌》的观摩和研讨。一年级周琳娜老师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学、会学、乐学。研讨会上双方就幼小衔接“为什么”“做什么”“如何接”等进行了研讨。古培镇大众幼儿园和古培镇中心小学联合,以“看游戏——听课堂——议问题——听讲座”的形式开展幼小衔接的联动教研,活动中就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真问题、真体验和真对策进行研讨,为农村的“幼小衔接”工作做了有益探索。

  愿我们从儿童的本位出发,共同携手,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做有内涵的“幼小衔接”。

  案例十: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以点带面,多方联动,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工作

  202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当下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研员和执行人,须吃透精神,深耕细作,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步步为营,引领区域内幼儿园与小学达成共识,打破边界,真正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一、结对子、组班子、搭梯子

  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积极督促对子园校组建双向衔接领导小组,建立联合教研制度,采取教学观摩、专家培训、教师交流、交换岗位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部门、家园校、师生之间搭建梯子,消除障碍,铺设幼小科学衔接的阳光大道。

  2019年,了解到娄底城区部分家长要求园所特别是民办园开设“拼音”课程,并以集体转学威胁园所听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组织了一次幼小衔接研讨活动,邀请娄底城区市区两级16所小学的教学校长、幼儿园家长代表、媒体记者,走进娄星区恩雅幼儿园,观摩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与户外混龄游戏。幼教教研员与娄底一小、娄底八小教学校长,分别作“幼儿在班级区域活动中的多元学习与发展”“小学需要怎样的入学准备”“零起点教学并非零准备”的专题分享,与焦虑的家长们面对面交流,媒体记者们亲自入班级体验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宣传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性。此次活动反响良好,缓解了家长焦虑的情绪,也为后来城区各小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坚持零起点教学打下基础,不少与会代表说:“喊了这么多年的幼小衔接,今天终于接上了!”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幼教教研员王立群组织娄底市学前教育志愿者团队,开展“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全市线上公益论坛,包括家长代表在内的七位分享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从不同侧重点解读《指导意见》中的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目标,分析幼儿园各类活动的教育价值与意义,阐述“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建议家长建立轻松合理的期盼,科学育儿,呼吁家庭和全社会协同助力衔接工作,为幼儿健康成长护航。

  如今,各试点园校结成对子后,积极协商开展工作,因当前疫情防控需要,以线上研讨交流活动为主,包括大班幼儿云参观学校,对子园校云教研活动等,且不少非试点园所也就近找学校结对子,主动求变。

  二、定信念、学理念、转观念

  强教必先强师。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利用腾讯会议室组织专业学习,利用微信工作群,每日分享相关有价值的文章、经验介绍与幼儿游戏视频等。

  引领学习《入学准备要点》与《入学适应要点》。两个《要点》出台,为幼小科学衔接指明方向、明确内容并指出合理的途径与方法。所以要求各试点园校一定认真领会和深入贯彻落实一系列文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研员既要成为学习示范的榜样,又要勤动笔勤思考,幼教教研员王立群将自己公开发表的论文《幼小科学衔接“灵魂”三问》与《动起来 活起来 乐起来——幼小衔接课程特点》,通过微信群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交流,帮助他们厘清概念,转变观念。

  帮助教师纠正偏离的观念。幼教教研员利用寒假,组织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读一读(读书),写一写(写个人教育故事与幼儿游戏观察记录),说一说(说读书体会与同伴交流)”的线上读书会,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学习共同体建立,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

  引领家长转变落后的观念。试点园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利用微信群,分享好文章,引领家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全面育人;引领家长关注幼儿身体、心理、习惯、学习兴趣、情感、能力等综合发展,避免以偏概全;引领家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知道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螺旋式发展的过程,避免将孩子贴标签、盲目与别的孩子横向对比;引领家长建立合理期望,因材施教;引领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细心呵护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城区小学许多优秀的教师,以家长身份,被邀请至幼儿园授课,分享交流,成为幼小科学衔接的“宣传大使”。当前,娄底城区就读幼儿园大班家长的焦虑情绪相比往年有所缓解。

  三、巧用力、齐发力、成合力

  幼小科学衔接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往,幼教行政与教研部门常常要与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斗争”,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幼小科学衔接“攻坚”不易。教育部门不能靠下发诸如“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10不准”之类的禁止性文件,不能施蛮力,而是要巧用力。要做到幼小衔接工作现状查明,问题挑明,道理说明,措施鲜明,监管透明,效果验明,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去年11月份,娄底市召开了试点园校负责人、县市区教育行政与教研人员联合座谈会,市级核心教育期刊《娄底教育》杂志专门设立“幼小衔接专栏”,2022年第一期刊登了幼教教研员、小数教研员、小学校长代表、试点区教育行政干部代表关于幼小衔接的文章,新化县教育局、许多试点园校下发《给家长的一封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公众号、视频号加大幼小科学衔接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只有教育行政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动态监管,教研部门、幼儿园、学校、家庭、媒体等联合起来,一起发力,形成合力,将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校取得的成果形成经验,广泛推广,才能结出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之硕果。

  下阶段,娄底市将继续深入一线,开展深度教研,进一步发挥试点园校和试点区县的示范引领作用,梳理提炼出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幼小科学衔接。

  案例十一:安化县教育局

  科学谋划重生本,内涵提质促发展

  安化县以内涵提质为导向,规范管理促发展,集团办园辟路径,走过了一条从“要上园”到“有园上”再到“上好园”的跨越发展之路,基本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一、着力开启行政推动

  去年5月,安化县被确定为“两项试点”试验区后,我县第一时间出台了《安化县学前教育游戏活动推广实施方案》,随之召开了 “安化县幼儿园游戏活动暨幼小衔接”研讨会。12月,我们以“全面推进游戏活动,扎实做好幼小衔接”为主题,举办了安化县第五届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分享了两项试点先进经验,表彰了集团办园、“两项试点”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今年以来,顶着疫情的压力,对我县8所观摩园进行一对一的典型培植,先后进行五个阶段的线上、现场帮扶指导,小到一日作息时间、周活动安排表、环境卫生,大到课程设置、典型经验的提炼等。专业系统的指导,促进了园所的蜕变。

  2020年初,我们出台了《安化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乡镇集团办园加快内涵发展的实施方案》,在每年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上,对集团办园、区域研训、园本研训等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从去年开始对坚持集团办园、“两项试点”有突出业绩的奖励100万的标准不变。

  2021年,我们紧紧围绕构建课程体系、优化队伍建设、用心做好保教、规范园务管理等方面,研制出台了《安化县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试行)。我县明确将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全力推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提。

  二、汇聚力量融合推动

  安化县遵照上级文件精神,根据县域实际,组建了以学前教育股、基础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为一体的“两项试点”研究指导团队,以五个省级试点园和试点校为龙头统筹推进。

  激活园本融课程。从学前教育管理入手,调整了作息,改进了周计划,建立大时间观,加强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按时入园、自觉喝水、自主如厕、整理物品等自我服务的良好习惯。作为游戏活动实验区,不断探索游戏课程的开发与构建,全面推行自主游戏,通过游戏活动,推动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的动态生成。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从五大领域入手进行有机整合,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渗透入学准备教育,突破学习准备这一难点。

  撬动小学抓改革。每年秋季开学的前两周,确定为“幼小衔接周”,确定了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为导向,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通过“我上一年级了”的主题活动树立规则意识,以“拼音王国”、红色故事、小鬼当家等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课程实施致力于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安化县主要从三个维度探索“幼小科学衔接”的方法与路径,即生活习惯篇、学习准备篇、课堂教学篇。淡化分数,注重过程性质量监测,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激发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个性发展。

  幼小联通齐发力。每年上学期,安华县组织幼儿园教师和一年级教师相互听课、双向研讨等方式,相互了解一年级的教学常规,观察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状态,立足孩子的视角,确立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找准小幼衔接的切入点。

  家庭社区同参与。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也不同。我们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提前学习文化知识的害处,科学的教育要遵循孩子发展规律,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价值。利用“家、园、社区”三位一体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幼儿融入丰富多彩的社区环境,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深度学习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可能。以县局关工委联合家长教育委员会,就“幼小衔接”工作研讨与部署,调动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帮助孩子平稳过度。

  三、立足文化科研推动

  安化县成为双项试点实验区以来,以研学为抓手,问题为导向,提质为目标,不断推动试点工作纵深发展。项目负责人和试点园园长参加了省级双向试点园的专题培训,组织全县58名业务园长参加了市级园长任职资格培训,更新了教育理念,夯实了专业基础,提升了理论水平,积累了实践经验。

  2017年,出台了《安化县学前教育区域研训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县级引领作用,把全县23个乡镇分为6个研训区域,形成全新的“县学前教育股—区域研训中心组—乡镇中心园—幼儿园”四级研训的立体网络,走出了研训工作流于形式的误区。

  在扎实开展常规园本教研的基础上,着力开展课题研究,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办园水平。2016年以来,学前教育省市级规划立项的有23个课题(省级课题8个),已经有12个课题结题。在各项比赛中,县获得省市国家级奖励68项,有126篇文章发表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上。这些做法得到了充分肯定,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等媒体和平台推介22次。2020年9月,时任县委书记刘勇会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学前教育的典型发言;《建制强基促改革,学前教育谱新篇》成功入选2021年 “湖南基层改革100例”;2022年4月,成功承办湖南省第九届学前教育管理研究论坛。

  案例十二:浏阳市机关幼儿园

  打造“五化工程”,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给幼小衔接送来了春风,带来了新的指引。浏阳市机关幼儿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行动研究为驱动,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索并形成通过转化、优化、孵化、强化和净化的“五化工程”,拉近幼儿、小学教师、家长等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距离,帮助幼儿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一、转化理念认识,构建幼小衔接行动框架

  浏阳市机关幼儿园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发现问题,树立理念,指引行动。

  一是借“WWH”表分析现状。浏阳市机关幼儿园依据《指导意见》,设计了“WWH”表格,即“W(When)何时准备”“W(What)准备什么”“H(How)如何准备”,建构了发现问题的路径。依“WWH”表,梳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指导要点》)的关键内容。借“WWH”表,整理幼儿园已有的衔接经验与做法。对比、分析两者,发现问题。

  经诊断发现,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儿童发展特点认识不足,专打“突击战”而非“持久战”,紧抓大班下学期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忽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入学准备教育质量不高,四大准备目标的落实出现了失衡现象,学习准备和社会准备的关注度明显弱于身心准备和生活准备,不能确保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实施入学准备教育的支架空白,教师陷入重复固定幼小衔接活动的困境,缺乏多元支持幼儿发展的教育手段,常流露焦虑和无助之感,园所对教师成长的支持与帮助较少。

  二是基于问题构建框架。基于问题,浏阳市机关幼儿园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念为支撑,聚焦微观系统各要素,建构了园所幼小衔接“五化工程”行动框架图(见图1)。理念转化牵头先行,带动环境净化与课程优化,建构完整的保障体系支持各大主体的教育行为,试图找寻小学、家长和教师三方关系和合作模式,共同作用于幼儿,并反作用于微观系统,促进各要素间的整合状态持久长效。

  图 1 幼小衔接“五化工程”行动框架图

  三是研读目标建立体系。浏阳市机关幼儿园整理出《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教师工作手册》,给教师提供具体、详细、完整的目标体系,用于指导教育行为。

  二、优化课程体系,做好幼小衔接全程准备

  将入学准备教育目标融入常态课程体系中,才能做好幼小衔接的全程准备。据此,幼儿园审视现有课程,构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十字两圈”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面向幼儿园三年,各年龄阶段有相应的阶段目标和内容体系,让入学准备教育目标真正立于心中,贯穿全程。

  图2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十字两圈”课程体系

  十字纵向代表一日生活各环节,以养成教育课程为主,融合入学准备教育目标,重点关注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和社会准备部分目标的落实。十字横向以主题课程为主,将教育资源以主题的形式融入一日生活,丰富各环节内容与形式,重点关注学习准备和社会准备部分目标的落实。

  两圈指向课程体系中的实施方式与途径,其一是将游戏精神渗透入养成教育和主题课程,认真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其二是有机渗透幼儿园基于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孵化出的优质案例,关注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独特的学习方式。

  三、孵化优质案例,提供幼小衔接教育支架

  浏阳市机关幼儿园杜绝刻意加上专门的幼小衔接课程,而是倾向活动和经验取向的课程,注重过程性和生活化,倡导在儿童生活和日常课程实施中寻找并孵化基于幼儿经验生成的优质入学准备教育案例。同时,围绕四大准备整合优质案例,逐渐形成幼小衔接园本化课程,在幼小衔接探索之路中给教师提供支架与参考,启发教师做幼儿生活中的入学准备教育。

  四、强化关键素质,关注幼小衔接重点时段

  浏阳市机关幼儿园通过调查、访谈等手段了解儿童对入小学的好奇与担忧,依据《指南》《指导要点》等文件精神,梳理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关键素质(见图3),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建议,保护幼儿对入小学自然的向往之情。

  图3 大班幼儿入学准备关键素质及指导建议

  五、净化衔接环境,改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

  浏阳市机关幼儿园通过“理念传递、经验交流、教研共促”三大手段,调动家长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理念传递”板块,开设幼小衔接专题讲座,编制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发放《共话幼小衔接倡议书》等,帮助家长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在“经验交流”板块,开展“效能父母大讲堂”“衔接焦虑大作战”等家长活动,促进家长间优质经验的流动与传递,丰富家庭教育方法。在“教研共促”板块,邀请家长参与园所教研,在共观、共研、共思的过程中,更认同园所教育理念,更愿意倾注教育情感,贡献教育智慧。

  案例十三:株洲市芦淞教育幼稚园

  四点发力,协同突破入学准备教育的瓶颈

  如何科学有效的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我们的体会是,只有融合家长和学校等多方资源,通过协同发力突破入学准备教育的瓶颈,才能有效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一、反复研读,把握入学准备教育的落脚点

  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芦淞教育幼稚园组织管理人员和保教人员反复研读政策文件,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发现"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目标,但是"科学衔接"必须依赖于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如果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并未转变,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则无法形成;如果没有建立多方协同的教育机制,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就难以达成,“入学准备”必须落脚于幼儿园和家庭的协同发力。

  二、联合教研,找准入学准备教育的切入点

  芦淞教育幼稚园通过直击入学现场、园校问卷调查、双向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幼儿入学后在校入学适应出现的问题,反思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中的缺失与疏忽,找到入学准备教育的切入点。

  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周,株洲市教科院组建调研组,走进小学,直击入学现场,采用追踪观察的方式观察记录初入学的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全面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出现的真问题。

  调查组连续观察新生上午四节课课堂表现、课后自主活动情况,发现80%以上的学生入学适应良好,主要体现在情绪愉悦,喜欢上小学,较快熟悉小学环境和自己的老师、教师和同学;能照料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基本能遵守小学的规则;对学习比较感兴趣……但是课堂中专注力、计划性、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坐姿等方面有待提升,课间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接着,芦淞教育幼稚园通过问卷调查新生家长和一年级老师,了解幼儿入学准备情况。共有288名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和11名一年级教师参与。问卷反映共性问题包括:不适应作息,一节课40分钟,坐不住;生活方面如不会打扫、不会整理个人物品、喜欢乱扔纸屑、不会倾听、班级纪律不理想等;在学校遇到问题不知道与老师或同学沟通;对学习不感兴趣……相对而言,对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方面的问题较多。

  通过双向座谈,从教师和家长的反馈中发现问题。园校教师座谈,发现幼儿园入学准备还缺失的问题。幼儿园大班教师走进小学和小学一年级老师、组长、教研主任、副校长等开展双向交流。了解到幼儿出现了从幼儿园“精细保育”到学校生活自理的不适应,如头发散了不会梳,鞋带散了不会系、衣服脱了不会收回来、上厕所不带纸等。

  家园座谈,了解家庭教育的困惑。在座谈中,家长提出很多困惑,如:如何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指导什么?从哪些方面指导?如何做?要不要提前教写字、学拼音?有什么学习资料可以参考……

  三、 深度体验,做实入学准备教育的关键点

  通过联合教研从儿童视角、家长视角、教师视角三个层面发现幼儿入学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通过优化作息缓减坡度,通过深度体验激发向往,力求做实入学准备教育的关键点。

  优化作息、减缓坡度。幼儿园一日作息和小学一日作息存在很大差别,为了缓解坡度,减少差距,幼儿园对大班下学期一日作息进行调整,以适应入学后的一日生活,如当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减少午睡时间;安排"自主活动十分钟"时间;午睡后增加幼儿自己梳头发、系鞋带等环节;离园前开展书包整理活动;每周五下午设置专门的劳动日……

  种植蔬菜

  打扫班级卫生

  自己梳头

  自主计划,体验成长。幼儿园每天增设"自主活动10分钟",为后续入小学自主安排课间十分钟活动打好基础。活动前,幼儿利用入园后自己计划活动十分钟的内容,用符号进行记录。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自主活动,知道必做的事情是什么,如:如厕、喝水;再安排自选活动,如下棋、看书、拍球等。他们也开始关注时间,认识了时钟。活动后,幼儿自我进行评价,对照计划内容用"√"和"×"的符号记录完成情况,通过对照反思优化第二天的活动。

  双向驱动,激发向往。参观小学不仅是了解学校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幼儿对入学充满期待,期待当一名小学生。何让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环境、课堂、活动、与哥哥姐姐交流等,幼儿园从儿童视角设计系列参观小学活动,有游学记、快乐课堂、欢乐节日、与哥哥姐姐对话等,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体验小学课、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等。在“樟小游学记”活动中,采用"游戏打卡"方式,让幼儿对活动充满兴趣;用班级结对全程接待的方式,拉近幼儿与学生的距离;用校园小记者采访的方式,让幼儿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用交流的方式,表达对小学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用记录的方式,留下体验后的感想。

  四、 科学指导,筑牢入学准备教育的支撑点

  家长是幼小衔接工作的支持者与合作者。幼儿园必须为家长提供观念与行为上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幼儿发展。芦淞幼稚园了解了家长的关注重点及困惑;构建了小、中、大三年不同年龄段家长讲座内容体系,如《幼儿入园,你准备好了吗?》《让游戏点亮幼儿童年》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家长育儿需求,从而用专业引领家长观念。

  幼儿园尝试借力优秀家长的资源,为更多的家庭提供适宜的帮助,如:联合家委会共同编制《幼儿入学准备家庭指导手册》,给家长提供入学准备教育指导。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育儿方法与策略的文章、好书,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让家长了解幼儿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与习惯的方法,实现幼小的顺利过渡。

  幼儿园主动搭建平台,建立了家园校三方共同机制,如大班下学期开展家、园、校三方座谈会,小学校长、老师、大班家长、幼儿园园长、老师共同参与,帮助家长转变育儿观念和行为;组织大班家长与小学一年级家长经验分享会,了解一年级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交流经验,缓解焦虑。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教育的村庄,小到家庭、幼儿园,大到城市、地球。面对当下家长的焦虑、社会的内卷,幼儿园更应该担起责任主动为之,把握落脚点,找准切入点,做实关键点、筑牢支撑点,通过协同发力推动科学衔接教育生态的形成。

  案例十四:怀化市幼儿园

  借力名师、课题推进 力促幼小科学衔接

  怀化市幼儿园作为湖南省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以来,借助“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幼小科学衔接实践研究》,聚焦突出问题、明确目标任务、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实践研究、落实家园校三方协同举措,有效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一、在统筹联动上聚力

  成立幼小科学衔接指导小组,邀请教育行政部门、教科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家庭教育专家助力,形成行政推动、教研支持、家园校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和引导工作。

  借助《双边互动,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市培项目,幼儿园与锦溪小学手拉手,打造学研共同体,共同策划了“我与小学初相遇”的主题活动,让孩子走进校园,体验小学生活。开展了“小学课堂初体验"课例研讨活动,让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展示一年级课堂,寻找相互衔接点。聚焦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听讲座、观活动、看环境,增进彼此了解,实现了园校之间的“同计划、同培训、同教研”,加强了两个学段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交流。

  作好一次问题调研,摸清衔接现状。家园校联动,针对217名大班幼儿和家长、60名幼儿教师、320名一年级学生和家长、48名小学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从孩子、家长、教师三个维度深入了解大班与小学一年级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中的误区与困惑,摸清摸准幼小衔接现状,形成行动路径。

  二、注重“三个点”,在科学衔接上发力

  一是完善目标体系。认真学习、比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目标、教育建议和《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中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之间的关联,将幼小衔接目标融入幼儿园整个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进一步明确小中大各年龄段入学准备的目标、表现及建议,建立了《怀化市幼儿园入学准备教师指南》。

  二是构建课程框架。对照入学准备目标体系,怀化市幼儿园对原有课程框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完善,形成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园本课程(四季梦活动+ 阳光体能活动)的课程框架。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大准备融入到幼儿园的整个课程体系中。

  三是调整一日作息时间。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对小、中、大一日活动时间及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明细各环节要求,保障幼儿每天一小时区域活动及一个半小时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时间,并增加晨检播报和阅读环节,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大班下学期最后三个月,则相应缩短午睡时间,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并尝试规划“课间十分钟”,让孩子们逐步向小学生活靠近。

  三、 借力名师工作室,在实践研究上借力

  借力“罗荣辉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网络全市优秀园长及骨干教师聚焦幼小衔接的困点难点问题,开展每周一小时教研沙龙活动,相互交流研讨,提升理念、汲取经验,形成有效衔接的广泛共识,驱动本园和全市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

  借力“幼小衔接线上工作室”,组织幼儿园和锦溪小学一年级共120位教师开展一对一牵手结对活动,打破壁垒,进入相互领域参与教研,及时交流、探讨,总结幼小衔接工作,形成幼小衔接教研同盟。

  同时借力“教研室”,形成教研室、年级组、班级三级园本教科研网络格局。

  四、聚焦三个侧重点,在课题推进上用力

  聚焦小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子课题,以“情绪情感+生活习惯”为第一阶段目标。通过氛围营造、语言示范、家园协作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爱上幼儿园,感受自我服务的乐趣,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

  聚焦中班《如何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子课题,在第一阶段目标达成基础上,侧重发展“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的第二阶段目标。通过行为管理、移情体验、“玩具交换日”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责任感、归属感,学会服务、合作、协商、分享,做好生活准备、社会准备。

  聚焦大班《如何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子课题,以“社会交往+学习品质”为第三阶段目标。通过半日计划、晨间播报、自主游戏、故事分享等,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乐于想象、大胆创造等良好品质,做好社会准备、学习准备。

  五、持续宣传教育,在家长工作上努力

  利用宣传栏、园报、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媒介和发放《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口袋书,进行科学育儿宣传,营造幼小科学衔接的良好氛围。

  利用新生见面交流会、体验式家长会、家长学校、园长讲坛、优秀父母经验谈、“科学衔接、有备而来”大论坛等形式,进行答疑解惑,传递先进理念,突破家长认知误区。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及教研,在“自主游戏大体验”“家教帮帮团”等亲身参与、体验中发现儿童、感知幼儿教育的特点,从而缓解家长焦虑情绪,自觉抵制“小学化”倾向,改变“抢跑”心理。

  依据《保教质量评估意见》和《入学准备指导意见》,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构建市幼科学保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版块,建立入学准备评估指标20项,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自我评估。对个别入学准备不足的幼儿建立专门的发展评估档案,帮助家长共同制定提升方案,定期进行交流反馈,指导家长改善教育行为。

  案例十五:韶山市樟树湾幼儿园

  立足儿童,做好幼小衔接生活准备

  ——幼儿个性化生活自理的N种可能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怎样在“生活准备”上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其出路在于幼儿园和小学都应当对接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即“幼小衔接”应以“儿童文化”为本。

  一、前期调研,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特点

  纵观幼儿园与小学生活的特点,幼儿园生活有固定的流程,且以教师直接安排为主,幼儿自主意识较弱、自主机会较少。而小学生活活动基本可以自己掌控,以课间十分钟为例,其生活内容、方式等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故幼儿和小学生在自我服务的意识、能力上有着较大差别。

  因此,引导幼儿建立自我服务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既能提升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又能为小学生活奠定基础,有效减缓幼小生活衔接坡度。韶山市樟树湾幼儿园从2014年开始研究《提升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的实践研究—以“起床后+游戏前”环节为例》课题,力求从儿童成长需求出发,探寻幼儿个性化生活自理的N种可能。

  二、对接儿童,开展关注成长取向的生活活动实践研究

  梳理生活环节

  梳理“起床后+游戏前”生活环节。可分为个人物品整理、个人清洁和个人生活需求三部分。按照时间维度划为起床、盥洗、午点三大主要环节。

  了解儿童对生活的认知和需求。不难发现,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环境决定着家庭养育方式,影响着儿童的生活习惯。基于此,教师和幼儿聊一聊,说一说,倾听和收集幼儿对这一生活环节的认识和想法。“起床后+游戏前”环节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旨在梳理生活环节和内容,交流方法与技能。

  通过与幼儿一起反复调查、记录、体验、讨论、分享、总结,厘出一套适合班级的普适性基本流程,即穿衣裤--叠被--推床--如厕--盥洗--喝水--隔毛巾--点心--扎辫子--游戏。明确了十个环节中每一个单一生活技能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如“穿衣”:

  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教师不断退位,成为幼儿在园生活的支持者、观察者,并把幼儿园生活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该阶段研究主要达成两个目的:1.发展自我服务的意识;2.学习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幼儿亲身感受自己对自己的照顾和管理,这种宽松、真实的体验让幼儿在园的生活变得主动、可调、可控,让幼儿的身心轻松愉悦,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通过“生活”本身来学习生活的美好期待。

  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悦纳幼儿的生活习惯。在幼儿掌握十个单一生活技能、完成基本流程之后,开始个性化生活自理N种可能的探索和实践。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回顾现有生活环节和流程,激励幼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愿望,并对现有流程进行思辨。是否可以打破顺序?你打算怎么实践呢?引导幼儿尝试重构十个生活活动的顺序,幼儿多种个性化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无论哪种方式,教师充分给予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随需和自主。不为方便管理而要求幼儿统一行动和步调。幼儿切实感受到我可以自己主宰、把控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实现幼儿自我生活的良好开端。

  自主生活经验拓展

  在十个环节重构并获得良好体验后,幼儿园开始将自主生活服务和管理经验拓展到整个下午。针对原有半日活动流程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室内区域自带玩具进行大块调整。

  三、研究成效及反思

  幼儿主体地位凸显和回归。让教育基于生命立场,源于幼儿个体本身,儿童走向中心,体现儿童为本的儿童观。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幼儿从幼儿园被动的生活者变成幼儿园生活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实现了从“幼儿在园生活”向“幼儿自己的幼儿园生活”转变。

  幼儿和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幼儿在生活中充分享受自我,获得快乐、满足、安全、归属感等内在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也不再“催促”和“监管”,而是与幼儿共同构筑喜爱的、真实的、自然的、具有生命气息和生活品味的教育场域,体现教育指向幸福的教育观。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将生活与课程融合,将一日生活各个活动环节整合纳入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幼儿在掌握单一生活技能、完成基本流程、实现个性化可能的同时,体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

  同时,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管理趋于优化,有效规避了消极等待和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真正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自然发展,在幸福童年中自主发展。

  四、综述

  对接儿童,呵护“生活”开端,幼儿个性化生活自理的N种可能的探索与实践,强调了学前教育阶段“生活”开端的重要性,即“从本有而来”,尊重儿童发展的源头。放眼儿童的一生,生活对其生命成长的意义就在于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感受美好的生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同时,幼儿个性化生活自理的N种可能的探索与实践,也有效弥补了“幼小衔接”的断裂现象,使其平缓过度,以期培养具有未来生活能力和幸福能力的儿童,为终身幸福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案例十六:望城区桥驿镇童心幼儿园

  知困解困:幼小科学衔接的家园合力之路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见,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中,家园合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调研知困,识家园合力之痛

  童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公办园,2018年以前,家长普遍反馈“为了上小学跟得上,幼儿园能不能也教一点拼音、写字?”“童心幼儿园孩子的行为习惯好、吃得好、懂礼貌,就是不学知识。”同时,因为不学拼音写字,幼儿园大班生源流失严重。为破此局,幼儿园从线上、线下开展调研,了解家园需求及困惑。

  线下家访:了解原生家庭,实现家园双向共赢。

  问卷调查:精准掌握数据,助力家园形成合力。2018年,进行线上问卷(大班):发放问卷90人,回收率45%,家长大专以下学历70%,要求小学化占71.2%。大部分家长倾向于幼儿园大班提前学“拼音和写字”,他们其实并不清楚真正的“幼小衔接”是什么?

  家园要形成合力最大的痛点就是:观念不一致!

  二、创新攻困,破家园合力之痛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家长们最大的困惑是“幼儿园不学知识”。为转变家长观念,便尝试这样来破局:

  一是培训家长,了解幼儿改变理念。

  园所从专家引领、家长会、与小学老师面对面等方式开展了多样的家长培训活动,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邀请省教科院基教所周丛笑副所长先后3次来园为家长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周所长分别从孩子成长规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引领家长正确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幼小衔接工作相关内容。其中,“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分析让家长非常震撼,家长逐渐理解了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能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事实证明:通过行业权威专家发声,更具信服力。

  以幼小衔接为主题,分年龄段、分层次召开全园家长会,围绕幼升小所需的关键素质,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提供指导。

  2021年8月,教育部先后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5+2”教育模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有多大影响?幼儿零起点升入小学到底能不能适应?为了消除家长疑虑,幼儿园邀请小学老师、校长多次来园为家长面对面“现身说法”,让家长更加坚定信心。

  二是家园教研,走进园所科学育儿。

  观摩活动向家长开放,开放规模从家委→小班额→全园逐步扩大;评析活动邀请家长深入教研一线,分家长组和教师组开展讨论,让家长以其独特的视角参与进来开展研讨。

  助教活动是家长主动申请,年级组把关审核形式开展;自主游戏由家长“体验”为主,亲身感受游戏的价值。

  家园教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长专业性和积极性,家园关系进一步融洽。

  三是宣传沟通,主动对接共话教育。

  为解决家长育儿困惑,开设“园长有约”“教师面谈”等通道,沟通形式、时间、问题、对象均由家长自主选择,引导家长来园主动对接,主动交流教育问题。

  利用自媒体开通公众号、抖音、直播等方式宣传政策、园所动态、典型案例等,引导家长逐步转变教育观,更加相信幼儿园,家园合力日益增强。

  三、坚持解困,展家园合力之效

  2022年4月,幼儿园开展了幼小衔接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参与度从2018年45%提高至100%,满意度达99.8%。最明显的突破是家长观念的转变,90%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小学化”不利于孩子成长,95%的家长认为游戏是符合孩子成长的课程。

  如下图所示,园所“中升大”幼儿流失率逐步降低,生源逐年稳定。

  三年幼小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园所整体发展。以自主游戏为核心改善园所环境,以教培教研为重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给予了幼儿更优质的教育,同时社会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幼儿园呈现着勃勃生机。

  四、反思省困,优化家园合力之路

  进一步探索家园沟通的有效性。有效沟通才能针对性地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园所可以从家长困惑中寻找共性问题,同时注意家园沟通技巧的学习与实践,形成系统有效的沟通方式。

  进一步探索家园合力的新形式。在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开拓思路,开展互动性更强且具创新性的家园活动,让家长在家园合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如:家园沙龙、读书交流、家长义工等,教师、家长成为家园合作的“双主体”。

  进一步建立多方联动的新常态。整合资源是关键,共同衔接是保障。“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幼儿园一方就能胜任的,它需要家长、学校、社区等社会各级多方联动,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幼小衔接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开辟更符合农村园所幼小衔接的全新之路!

  往期精彩回顾

  点赞啦!幼小科学衔接湖南省典型案例 | 学前教育宣传月(上)湘微教育综合自湖南省教育厅基教处信息,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湖南省教育厅官方微信:湘微教育(hnedugov)

  原标题:《点赞啦!幼小科学衔接湖南省典型案例 | 学前教育宣传月(中)》

  阅读原文

上一篇:孩子还在掰指头算术,你担心么?
下一篇:孩子的天赋和特长大多在3-6岁决定,奉送幼儿早教攻略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