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答题技巧,建议收藏!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原标题: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答题技巧,建议收藏!

  一、选择题的类型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以单项选择为主。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材料型、推理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时空型。对选择题的解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主要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要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内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例题1: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2.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一般多选取课本以外的材料,它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表格材料。由于材料多来自课外,内容学生感觉陌生,此类型题是考生频繁出错的题型。

  【解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择答案,平时练习切忌翻书寻找答案。频繁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看不懂材料,也没耐心认真阅读材料,想凭借翻书去找到答案,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解答这类题型的正确做法是:用语文阅读的方法认真、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总结出材料所表达的含义,再根据所给的选项,去寻找和你判断意思最接近的答案。

  ①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教材“挂钩”,借助教材知识进行选择。

  例题2:《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②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对于表格型(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例题3: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例题4:下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

  B.正面战场地位遭到削弱

  C.全民抗战取得重大成果

  D.日本“囚笼”政策破产

  ③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

  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

  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去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

  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例题5:下图漫画说明了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3.推理型选择题:指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的、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这类题型具有较强的考查功能,近年来出现频繁,值得探讨。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举例分析如下:

  一、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二、不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题目提问项通常为说明、表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可能构成某种条件,这种条件往往不是充分条件,结论通常是或然性(可能性)。这种题型是运用了选择题题型自身特点,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而使得题干所列前提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得出预期结论。由于题支所列结论大都是或然性的,因此需要在题支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可能性最强的结论方可入选。该类型选择题需要学生已学知识的积极参与才能顺利解决。

  由上可知,推理型选择题考查功能强大,以推理能力的考查为主。同时,由于该题型题干部分往往采用材料呈现的方式以及考生必须补充相关知识才能有效推理,因而实际上加强了对史实再现和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能力的考查,难度明显增加,因而成为区分度最大的题目之一。要答好这一类型的题目,扎实的知识是基础,较强的推理能力是关键,因而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强化双基和针对性地练习,方能做到万无一失。

  例题6: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4.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这种题型是对学生基本功扎实程度的考查,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心细,逆向选择就可以。

  【解题技巧】:遇到这种类型选择题时,学生在审题时首先将不正确三个字用笔划出来,提醒自己这道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在找答案时一定格外小心。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题7: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下面有关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C.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D.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5.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分析原因问题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技巧】:因果型选择题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要求学生要分清原因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应学会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用迁移的知识,判断出正确答案。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积累一些经验,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例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选择外因;根本原因如果是政治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经济上,如果是经济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政治上等。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例题8: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6.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这类题对考生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技巧】:比较题一定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

  首先必须对两个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其次,要对所比较的内容作出题目中要求内容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即比较的角度);

  第三,比较之后考生找出和自己判断相吻合的备选项。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用直选法,找出的答案必须要同时能满足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容;

  第二种方法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用排除法。

  两种方法都能找出正确答案,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做题的习惯加以选择答题的方法。

  例题9: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7.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往往是将同一类的时间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给出迷惑性大的选项让考生作答,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它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的备选项。

  【解题技巧】: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这类题型具有一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的双重特点。解组合式单项选择题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审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同时,组合型选择题又有其特殊的解题方法。

  第一,可采用排除法,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一个错误的、不符合题干内容的选项,加以排除;

  第二种方法可采用直选法,把正确的选项都挑出来,去和给出的选项对照,找出正确答案。

  选择哪种方法更好,考生应根据自己做题的习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例题10:史学家蒋延黼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

  ①创建北洋水师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创办轮船招商局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时空型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解题技巧】:排序题最关键的是要先找出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按照时间来排列顺序。学生可凭借记忆用首尾事件判断、首位判断,将不符合选项的答案排除,再靠时间用中间判断法找出符合条件的选项,将自己判断出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对照,找出相同的答案即可。

  例题11: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the end

  文章来源网络,侵权删。

  责任编辑:

上一篇:考研如何选择学校?看完这一篇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下一篇:武汉靠谱的专升本培训机构有哪些?有包住宿的吗?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