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何以成为“教书育人楷模”?背后的故事太震撼人心!
全文长 18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2.5 分钟
教育部日前发布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12位入选教师涵盖了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兼顾了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现突出的名师大家(钟南山、张伯礼),也有在乡村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师。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副局长孔德龙介绍,今年是第11届楷模推选活动,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大表彰力度,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从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考虑到抗疫的特殊情况,决定增加2个名额,今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包括: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窦桂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孙浩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魏亚丽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豫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
海南大学教授张云阁
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何梅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张桂梅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丁海燕
他们何以成为教书育人楷模?背后的故事,感动你我,一起来看。
窦桂梅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
“儿童的成长是我的最高荣誉”
让“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带领团队两次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创新教育扶贫方式,为900个贫困县的3800个远程教学站打造“永远在线的课堂”;把816节直播课送上教育战线“抗疫”的最前线……34年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窦桂梅永远站在课堂上。
语文立人,永远站在课堂上的“学术工匠”。
2004年,窦桂梅提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设想,以带有精神意蕴的核心语词为主题,引领学生语言发展、思维提升,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形成主题引领的集成块化教学,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落细落实。
窦桂梅带领团队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小学生研发《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清华附小的语文课》《影响一生的主题阅读》……形成了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维度协同推进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等。
课程化人,推进增加儿童实际获得的结构性变革。2010年底,成为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后,窦桂梅组织研究团队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下去,最终形成影响全国的课程体系模型——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1”是优质落实的国家基础课程;“X”是由“1”生长的儿童个性课程;“+”指两者互动结构。“1+X课程”增强了学科内知识的有机联系,使学科与生活、科技连通,引导儿童站立在课堂正中央,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实现高质量成长。
成志树人,以儿童视角研究百年学校价值坐标。在2015年清华附小百年校庆之际,窦桂梅带领团队系统梳理百年学校的办学经验,构建了学校成志教育的育人体系,提出要引导当下的儿童树立理想抱负、意志品质,并付诸实践行动,使其“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
确立了实现成志教育的三条实施路径:
成志学段三进阶(一二年级为启程学段,基础牢;三四年级为知行学段,腰杆硬;五六年级为修远学段,起点高),顺应儿童天性和学段特点,实现从呵护兴趣到激发乐趣、到形成志趣的阶梯递进、节点跃升。
“1+X课程”挖掘国家教材中的学科与活动育人要素,在课堂主渠道优质落实、落地生根;主题课程群,探索一种面向未来的激发儿童内在潜质、自觉超越的课程形态。
公益助人,战“疫”中为全国小学生直播。从2020年2月17日起,窦桂梅的生活调整成直播状态。每天12节直播课,意味着她要听12节,参与研究12节。她带领团队多次研讨,精准地将直播课定位为学习导引课,并在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同上一堂课》观课导引,让每个学生知道如何以直播课为载体促进由自己学习走向自主学习。
她发挥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协同机制,立足线上线下,形成了25个一体化协同备课团队,共同研究;由特级教师带领团队指导课堂,资深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团队集体把关、陪伴鼓励;组成外部“第三方专家”咨询顾问组,进行课前诊断和课后点评,整体形成校长领衔、专家引领、特级同行、伙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扎实教研链条。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面对直播课教师,窦桂梅是特级教师,指导、引领、示范;面对疫情防控,她是一把手校长,将全体师生的安全健康事无巨细放心间;面对学生,她又成了副班主任、带教导师,进入6个年级的6个班级,听从班主任的指挥,参加“在线班会”、辅导学习小组、批改作业……清华附小顺利完成了直播任务,校园也平稳安全。
现在,学校通过互联网为全校学生乃至全国在校生线上学习提供的《“1+X”自主学习资源清单》,一站式解决了学生居家学习的问题,窦桂梅又开启了思索未来“后疫”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思路。
张伯礼
■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生心血付杏林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勇攀科研高峰。为了这个信念,他执着一生,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中医药事业上。
在张伯礼看来,教师就是阶梯,要让学生不断发展向上。从被人称为老师的那天起,教师的使命便在张伯礼的心中刻上烙印,让他在此后的教育生涯中忘我工作,倾注毕生心血。
张伯礼很“神”,带出的学生个个出息。原因何在?每当有人这样问时,他总是笑笑说:“培养中医生,一要敬业;二要有医德,大医精诚,服务病人;三要学会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辩证论治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四要加强临床实践,倡导问疑精神……”近年来,张伯礼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280余名,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和我国各省市,他们多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骨干力量。
2009年,在张伯礼的倡导下,以“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为班训的“勇搏励志班”正式成立。这个班每年从大学本科新生中招收学员,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管理模式,磨炼学生成长成才,让他们懂得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回报感恩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2015年该班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批天津市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首批建设项目。
10年来,“加入勇搏、挑战自我”的信念在全校学生中传递普及。为进一步激励、资助在校家庭困难和立志于中医药发展的优秀学生,张伯礼先后捐出个人获得的“吴阶平医学奖”“何梁何利奖”等各类奖金2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
张伯礼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
“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提到,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因为你犯一次错误,可能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所以医生要善于去悟,去思考,去总结”。
为此,张伯礼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向临床名师学习经验。他还特别鼓励师生间对病例的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没人知道中医药在张伯礼心里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但却知道几十年如一日,他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上。
武汉疫情爆发后,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急召驰援武汉。在武汉,他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订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
他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在那里,既有统一方案,又能根据患者的病症采取个性疗法,所有患者除统一服用中药汤剂外,还因人调制中药颗粒剂,再辅以保健操、八段锦和心理疏导。
从2020年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收治病人564人,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中医药以其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实力“圈粉”,在抗疫战场上书写了文化自信的绚丽篇章。
作为一位校长、教育学者,张伯礼十分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提升及标准化建设,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
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国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并被颁布执行,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他还组织编写世界中医核心教材,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引领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
高 夯
■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为基础教育躬耕的大学教授
从教30多年来,高夯始终捧着一颗赤子之心,视教书育人为天职,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探索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推动教育扶贫。他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筑起了学生的梦想,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他是以数学为乐趣的大先生。全国高校大都面向文科学生开设了“文科数学”这门课,而在东北师范大学这门课程叫“人文数学”,是由高夯开设主讲的。他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名称改了一下,也不是对专业数学的简单压缩,而是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和探索,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锻造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
经过多年的讲授,这门“人文数学”课已成为众多文科学生的必修课,激发了文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疫情期间,每周一上午8点,年逾花甲的高夯就早早地戴好耳麦坐在电脑旁,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跨越空间阻隔为学生讲授“人文数学”。
他是点亮学生梦想的筑梦人。2017年,东北师大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成立了数理基地班“陆家羲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61岁、刚刚卸任学校领导职务的高夯主动请缨,担任该班班主任。
“陆家羲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专长不一,但谁适合学几何,谁适合学代数,谁适合学统计,谁适合学理论物理……高夯都了然于胸,他为每名学生定制了培养方案,鼓励他们既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又要脚踏实地安心读书、打牢基础,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办公平质量的教育,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关键。2007年,时任东北师大教务处长的高夯开始着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具体建设,致力于推动实现人才培养和教育扶贫的共赢。
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高夯带领学校各学科讲师团不间断地深入实验区中小学课堂,听课、评课、送课、巡回报告,足迹遍及东北地区30多个县区、近百所学校,培训了近万名基础教育教师。更多的教师从实验区走出,从四面八方走向东北师大“回炉再造”,增强造血功能。
就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扶贫共赢形式诞生了,让更多孩子能够上好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象牙塔”延伸扩散到东北地区的中小学,并延伸到其他省市,极大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高夯的带领下,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实验区规模已遍布14个省份、46个县市的219所中学,UGS(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师教育新模式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中,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国推广应用。
正是因为饱含这份对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夯在开拓实验区的同时,一心扑在破解基础教育实际教学难题上。
他发现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断裂,敏锐地感觉到需要在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让师范生和一线教师能够从高等数学的视角审视中学数学。这样的桥梁性课程前所未有,开发起来费时费力,需要开发者既具有宽厚、融通的数学学科基础,又需要开发者对中学数学教育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高夯历时6年研发了《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材,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已有30多所师范院校使用该教材。
高夯通过他的课程和教材改变了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看待数学、看待教育的方式,也深深影响了许多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孙 浩
■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20年前,一个毛头小伙来到了教育这块青青麦田,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守护好乡村教育这片麦田。20年来,他用心耕耘,用爱呵护,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执着践行着当初的誓言。他就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孙浩,他坚守信念、追求理想、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乡村教育这块麦田。
春风化雨,滋润农村娃的心田。师范毕业后,孙浩回到小学时的母校。乡村里成年人大多外出打工,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照顾,心灵更需要呵护。
孙浩下课很少回办公室,总是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聊天。为了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孙浩在教室的一面墙上设计了一个栏目,张贴孩子的全家福照片,许多孩子的全家福都是几张小照片剪拼在一起的。孙浩有个小本本记着每个家长的联系方式,给他们约定好通话时间,让孩子可以常常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每天下课,他身边总会围着一群孩子争着抢着和他讨论问题。校园里,他的身影始终是忙碌的,或奔或跑,他要尽快干好学校的工作,把更多时间留给孩子。
刻苦钻研,成就教学上的行家里手。在农村小学工作起点低、机会少,孙浩通过书籍资料去感受教育新动向,触碰教改最前沿。
课堂上,他乐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在富有逻辑的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层层深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数学知识的核心,感悟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精神,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数学素养。他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经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孙浩在数学教学中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逐渐走出了一条不同的教学模式。
凭借扎实的学识、刻苦钻研的劲头、逆风飞翔的精神,孙浩不断受到同行的称赞。2014年孙浩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成为宿州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19年被评为安徽省最美教师。
赠人玫瑰,助力年轻教师成长。2009年,孙浩被选定为市、区“送培送教”首席专家,从那时起孙浩与多位教师签订了帮扶责任书,从制订成长计划着手,帮助他们提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
在孙浩的鼓励带动下,符离镇一位教师于2018年成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夹沟镇、芦岭镇两位教师先后荣获安徽省优质课一二等奖,多位乡村教师在市、区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二等奖。如今,孙浩帮扶的教师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带领本校教师有声有色地开展教研活动。
2012年,孙浩响应号召远赴新疆皮山县工作。从宿州来到南疆的广袤戈壁,几千公里的距离,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高强度的工作,让初来乍到的孙浩一时难以适应。
这时正好赶上皮山县第一届优质课大赛,皮山县教育局邀请他担任评委工作,并上一节全县示范课。孙浩以此为突破口,手把手教当地教师制作课件,开展师徒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反思一节课活动,在实践对比中让当地教师得到历练。为了不耽误毕业班,他每天按时上完4节课,晚上一边准备自己的示范课,一边帮助结对教师修改教案、课件,连续半个多月,他每天只睡3个多小时。经过不懈努力,他帮扶的一名教师最终荣获一等奖。
在孙浩的带动下,该校教师的教学研讨意识整体提高,学校成长起一支“不走”的教研队伍。
魏亚丽
■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
职教战线的一颗星
魏亚丽是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的一名教师。
她耕耘职教一线27载,屡次带领学生斩获全国冠军;她既注重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让400多名职教生成为本科生……印在职教道路上的一串串足迹,见证了她成长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1993年,魏亚丽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从讲台下走到讲台上,从新手教师成长为资深名师,角色的转变促使她对职业教育热爱有加。
讲台上,她一直教导学生要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人,要有信心、有能力、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庚子之春,因新冠肺炎疫情寒假延长,许多学生在她的带动和鼓励下成为抗疫志愿者,他们有的到社区执勤,有的宣传防疫知识,还有的主动开展朋友圈“带货”,让滞销的农副产品直达“四面八方”的餐桌。
4月15日,参加职教高考的高三学生返校学习。正值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尽管家里父母高龄、儿子需要照顾,但魏亚丽依然主动申请留校。她说,自己没有理由顾及个人困难,因为她是“头儿”,是200个高三孩子的“魏妈妈”!“关键时刻,我们就该顶得上、拼得上,师生同心方可共克时艰。” 魏亚丽带领同事们一起成了学校“最美逆行者”。
细微之处见风范,点滴之间显真情。线上教学和线下封闭的日子里,魏亚丽把师生的心理疏导“前置”,先过心理关,再抓学习关。封校期间,她片刻不歇,既关注学生学习,又操心学生生活,为他们寻找安全的购物通道。同事们叫她“工作陀螺”,她说,为学生创造优越的职业教育环境,为中职学生实现本科梦,自己愿意像陀螺一样旋转,为每个学生保驾护航!
风狂雨急时立得住,艰难棘手时顶得上,凭借魄力和拼劲,她带领教师不断前进,用切实的行动践行着大爱情怀。
教学中,魏亚丽探索改进教学模式,研究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认知规律。
她遍访名师,用最高效的方法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日积月累,她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讲台上,她把晦涩的讲成通俗的,把零碎的串成系统的,上课旁征博引,分析入木三分,讲述得心应手,讲解妙语连珠。她的课堂,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她的学生,对她的课记忆犹新,“魏老师讲课很神奇,费很多功夫弄不懂的难点,听魏老师讲一次就明白,而且不易忘记。”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成长成才,魏亚丽坚信,职业教育会助力整个社会构建更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
为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魏亚丽激励学生勇攀高峰。2014年,她指导两名学生创造单指点钞和多指点钞两项世界纪录;2015年,她指导学生用她独创的“三指三张点钞法”再次创造了多指多张的世界纪录。学生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是魏老师让他们明白,职业教育一样可以造就出彩人生。
2014年, 魏亚丽开始负责“3+4”中本贯通及职教高考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她在专业技能方面推行“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了技能学习的效率;在理论学习方面提出“2+3+5”教学模式,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两方面合作,以“自学、互学、导学”三个核心理念,把握“引、学、疑、练、用”五个课堂环节,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此外,她组织开展“寒暑假作业网上日跟踪”活动,解决了学生假期学习不规律的难题,得到家长认可和支持。
魏亚丽坦言,自己内心充实,累并快乐着。看到学生一天天进步,圆了本科梦,这是她收获的最美的风景,也是最好的礼物。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者,魏亚丽深知培养好一个孩子可以幸福一个家庭。在工作中,她尤其关注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原生家庭情况,关心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在她的带领下,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没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反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自信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学生王丹来自一个父亲重病的极度贫困家庭,她一度想要退学,帮妈妈减轻负担。魏亚丽了解情况后,和同事一起来到王丹家里,把老师们凑的钱交到王丹母亲手里,恳切地说:“一定要让王丹继续上学,上学才有更好的出路,困难我们一起来扛。”回校后,魏亚丽帮王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并坚持每月都给王丹的餐卡充几百块钱,还经常把她带回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对王丹的学习,她更是时刻关注,鼓励她用努力改变命运。魏亚丽这一做就是三年。
王丹考入大学后,经常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情况,魏亚丽一如既往地为她排忧解难。如今的王丹已就职于济南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月薪6000元左右,家庭条件得以改善,还担负了弟弟上学的费用。现在的王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由衷地说:“如果没有魏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她让我和家人有了幸福的生活!”
工作中,魏亚丽密切关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研究学习,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2015年,她主持并完成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立项项目《会计专业“3+4”中职阶段基础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6年,她主持全国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出纳岗位实际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每当有人问:“魏老师,你为什么要选择当教师?”她总会愉悦自豪地回答:“因为我喜欢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喜欢那桃李满天下收获的喜悦,喜欢聆听自己前进中那坚定的足音,更钟爱一路探索、一路收获的幸福。”
胡 豫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
医学教育改革探路者
作为医者,胡豫肩负“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使命;作为师者,他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从事医教工作29载,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医教研协同创新,潜心教书育人。他润物无声,在抗疫一线言传身教;与时俱进,在医学教育改革中争做先锋;攻坚克难,以研促教,坚持素质教育;甘为人梯,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卓越医学人才。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带领全院医护迅速投入到对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战斗中。
在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协和医院先后开辟了3个院区、2所方舱医院,共5个战场,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诊2万多名发热患者,是湖北省此次抗击疫情收治病患最多的医院之一。
抗疫战场上,胡豫始终在一线奋战的一幕幕在学生的班级群、朋友圈流传。他用医者与师者的担当使命,为第一临床学院的所有学生上了最生动的一堂思政课。他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无所畏惧的精神,为广大青年学子作出了表率,不少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临床协调、后勤保障、科技攻关、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等,以默默的行动与前线的教师并肩作战,共同汇聚起战“疫”的磅礴之力。
胡豫热爱三尺讲台,除了承担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血液病学总论》《出血性疾病慨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专业课程讲授任务外,他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2019年,他走上华中科技大学品牌思政课“深度中国”的讲坛,以《生命的守护——健康中国新时代》为题,深度诠释健康中国战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认同中国、振兴中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胡豫多年坚持讲授“开学第一课”,内容包括百年协和的传承发展、自身求学的成长历程等,他用生动的故事引导全体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他还亲自为学生“授班旗”“授袍”,以暖心的仪式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胡豫常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推进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才更重要”。他的研究有一大特点——鲜明的创新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疾病和病患,深入研究,将潜心问道与关注现实和服务社会相统一。
他经常叮嘱学生,要立足国家需求,以医学科学家的成长目标激励自己,立足实际做研究。他也总是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带领他们在实战中锤炼科研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自199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22年里他培养了大量的卓越医学接班人,包括博士后3名、博士生56名、硕士生38名(含国外研究生2名),八年制(本博连读)学生16名。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纷纷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文章,部分学生荣获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晨星岗”“科技十佳”、裘法祖医学奖学金、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他本人也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
在胡豫看来,医学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交融,临床教学离不开病房、离不开病人。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床旁教学,身体力行,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促进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临床思维和技能。
如今,他仍然坚持每周主持一次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教学实践活动,他“幽默生动、兼具理智”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无论是学生课堂评价还是督导组评分都名列前茅,被学生评选为第一临床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之一。他的一位学生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道:“您不仅是我们的临床、科研导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是我们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榜样。”
钟南山
■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悬壶甲子 医教双馨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请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这句话,让钟南山院士走进每一个中国人心里。17年后,他以“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再次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当网络一片赞誉声响起,钟院士荣辱不惊,不改初心,依然坚持在他所挚爱的临床救治、科研攻关和教书育人事业中。一甲子的坚持,倾注了他无尽的心血。载誉无数,他仍坚持说,“我只是一名看病的大夫”。
2020年1月,当人们欢天喜地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时,1月18日钟南山却接到紧急任务。为尽快了解武汉当地实际情况,他在春节车票紧张的情况下,与助理匆匆赶到广州南站,购买了无座的车票赶赴武汉。由于正处春运期间,钟南山与助理只能在餐车中找到两个位置。
19日一早,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长,随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
20日他赶赴北京,向国务院汇报情况,参加由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晚上与“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简单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展情况。
短短3天时间,钟南山旋风式辗转三地,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向中央汇报情况,快速及时地研判疫情,为防止疫情蔓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恶化,钟南山先后进行24场国际远程连线,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13个国家的科研临床专家进行经验探讨,传授我国新冠救治成功经验,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中国方案”,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国内参与包括国家级新闻发布会共7次,积极为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建言献策。
126天的抗疫历程,钟南山带领团队只争朝夕,一边参与临床救治工作,一边进行科研攻关,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立项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应急临床试验项目5项,参与41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文章20篇,授权专利6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疾病指南3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论著2部。
坚持“治疗第一、科研第二”,钟南山团队成功将临床治疗与科研攻关形成有机整体,真正实现所有研究都要为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服务的目标。
自1960年担任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以来,钟南山一直站在医学教学的第一线。他于2013年创办“南山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优秀的医疗管理者和优秀的医疗科研工作者。
他采用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器官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实行PBL教学方法,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结合双语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学生先后夺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2项。
2017年,钟南山带领的呼吸学科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2019年南山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钟南山关注教学技术改革,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技术革新,先后设计《走进肺功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等课程。两门课程均在抗疫期间对科学抗疫、稳定医务人员队伍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医从教一甲子,钟南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医学界的中流砥柱。
17年前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将钟南山带入大众视线。直言不讳,让他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真心英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84岁的钟南山再次挂帅出征,以对国家的赤诚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出入传染病流行最危险的地区。他以科学家的严谨和务实发布疫情准确信息,为公众释疑,稳住舆论的惊恐之心。他对真相的坚持,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让他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张云阁
■ 海南大学教授
上出思政课的“三高”局面
每年毕业季,是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云阁最忙的时候,学生都希望在离开学校前,再次得到他的指导。张云阁总是尽力满足学生的要求,白天时间安排不下,就安排在晚上。他与这些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谈理想、谈人生,希望他们少走弯路。
在海南大学,张云阁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之一。
张云阁主讲的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全部是优秀。他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是海南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更是海南大学思政理论课的一张亮丽名片。
1985年7月,张云阁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时代精英”,在择业上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可是张云阁却选择了教师职业,并且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一线一干就是35年。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为什么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教师是学生的筑梦人、圆梦人,感到教师这个职业非常神圣与崇高。”回忆起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初心,张云阁说。
在成为思政课教师的35年里,张云阁以其“真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真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觉悟、“真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信任。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疑惑,张云阁在一次思政课上让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张云阁一锤定音,并且把大家说得心服口服:“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并没有过时,甚至永远不会过时。是什么造成了‘东欧剧变’,是什么造成了苏联解体,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这些国家之所以走到这样的结局,恰恰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背离社会主义的结果……”
凭借生动的课堂讲授,张云阁收获了很多“粉丝”。“张老师的课,我们都争着坐前排,因为他上课生动有趣,能入脑入心。”已经从海南大学毕业三年的学生林川,说起张云阁的课至今印象深刻。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在第一次上完张云阁的课后内心非常激动,下课后追着到他的办公室说:“张老师,听了您的课我特别振奋,特别受启发,开始我对这个专业并不抱太大希望,现在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仍然记得当年张云阁讲课的情境和诲人的话语,许多学生毕业后还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35年教学生涯,张云阁育人过万,许多学生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教育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张云阁第一时间敏锐地认识到,在这场“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理论的武器,在媒体上发声、视频中亮相、教学中聚焦,发出正能量。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张云阁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海南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共发表文章24篇,被学习强国转载15篇。张云阁撰写的《在战“疫”中发挥好思政课作用》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多年的锐意改革,让海南大学思政理论课课堂“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了,呈现出学生“到课率”高、“抬头率”高和“点头率”高的“三高”局面。根据学校教务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优秀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学校每年组织的课堂教学质量等级测评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优秀比例一直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
肖 敏
■ 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点亮残障儿童的未来
1996年,肖敏从乐山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毕业,成了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
“从那一刻起我便告诉自己,要好好教他们,做个好老师。”肖敏说。
24年过去了,一批批学生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学校搬迁了,变大了,变美了;肖敏也一步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副校长和特级教师。但她的理想依然是做一名好的特教教师,追寻优质的特殊教育。
怎样才算是好的特教老师?“好”的特教教师要好到什么程度?肖敏一直在用行动寻找着答案。
初为人师,迎接肖敏的是全校最高年级也是最不服管的聋生班。班上12个聋生,打架、偷东西、半夜翻墙外出打游戏,甚至动辄就举起椅子与肖敏对峙。
“在叛逆又愤怒的聋生心里,有无数个坚硬封闭的壳,让我屡屡碰壁。”肖敏坦言自己也曾濒临崩溃,但总是在想要放弃的最后一刻,告诉自己“再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教育无他,唯爱而已。”当肖敏读到这句话时,她对自己的挫败有了不一样的反思,她问自己:“你心无芥蒂地接纳学生的一切吗?你发自内心地爱他们吗?”她觉得自己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做得还不够好。
面对这群与自己年龄相当的聋生,肖敏选择了温情陪伴,与学生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游戏,带他们走出校园。她向泸州医学院心理学教授请教,针对青春期聋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她实施“文明班级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她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残疾人要自强”等,帮助聋生建立身残志坚、残而有为的信念……
“相信终会遇见易于感知的心灵,会抬起头一起对着阳光微笑。”在她的坚持下,孩子们这些“易于感知”的心灵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当肖敏讲课时,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开始给她回应;烈日下和学生一起拔草劳动时,孩子们会悄悄撑起校服为她遮挡阳光……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肖敏带着学生在操场席地而睡,一个学生轻轻将香梨塞进肖敏的手心说,“万一塌了,你吃,可以救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校做老师,没有足够强大的爱心根本待不下去。给后辈“支招”解惑时,肖敏总是强调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懂得,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肖敏说,要懂得特殊的孩子并不容易,因为特殊教育是个太广泛的领域,各类残障、各个学科、各种年龄……每个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样,读懂他们的行为,把握他们的需求,实施科学的教育干预,这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心领神会的懂得,是专业支持下的懂得,是更高层次的爱。
2014年底,肖敏对全区3-15岁300多名残障儿童进行入学情况调查,并对偏远农村的43名重度、多重残障儿童进行入户调查。
肖敏说,自己永远记得第一次到小泽家时,重病的父亲和智障的母亲互相搀扶着在公路边等待自己的场景。在进入小泽家院子前,有一段很窄的泥土路隐没在草丛中,小泽的父亲吃力地挪到旁边的草丛中,让出泥土路,弯着身子对肖敏说,老师你们先走。
就在这之后的一周,小泽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肖敏总是想起他颤颤巍巍挪动脚步的场景。
“这一挪步、一躬身,满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对教育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嘱托。”肖敏说。
根据调查结果,肖敏拟订了细致的残障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方案,2015年1月,学校正式启动送教上门服务。
每个周末,肖敏和老师们背着教具,不惧风雨,不怕劳累,辛勤地奔走在送教的路上。送教上门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重度、多重残障儿童,即便是像肖敏这样从事了20多年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有时也会感到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她从零开始,拜师学艺、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现学现用,边研究边教学。肖敏还带领老师们开发实施送教上门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编写使用《送教上门家长指南》,提高了送教上门的质量。现在,普通学校老师也加入了送教队伍,既给重度、多重残障儿童和家庭送去别样课堂,更送去温暖和希望。
“让每一个残障儿童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是特教教师的使命。在各种现实困境面前,教师的力量确实很微弱。”但肖敏坚信,即便是最微弱的光,也有驱逐黑暗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必将点亮残障儿童的未来”。
何 梅
■ 贵州省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网红幼师故事多
2020年7月2日上午11时11分,贵州省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当时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有4个班的孩子在教室里,1个班在室外活动。
面对突发险情,幼儿园教师何梅立即组织学生紧急避险。17秒32个孩子安全撤离教室,这场“教科书式的撤离”让何梅被网友称为“最美逆行教师”。
14年的从教生涯,对孩子的爱是何梅最大的坚持。
2006年,何梅被分配到赫章县朱明乡磨角小学。
山村交通不便,有的学生就自带洋芋作为午餐充饥,少数家庭困难学生连午餐充饥的洋芋都没有,何梅就经常让这些学生和自己一起用餐。一次,一个孩子边吃边说:“老师,我妈妈外出打工了,我很久没有吃到这么香的饭了。老师,你就当我的妈妈吧!”
“那时我虽然还没结婚,但我会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何梅说。
2012年,何梅调到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工作。
从小学教师转岗为幼儿教师,以前的方法全不奏效,刚入园的小班宝贝们哭成一团,哄好这个,那个又哭了;这边的在跳舞,那边的却在打闹……
“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凡事不厌的心态,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何梅成为幼儿教师后的体会。
一位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刚来幼儿园时常常要人背,不然就哭闹。何梅就天天背着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让孩子过渡适应。
有个孩子在幼儿园很孤僻,爱哭闹。何梅了解情况后发现,这个孩子喜爱画画、擅长讲绘本故事。于是,何梅就找机会展示孩子的绘画作品,让孩子在小朋友面前讲绘本故事,并给予激励和表扬,渐渐地这个孩子爱笑了、自信了……
作为贵州6000名学前转岗教师中的一员,何梅从不放慢学习的脚步。
2013年,在上海的培训中了解了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后,何梅立即在自己的班中实施,成熟后向全园推广。
“有了自己的活动区域,孩子哭闹渐渐少了,游戏活动也能正常开展了,午睡时也不用枕着老师的手臂了。”园里的老师说。
由于园里经费紧张,采购的教学用具很难满足教学需求,何梅就在网络上学习自制教具,利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做玩具、玩游戏,用树叶、小石头贴画,用竹子做高跷,用矿泉水瓶制作气球小推车……孩子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对能变废为宝的“超人”何梅也越来越信任和依赖。
何梅在专业上的探索激发了全园教师布置环境、制作玩教具、寻找游戏材料、开展游戏活动的热情。
赫章是边远贫困山区,面对一些家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何梅对家长宣讲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带领孩子参观小学校园,组织亲子绘本阅读100天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都安心迎接一年级。
“实现从一名小学教师到幼儿教师的完美嬗变,何梅只用了一年。”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园田红梅感叹道。
今年7月的“完美撤离”,让何梅在网上火了。
“就在地震瞬间,我想到大(二)班在二楼最边上,那里是最危险的。”何梅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仍有些激动。
从视频监控上看,何梅进入大(二)班的时间是11:18:07。
几秒钟之后,房屋晃动幅度小了。
“这时是撤离的最佳时机,否则余震一来,孩子的危险系数非常大。”何梅回忆道。
监控显示,第一个孩子在老师的保护下走出教室的时间是11:18:23。11:18:57,大(二)班的孩子全部撤离到操场,整个撤离过程不超过1分钟。
是什么力量驱使她奋不顾身地保护孩子的安全,何梅的回答是:“我是一名党员,这种事就应该冲在前头。”
这段时间,何梅被调整到办公室工作,辅助抓幼儿园安全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但她总是劲头十足,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何梅说:“我们幼儿园是老旧园,对孩子要多进行安全教育和逃生演练,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的何梅越来越体验到教师是一份关于爱的职业,而这种爱的感受正促使她不断去体验更多的幸福与美好。
张桂梅
■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教师
为山区女孩办一所学校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是山区女孩子的新曙光。
她叫张桂梅,一个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普通教师,一位与病魔做着斗争,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教师。
10多年前,面对山区女孩的一桩桩悲剧,张桂梅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
2008年9月1日,全国第一家全免费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奔波了5年。这期间,张桂梅遭遇过诸多不解,被狗咬、被人骂,但是面对别人的误解和怀疑,张桂梅一直用行动为自己证明。
办学以来,4000多个日夜里,张桂梅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
办校12年来,张桂梅一直坚持亲自家访,学生分布在丽江市4个县的各大山头,山路艰险,车子到不了,她便步行;步行走不稳,她就拄着拐杖一步步地挪……在张桂梅走过的近11万公里的漫漫家访路上,有太多的泪水和故事。
在华坪女子高中,一名女生对学习比较冷漠,与张桂梅住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张桂梅如何关心她,都不愿意多说话。后来,张桂梅在食堂帮忙打饭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
即便疼痛难忍,每天晚上张桂梅仍然坚持和这个学生聊天。到早上,张桂梅起不了床,这名学生就抱她起来。就这样过了3个月。3个月中,张桂梅每天都是早晨5点起床,夜里12点睡下。
“一天,这名学生终于抱着我大哭起来,说自己一定会好好读书,一定不会辜负我对她的期望,也不会让我受的苦白受。”张桂梅回忆道。
病痛缠身的张桂梅,却似乎比任何人都坚强。在一次家访路上,张桂梅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吃了几片止痛药后,非但没有好转,还开始发烧,甚至走路都很困难。坚持做完家访后,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因为路途崎岖,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
就这样,张桂梅用柔弱的身体扛过了巨大的疼痛和压力,用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大山里一批批年轻的女孩跨过命运最初的“不善”。
刚开始办学时,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也没有围墙。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与邻近的学校共用。12年来,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一直“负重”“负痛”前行。这个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平凡女人,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的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甚至忘记了年龄和生死,只是忘我地耕耘、燃烧着。
如今,学校已经毕业了7届学生,20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在这里启航梦想,进入了大学殿堂。每每看到孩子们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绽放的笑容,张桂梅才会暂时“放下”额头上“皱起来”的凝思。张桂梅曾说,“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要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
在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带领师生开展“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岗”“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女子高中也成了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岗的单位。
“这是为了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提高言行素养,强化行为规范,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张桂梅说。
面对不幸和痛苦,张桂梅没有自怨自艾,面对鲜花和荣誉更没有陶醉。以先锋模范的标准践行着教育事业,她原是北方那傲立雪中的寒梅,选择做南国大山的女儿,就是要将那最动人最美丽的芳香绽放在滇西北高原。
丁海燕
■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
深山红烛“丁妈妈”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山区是革命老区,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如今,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位山村女教师的动人事迹被广为传颂。
她,就是丁海燕,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
丁海燕任教的小山村走出了40多名大学生,改写了该村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历史,并成为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村子。
1986年2月,19岁的丁海燕被推荐在家乡的金盆村小当了一名语文代课教师。初登讲台,丁海燕深知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于是她给自己“约法三章”:学校交给的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告诫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在学生眼中,丁海燕是老师,更像妈妈。马栏山区的冬天特别冷,下雪时常常会有年龄小的孩子怕冷逃学。
为了让学生按时上学,每天下午放学前,丁海燕都要问孩子:“今天很冷,你们怕不怕?”
“怕。”
“那怎么办?”
“我们跑步,我们挤暖暖。”
“对,这就叫想办法。不逃课才是小英雄!明天可能会更冷,你们该怎样做呢?”
“我来”“我也来”……
“说好了,老师明天会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等你们,要是谁鞋湿了,老师给你们烤干,穿上热乎乎的,可舒服了!要是谁手冻疼了,老师就给你们捂暖和……”
丁海燕还买来小零食、文具等作为奖励。就这样,年复一年,丁海燕“哄”来了一茬又一茬学生,又把他们一个个送进了更高学府。
2012年,班上转来了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崔天宝。由于父母是残障人,孩子的性格有些孤僻,经常不是哄骗老师就是搞小破坏,与周围人摩擦不断,令人头疼。
为了让小天宝尽快融入班级,丁海燕想方设法关心他、鼓励他,教他怎样与同学相处。一次学校定制校服,其他孩子都很兴奋,唯独天宝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丁海燕明白孩子的心思,低声对他说:“安心学习,校服我来买。”
学校知道丁海燕自己也很困难,最后从其他渠道解决了买校服的钱。丁海燕对天宝说:“看你多幸福,有这么多人关心你,学校给你买校服,县民政局给你送学习用品,大家都很喜欢你,就像你的名字一样,你是天之宝贝。”天宝和同学们都笑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天宝渐渐变得开朗、懂事起来,经常主动帮老师倒垃圾,帮小同学端水、扫地,回家也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
丁海燕常说,学校和班级是一个集体,要让孩子们手拉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不能落下任何一个。而在她的心里,还装着一个更大的集体。
学校所在的区域有多个民族,丁海燕经常利用工作和家访等机会,给大家讲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性,默默做了许多增进民族感情、维护团结稳定的事情。“不管汉族还是回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只有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和谐稳定发展,才能让祖国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近两年,因身体原因,丁海燕做了体育教师。开始不会教,她就对着教学视频一遍遍地学,趁着周末在操场一次次地练,等学会练熟了再教给孩子们。备一节体育课,她常常要花两三天时间。
校长张平说,丁海燕的体育课,比专业老师教得还好。
丁海燕从教34年,任代课教师就有22年。尽管工资不多,病痛缠身,但她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她说:“为了让这些孩子不再像父辈那样在贫困中挣扎,我一定要做好深山里的红烛,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