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父亲从小好学的故事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2-12-17
手机版

  图片

  关于父亲小时候的事儿听说的不多,但听母亲讲的几件事儿对我印象深刻。父亲,生于1930年,陕西华州赤水镇人。赤水镇正北紧靠渭河岸边有一个村庄,叫粉杨村,村里以杨姓为主。这个村不大,也就六七十户人,全村家家户户都穷。土改那阵,穷的连一家地主也划不出来。父亲家因为祖父早逝,就靠祖母拉扯着一家人艰难度日。那时祖母信天主教,父亲看到神父带着人照着书念经很好奇,便找神父要认书上的字,神父看着这个有点灵性的小男孩,也有点喜欢父亲,有空也就教教父亲认了一些字。那些年,遇到灾年,家里要靠乞讨过日子。祖母有时乞讨就带着父亲,她发现乞讨到那家,父亲特别喜欢看人家院门儿的对联,盯着盯着看,认字、背内容,嘴里叽里咕噜地念,遇到不认识的字儿还在揣摩。人家主家一出来,他迫不及待地上前,先是一阵嘴甜,奶奶、爷爷、大爷、大妈、大哥哥、大姐姐地叫着,接着就问不认的字、和对联的意思,直到认全了字、搞懂了对联的意思他便满心欢喜了。在父亲看来这学东西要比吃上好吃的还更让他开心。这一来二去,人家主人就奇了怪了,这种要饭的还是头一次,自己肚子还饿着没饭吃,还管我家的对联儿是什么意思。但又觉得这个小男孩儿还招人喜欢,嘴甜,人聪明,只可惜,怎么就生在了一个要饭的家里。于是,这家主人就告诉祖母说:你不要让你儿子跟你一起要饭啦,你还是让他好好念书吧,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你如果再这样,还不如把你儿子给我们家算啦。  祖母一听,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儿,一方面感觉家里穷,让儿子上不了学,对不起儿子。她也想让儿子上学,可上学的钱呢,现在是连肚子都顾不上呀。心里这样想,但那位主家的话也深深的刺痛了祖母。她心想,不能让这个将来可能有大出息的儿子跟着自己要饭,从而把儿子的前途毁在了自己的手里,再咬牙,也要想办法让他念书。自打那会以后,祖母再也没有带他去讨饭了,而是把父亲送到了邻村的一个学堂里去念书去了。父亲当然更愿意正经八辈的念书了。  那时家境贫穷,缺衣少食,很少吃上白面馍馍,大多吃的杂粮馍,包括玉米面、黑面(黑面即麦面先磨筛出好的纯度较高的面粉后,再把剩下的磨到最后几乎连麦麸子一起磨出的面),另外还有红薯面、豆面等杂粮的各类馍。一般人都知道杂粮馍是不好吃的呀。但是少数地主家或家境殷实一些家庭的孩子吃的大多是白面馍,有不少的还带到学堂吃。在学堂上,父亲与一个富人家的同学交了″好朋友″。这个″好朋友″不爱学习,也偷懒不大好好写作业,于是就经常让父亲帮他写作业。而且还对父亲说:你帮我写作业,我给你白面馍。这样一来,父亲自然乐意。于是,父亲一举两得,既吃上了白面馍,又乐得多写了作业。后来父亲的这个″好朋友″经常从家里带白面馍到学校给父亲吃。这样时间一长,父亲的学习便大有长进。这也算是父亲最早夯实的学习基础,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  说到父亲爱学习,在学堂上一上课就满脑子兴奋起来,专心听讲,跟着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也是既用心,又声大。而旁边他的一个同学却心不在焉地上课,上课心里还想着下课玩骑大马的游戏,想着滚铁环、打″猴牛″的事儿。想着让父亲当马,自己当骑手,在父亲身上洋洋得意的样子。这个同学大名叫喜财,小名叫财娃。他是地主家的孩子,好吃好玩、不爱学习,但跟父亲关系还不错,只不过是偶尔也欺负欺负父亲。唉,有什么办法?谁让人家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财娃经常穿一身绸缎褂子和灯笼裤,头也梳的亮光整齐,这身穿着也只能当骑手,而父亲一身破旧还是粗布的衣裳。肩上、屁股蛋子、胳膊肘子几处都还补了补丁,鞋子也破了洞能看见脚趾头。他也只能扮做马,让地主娃骑。当然,欺负归欺负,这个财娃对父亲该好的时候也挺好,经常从家里带一些白面馍馍之类的好吃的给父亲。这样父亲常常解解馋,填填经常饥饿的肚子。有时,还热的白蒸馍加上还冒着香气的油泼辣子,那叫个香啊。可这财娃的白馍也不是白给的,他最烦写作业,也常常偷偷让父亲帮他写作业。这财娃还鬼机灵,心想这两个作业出自一人之手,不会被老师发现吧?于是他让父亲把他自己的作业故意写的乱差一些,而把财娃的作业写的好一些,这样可以更好的蒙混过关。这一招果然还灵验了,有几次老师在班上点评作业,竟然说财娃写的作业第一,父亲第二,这可把财娃乐坏了。而父亲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心想管他第一第二,反正都是我写的。你爱乐就乐去呗。以后财娃一放学就招呼父亲去他家写作业去玩,这样财娃即可放心大胆的让父亲帮他写作业,他则可以放心的玩,而且在他家里他又可以很方便的给父亲偷拿白馍馍吃。这时间一长,财娃母亲老不见财娃写作业,老是父亲在写作业,财娃妈问父亲财娃哪去了,父亲则按与财娃攻守同盟说的去茅房了。这玩的时间长了,财娃母亲问财娃,他又会说自己闹肚子,蹲坑时间长。也难怪父亲与财娃这关系还真铁,很长一段时间坚持攻守同盟。可这事还是漏了馅。一次财娃母亲见财娃又不在桌子上写作业,便直接走到他们写作业的桌前,问父亲财娃作业写完了没有?父亲又撒谎说写完了。 财娃母亲问:我看看他写的作业。父亲也没多想,顺手就把旁边儿的作业本给了财娃母亲。财娃母亲拿过来一看果然作业写的不错,但她还有点纳闷,财娃平时写不了这么好的呀,他一下子合上了本子,一看本子封面,惊呆了,这名字明明写的是父亲的名字,怎么就是财娃的作业呢?再一转眼父亲手里正拿着财娃的作业本,他一下子全明白了,原来是父亲在替财娃写作业,而且还包庇财娃啊,两个小家伙狼狈为奸,财娃母亲一下子被气蒙了,立即到院外喊回财娃,两人被叫到一起训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而且更糟的是,这第二天财娃他娘到学校向老师告发了两个小家伙作假的事儿。老师也一下子明白了一些事,怪不得他俩作业评比排名老是不相上下,原来奥妙在这里。老师把他俩叫去狠狠的批评教训了一场,每人各挨了二十戒尺。父亲回到家里,不知是谁把这丢人的事儿也告诉了祖母,祖母问明事情原委后,也狠狠地训斥了父亲,告诉父亲说:你这是帮人吗?是坑人、害人、是欺骗,你这种品行是不道德的,是非常恶劣的。一开始父亲还辩解说是财娃找的让帮忙的。祖母又训到:这就更不应该了,财娃不懂事,你知道这不对,你还要这么做,那你就是坑了别人,还骗别人的白馍馍吃就更不应该,你要想好好学习,自己多写几遍不是更好吗?父亲终于想通了,向祖母认了错。  这父亲好学的事儿还真是十里几乡的传开了。听说有一次祖母带着父亲乞讨,路过一人家,正准备办婚礼,请了老先生给家里写婚联对子。父亲连忙凑上前观看。老先生见这娃儿长得聪慧,又挤得靠近,便问:小家伙,挤得那么紧,莫非你也想写一个?父亲倒也不客气,大胆上前应道:我试写一下。便上前问老先生这家新郎新娘的名字,老先生告诉父亲说新郎叫周正礼,新娘叫赵彩霞。父亲稍作思考,便提笔写出了一幅对联,上联:周宅正庭闹喜礼。下联:赵家彩云出红霞。这一下子把新郎新娘名字巧妙的镶写在了婚联里,老先生一看便惊奇不已,心想:了不得,了不得!这么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竟然这么有才学,现编这么好的对联,而且写的字也不错,赶紧向办事主家说了这幅对联,主家一看连连夸赞,并说这小孩儿编的对联一定要用上。主家一听是乞讨的,就赶快差人进屋拿了七八个白馍馍出来,塞给了祖母,还连声说谢谢。回到村上,乡邻们也都把在外边儿听说的父亲编写对联的事相传,都在夸父亲有文化。这以后村上人逢年过节谁家办事儿都不用求远,就近请父亲写对子,也都照列给一些白面馍馍之类的。  应当说父亲那时的学习条件的确不好,不要说那时,就是到了70年代,我回陕西老家上学,还是在县城上高中,班上农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靠背一袋子够吃一周的馍馍到学校。在学校灶上用开水泡泡,放些盐或葱花,就是平常每顿的饭,那能在食堂吃饭。馍馍极少有纯白面的,大多都是杂粮的。寒冬馍馍冻的硬的像石头,要靠开水泡两三遍,学校灶上烧几大锅开水,供学生泡馍用。想想现在,不要说城里的孩子,就是农村的孩子,谁还吃杂粮馍呢?那就更不可能把杂粮馍带到学校吃,至少都是吃食堂的吧。  后来还有一件事,大概也就在父亲十六七岁的时候,家里为让父亲躲避被抓壮丁,设法通过自家屋的一个在西安做事的堂叔让父亲远离家去了西安,学无线电专业技术。听说父亲也是非常好学,学得好,学成以后父亲就到了国民党部队,不长时间,就当上了无线电台长。这事父亲一直都不曾告诉过我们,大概是因为当国民党兵的历史毕竟不是光彩的事。但父亲去逝后,要给父亲写悼词,父亲单位领导让我写,可是说实在的父亲的一生经历我只是大概知道一些,于是我征得父亲单位领导同意便查阅了父亲的个人档案。而当我看到档案记载有父亲当过国民党部队电台台长的内容时,我的确有点惊异。但后来又想想,这也是父亲的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一段经历吧。从另一方面讲,也说明父亲那时也的确勤学好钻研,不然怎么能学成学好当上台长的呢?  想想父亲,一生还多少有些传奇,早年好学,后来当兵学会了无线电,1949年由国民党部队起义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又从解放军部队上了新疆八一农学院,学的是园艺专业。毕业后当过教师,后又在自治区农业厅工作。父亲本行是学农的,可他更有一身书画本领,早年自治区每隔五年十年搞大庆展览都抽调父亲去,一是给展板写字,二是搞展览模型。父亲有一手好文笔,一手好文章不说,编写对联、谜语都是他的所爱。他还爱好根雕技艺。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人,爱学习的人,他的一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只可惜父亲60岁离休,62岁早逝。以后我们回忆父亲,心里总是有一个疑问,父亲这一身的本领是从哪里学到的?他的师傅是谁?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甚至再上辈可都是地道的庄稼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方面的技能给父亲传授。当然对我们的疑问也可以以″天赋″来作答案解释,但我也想,比较正确又完整的答案应该是:少的天赋,加更多的父亲从小所具有的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善于动手、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特有品格。而父亲那些太多的点点滴滴、付出的辛劳汗水心血大多数却不为我们所知,也只有上天明鉴,也因此,上天给予他禀赋。为此,我心中的那一点疑惑则消除了。  作者简介:杨晓刚,1959年出生,陕西华州赤水镇人。1978年入伍,198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先后在县、市委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后转任市委统战部、工会、市人大等单位工作,爱好写作。

上一篇: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2 年寒假放假时间安排
下一篇:上网课有收获,初中地理教你认识经济的本质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