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03
手机版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必备品,正在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样态,对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据2022年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其中,在我国网民群体中,20-29岁青年占比为17.2%,是人数较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他们原生态的生存方式。

  作为网络空间主体力量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新媒体使用的引导,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思想阵地的巩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体现针对性和亲和力,必须要遵循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需要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情况及关注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和分析,从而才能“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占领网络空间的思想舆论阵地。

  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性程度较大。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新媒体能够以光、影、声、乐于一体的短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和情感产生强烈冲击,迎合大学生热情奔放、个性独特、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而深受学生喜欢,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学习社交的平台。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大学生一方面可以观看他人制作的视频,收获快乐,增加共感,产生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拍摄个性化的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体验。网络新媒体占据着每个人的生活,每人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上面。

  针对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性现状,掌握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的特点和规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优化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帮助大学生正衣冠、解困惑,用更广阔的视野和宽厚的胸怀去放眼世界、观察社会,传递正能量。

  一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特点,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和网络技术水平,充分运行网络新媒体手段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以富有亲和力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培育,使大学生在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保持政治的定力和道德的底线,有科学的判断力,在网络上自动筛选和屏蔽错误的、低级趣味的、混淆是非的、遮人耳目的有害信息,有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正能量,成为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例如,思政课教师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和传播富有正能量的新闻和故事;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学生微视频创作的积极性捕捉身边的正能量并进行传播;教师变身网络大V和网红,以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等。

  二是强化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功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应构建多方联动、合力育人的全员思政育人机制;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协同性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构建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思政育人模式。要积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院团委、各系党团总支以及专业课程等各个育人主体的协同配合作用,推动多极主体对话协商、弥补不足、发挥优势、联动创新、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例如,强化好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课的协同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及其宣传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教育与思政课显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健全高校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校园贴吧以及网络线上教育资源和线下思政课堂教学的协同育人功能等。

  三是夯实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随着网络新媒体尤其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及其网民关注度的增高,像人民日报、央视网、团中央等权威媒体和机构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官方权威媒体,通过收集其推广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小视频,对其进行再加工再编辑再分类由学校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如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传承、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分专题栏目集中播放。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制作并发布自己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网络精品栏目,以既有丰富内涵又有新颖独特的艺术传播形式的网络作品,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举办大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如“我身边的英雄人物”“中国梦 我的梦”“小镜头 大变化”等微视频大赛,让广大学生在创作短视频的过程中感悟实践、提升思想。

  四是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育人环境。虽然众多主流媒体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推送了很多有关革命历史、新时代伟大成就、脱贫攻坚事例等题材的视频资料,打造和宣传了如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外交部天团等一批新时代的“网红”,深受广大青年网友的喜爱,起到了很好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五是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使用的自我管理。大学生普遍有开阔眼界、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期盼和有强烈的上进心、正义感和传递正能量的愿望。高校教师尤其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积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学习时间的管理。对于大学生如何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查看有效信息、开展学习、传播正能量进行专题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进行有效监管,让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或开展丰富的活动。例如,每天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思政慕课等)进行打卡学习和积累积分,融入课程评价或给予一定奖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富有意义的短视频,开展网络评比展示等。通过有效引导和监管机制,让学生学会网络新媒体使用时间的管理和在查看内容上的有效选择,进而形成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

  总而言之,期望通过以上途径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新媒体使用进行积极引导和优化,避免其使用的盲目性和泛娱乐化以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非真实性,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和工具,使其带给大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在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完美人格形成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作者: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翟婷婷院长、副教授,王蓉副教授,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微信息视域下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及培育研究》(编号:20YJC710056)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对口升学难不难?
下一篇:香港出入境词汇大全(1)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