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助力"强校工程"的实践探索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第四期“双名工程”一共有146位高峰计划和攻关计划主持人,其中105位初、高中学段的主持人助力了77所“强校工程”实验校,26位小、幼学段主持人助力了27所乡村学校,15位职校主持人不承担此项任务。5020名种子计划学员中,有5%是来自百强实验校的教师。

  76.84%的主持人研究课题聚焦百强实验校需求。45.26%的主持人对实验校进行一月一次的指导,23.15%的主持人选择两周一次指导,14.73%的主持人指导频次多于两周一次。88.23%的主持人有去实验校做教学指导、公开课和公益讲座的计划。目前,已经召开的与助力强校有关的论坛177场,参与人数达20637人;专题研讨会176场,参与人数达19309人;现场推进会92场,参与人数达11918人。

  经过2年的实践探索,“双名工程”主持人们在助力工作流程、重点工作选择、助力实施路径、助力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特色。

  WDCM上传图片

  首先,固定基本工作流程。双名工程主持人助力强校工程,形成并总结了基本的工作流程。都是先对学校整体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薄弱点和问题所在,然后针对问题开处方、提解决方案,最后组织实施,并检测实施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主持人们都实现了与实验校的点对点对接,侧重于对实验校老师进行浸润式的管理和培养,并加强基地团队的全面辐射。

  第二,确定重点工作内容。主持人们在任务前期的调研当中反映出,在塑造和改良学校文化、助力学校教育科研、优化内部管理、帮助打造学科特色、帮助教研组建设、助力学校校本研修、帮助规划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兴趣。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帮助打造学科特色,帮助教研组建设,及助力学校校本研修这三项内容成为主持人们在助力强校工程中最主要的选择。

  第三,出现实施路径差异。在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校长们大多利用自身优秀的教育集团资源,通过共建,助力实验校改进学校规划,重塑学校文化,改善教育教学状态,增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常用手段有进行师资的柔性流动,联合教研、备课,改进管理制度,进行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或专家资源等等。学科教师们则大多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进入教研组,致力于课堂改进,提升科研水平,打造学科特色。大多数主持人选择以青年教师的带教为抓手,致力于帮助实验校的教师扎实基本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专业自觉;或选择帮助实验校完成校本研修和建设校本课程作为指导成果。

  第四,形成特色经验和案例。在助力的过程当中,名师名校长们通过摸索实践,形成了极具创造性的帮助学校建设和改善的经验,值得广泛推广与借鉴。

  团队携手,联合发力,多维度促进实验校发展。比起单个老师带团队进入实验校指导的效果,多位老师组成团队,进入同一所实验校的指导效果更为有效。其中校长+多位学科教师的模式最为突出。校长从学校整体规划和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学科老师们同时带动多个学科教研组建设,实验校的教学质量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校长+学科教师的模式,还有一种教育科研管理者+学科教师的模式也非常行之有效。主抓教育科研的主持人整体把握教研规范和教研质量,组织多学科联合教研和多学科联合备课,互相学习,也明显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状况。

  聚焦难题,精准助力,小切口,深触动。有部分老师对实验校的关注点非常独特,撇开教学教研的维度,而聚焦在实验校办学的痛点问题,精准助力。例如,某校长发现实验校的生源质量问题,就结合教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运动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自主研发包含学业数据、生理数据、行为数据在内的反映学生发展全貌的“全人数据体系”及评价模型,将学生的成长数据与教学教研融通,再造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效能,实现因材施教。某老师通过对实验校的学情诊断,发现后进生转化问题急需家长的支持,而实验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又急需专业指导,就从班主任专业培训入手,通过一对一带教班主任,量身定做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等。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提升实验校办学质量。打造特色,一种是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学校将原有特色做大做强。例如,某老师帮助实验校将学校已有的特色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渗透审美和人文教育,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改进学校艺术社团建设,更加凸显实验校原有的艺术特色。

  另一种是帮助实验校树立特色,例如,某老师将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形成有特色的综合理科实践课程,并推动实验校实施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基于规准的教研组建设,形成实验校一大特色;再如,某老师和实验校一起开发博物馆主题和学校航天、非遗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

  成效显露:高接纳,大改变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双名工程”助力“强校工程”的效果开始逐渐显露。总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验校对助力工作的高接纳。通过调研发现,助力强校实验校对主持人们的工作总体上表现出支持和肯定。表示非常支持的占比78%,比较支持的占比19%,总体支持率达到97%。

  第二,实验校显性进步明显。多位实验校青年教师在双名主持人的指导下,公开课获得市、区级奖项,甚至评上区骨干教师。实验校在双名主持人帮助下新建的实验室和学科基地等获得市级奖项,实验校在2019年中考成绩上明显进步。

  第三,实验校隐性观念发生改变。前期调研中反映出了实验校教师有观念比较落后,对教学评比、公开课展示等评比类活动的参与度较低,自信心不足,专业发展道路不明确等问题。经过双名主持人一年半多的教研组建设和带教青年老师,实验校教师表示被关注度提升,从未被如此关心过专业成长;实验校教师表示视野得到了拓展,教学认知也得到提升,从原来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的状态,敢于接受新挑战;实验校教师也认为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认知等方面有改变等等。

  未来展望:促进融合,优质均衡

  “双名工程”助力“强校工程”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效,未来我们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WDCM上传图片

  首先,在助力强校的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任务引领,坚持互助互利、共赢发展。要始终将实验校的需求放在首位,将实验校的难题作为研究实践的项目。聚焦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任务引领为原则,着力解决实验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助力实验校强势突围,实现均衡发展、高位发展的同时,不忘培养名师和团队勇于创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创造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的支持,运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同时,助力实验校发展。提升实验校的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是要帮助实验校教师适应技术变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去研究教师,为教师提供发展支持。指导实验校运用新技术来客观描述课堂教学,将新兴技术作为教师成长的智能助手或学伴,促进实验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长足发展。

  第三,百强实验校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激发自主办学活力。应对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我们要指导实验校积极更新和改造听说测试教室、创新实验室、理科实验室等,以满足开设丰富课程、转变教学方式、进行在线教学的需要。

  同时,要指导实验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广泛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要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努力建设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特色教师培育,聚焦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领域,努力形成品牌。

上一篇:一线城市3类专科院校排名
下一篇:东北地区“外语专业”最强的5所大学,只有1所是985,3所很好考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