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实践】一座美术馆定义一座城
当晨曦初现,薄薄的雾霭正渐渐散去,车子在卢浦大桥上刚一越过黄浦江,那座对于城市具有别样意味的红色建筑顶部,即出现在视野中。
今年的秋季,中华艺术宫( 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在上海市文旅局指导启动“大美术馆计划”的头一年,迎来了上海美术馆易址中华艺术宫十年来最为繁忙的展览季:
从国庆期间的“十年·海上风华——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美术作品展”“小人书大智绘——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朝花夕拾——馆藏查寿兴水彩画作品展”;11月的“何谓海派: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12月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到年末的“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2022“上海设计‘10×10’全球大奖展”和即将开展的“何谓海派”系列的另一场大展“近现代海派绘画展”,以及已经完成布展的“全国草书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6层展厅(负层、0米层、5米层、33米层、41米层和49米层),“全满”!
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一座美术馆,同时举办那么多大展,这在国际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是上海城市文化地标之一。我们成长在上海这片丰厚的土壤上,就要从上海本土做起,做深、做大、做强,然后把影响力辐射出去。”陈翔说道。
对此,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表示,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近两年展览密度最高、美术精品最多、时间跨度最大、社会效应最好的时期,体现了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上海“大美术馆计划”的目标追求:“我们将着力提升中华艺术宫的资源配置能力,充分挖掘整合全市美术领域的场馆优势、藏品优势、人才优势、学术优势,持续策划举办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重磅大展,引领海派美术发展和美术创作,增强中华文化和上海故事叙事能力,推动中华艺术宫向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近现代艺术博物馆迈进。”
一场场大展,见证了上海美术馆的风雨兼程;一场场大展,卓越实践着“大美术馆计划”的启航;一场场大展,印证着城市美育生态的蓬勃发展;一场场大展,阐述了人与城市的共创共荣——并将最终导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城市之美的理想之境。“大美术馆计划”之“大展览”
▲10年前,轨交8号线周家渡站更名为中华艺术宫站。不久,上海美术馆易址此地,开启了上海美术馆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美术馆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建立之初由南京西路上的“康乐酒家”改建为“上海美术展览馆”。1986年,在原址(今仙乐斯广场的位置)上新建“上海美术馆”。1996年上海美术馆在全国美术馆系统中首先有了学术部、教育部,并先后办了“吉尔伯特与乔治:1993年访华展览”、西班牙艺术家米罗等一系列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展览;1996年上海双年展也在此诞生,1998年“超日常艺术展”开启了国内公立美术馆办装置艺术展的先河,当时荒木经惟、杉本博司、宫岛达男等7位日本当代艺术家便已亮相申城。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术馆迁入两百米外的南京西路325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2004年底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当时来自法国奥塞美术馆的51幅顶级印象派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其中有世人熟知的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莫奈的《卢昂大教堂》系列、德加的《舞蹈课》和塞尚的《三浴女》等。展览规模之大、艺术水准之高堪称当时中国举办西方绘画作品展览之最。
1950年代上海美术展览馆
2000年上海美术馆
2012年10月1日,上海美术馆迁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易址后不只是在占地面积上更“大”,更是意图通过塑造周边艺文活动“大空间”,群聚文化、艺术、休闲等多方价值。十年来,上海美术馆通过多场展览,在关注当下的生活的同时,以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上海艺术的内在精神为核心,在全球文化观照中对应生成自己的艺术力量。
在这其中,高质量、高频次的展览无疑是“大美术馆”的生命线。因此,这一年以来,即便面临了“大上海保卫战”的特殊考验,但“重磅大展”,仍然成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2022年的“关键词”。各场展览以鲜明的特色,在不同的圈层,令人瞩目地宣告了大美术馆计划的启航:
▲作为最“大咖”的导赏员,馆长陈翔每一次都会向观众介绍这个展览的名字由来:“‘十年·海上风华’汇聚了十年来上海市组织的各项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精华作品。正是这个上海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成为了艺术家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国庆期间开展的“十年·海上风华——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美术作品展”展览在长假内吸引了逾3万名观众人次。
尽管这是一个“主旋律”的美术作品展,但却成为整个国庆期间最受欢迎的美术展。来自各个阶层的观众们在艺术作品中萃取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刻情感,这恐怕是当代美术作品展尤为引人入胜的艺术体验。
▲创作了油画《一江一河》的七零后画家,同时也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在谈及《一江一河》的感染力时说道:“十年来,上海的‘一江一河’开发建设中最为成功的,不是视觉景观上的更新,而是真正反哺于市民,让市民获得了身处这个城市的幸福感。”
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对此做了精准的提炼:“时代主题就是文艺创作的主题、人民城市就是文艺创作的题材。近年来,上海市文旅局坚持牵头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系列工程和项目,就是要组织凝聚广大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己任,从波澜壮阔的时代之变、发展之变、城市之变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提升艺术的叙事能力,全方位展现上海和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与时代同频共振。”
同样是国庆期间,“小人书大智绘——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则折射了一个特展的深切情怀。
▲上海美术馆为这个展览筹备了很久,并向多家艺术机构馆藏以及私人,借展贺友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与相关纪念文献物品等,成为至今规模最大的贺友直作品展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在展出上海美术馆、多家机构馆藏的同时,亦将这位国宝级画家所处的时代、城市、文化以及其伟大的艺术观得以纵深的呈现:连环画这一现代城市通俗文化的代表,其也正是海派市民文化发展的一个形象见证;上海,当然也是连环画创作者的摇篮和天堂——中西文化的交汇、市民文化的兴盛、思想眼界的开阔,都是产生连环画“伟大画手”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展览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展览期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召开了多场“画里画外——贺友直先生留下了什么”、“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等多场讲座、研讨会,引发了几代观众内心深处的朴素情怀。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艺术的纯粹,构成了这位老人与观众之间跨着时空无声却又隽永的对谈。
▲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中,成为展览视觉核心的76件主题美术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让人们看到一大批中华创世英雄的形象变得如此清晰和可亲近。
而12月亮相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正可以将“大美术馆”其“大展”之“大”,体现得谓为壮观。这一汇聚了连环画、影视创作、学术出版等多领域172项文艺创作成果和代表性学术成果的大展,将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跨年。这一汇聚了连环画、影视创作、学术出版等多领域172项文艺创作成果和代表性学术成果的大展,将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跨年。这一汇聚了连环画、影视创作、学术出版等多领域172项文艺创作成果和代表性学术成果的大展,将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跨年。这一汇聚了连环画、影视创作、学术出版等多领域172项文艺创作成果和代表性学术成果的大展,将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跨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总面积达5000平米的展厅里,错落有致呈现76件绘画作品、近百件连环画作品和21件书法篆刻作品。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其中包括冯远、施大畏、韩天衡、丁申阳等当代大家,历时5年,尽情创作,再现了“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涿鹿大战”“嫦娥奔月”等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华英雄创世场景,使观众瞬间沉浸于神话世界,穿越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
▲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放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是有一些特别的寓意的。当艺术家为中华民族塑魂筑魄,当观众为创世英雄汲取力量,中华艺术宫(美术馆)不由感受到一种莫大的使命,去展示好、表达好中华文化的深远力量。
有个细节十分感人,11月在馆里召开“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现场工作会时,中华艺术宫负责布展的团队反复模拟体会着观展者的感受,并反复自我追问:“我自己会喜欢这场展吗?我会带我的孩子来看这场展吗?我们是不是采用了最佳的方式,让更多的观展者,尤其是青少年,从艺术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和伟大力量?”
▲展厅的色调最终选择了黄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土德之色,也是中和之色、中央之色。
最终,陈翔和他的同事们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展厅的选择了黄色作为主色调,既寓意了炎黄子孙,也揭示了农耕民族的生存根基。在空间布局上,展览由一个中央序厅,三个左右展厅,以及一个中厅和一个横向展开的大厅组合而成,指明了中轴线在中国的空间布局中的特殊意义,具有强烈的礼制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
“通过对工程的梳理,我们深切认识到,中华创世英雄形象丰满,创世故事异彩纷呈。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禹鼎定天下,中华创世神话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风云诡谲、宏阔壮美的巨幅画卷,在解释世间万物的起源、人类的由来以及民族国家雏形初成的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伟力。”陈翔说。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开幕以来,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追捧。
“大美术馆计划”之“大平台”如果说,一场场大展,就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大美术馆计划”中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么其在学术研究、资源调配、创作引领、对外合作等方面的“大平台”功能,则勾勒了“大美术馆计划”的经纬线,在聚光灯的背面,交织着上海城市艺术机能的厚积薄发。
▲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的“何谓海派”系列艺术大展之首展“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既提出了“何谓海派”这个问题,又将海派绘画置于上海现代化的进程中,从而得以从微观处一窥宏观,全面而又具体地回答了“为什么是上海”这一“灵魂拷问”。
11月的重磅大展“何谓海派”系列之首展:“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展览的名称上,我们斟酌了很久。” 馆长陈翔亲自担任了这个大展的策展人,“学术展的严肃语境,可能会令不少观众望而却步,但作为上海最高水平的艺术与学术相结合的专业机构,以及公共领域内的文化组织‘领头羊’,我们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担负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任。其中,海派文化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因此,在“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中,策展团队聚焦于1843-1949这一波澜壮阔历史阶段,用六大板块、百余件包含了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刘海粟等大师画作、近200件珍贵文献和20万字的研究论文,既提出了“何谓海派”这个问题,又将海派绘画置于上海现代化的进程中,从而得以微观处一窥宏观,全面而又具体地回应了“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派”这一“学术焦点”。
▲当我们看完“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可以发现,海派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甚至是一个“动词”,是艺术思潮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自我成型、不断繁殖的过程,揭示了上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逐渐形成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王彬是这场大展第二板块“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的学术主持人,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作为编辑室主任,一名资深的美术图书编辑,从业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深耕于海派绘画的出版领域,编辑出版过迄今最为齐全的“海派绘画大系”和“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并收集了几乎所有能够查询到的1949年前曾在上海居住和创作的书画家的资料。作为常年“默默为他人做着嫁衣”的“幕后英雄”,他为“历史的星空”梳理出海派画家的籍贯构成、艺术师承和社会身份,首次勾勒出这个群体清晰的画像。
“这些年,‘海派绘画’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在之前的很多年里,我觉得更多还是就绘画谈绘画。”王彬说,“但‘历史的星空’却迥然不同。整个策展团队为此一起整整筹备了2年多,通过对整个艺术生态的研究,去探究海派绘画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不仅是王彬,通过“历史的星空”凝聚的人才团队,皆为该领域深有建树、功力扎实的专家,他们分别来自画院、社科院、出版社、高校、专业媒体等。展览的热度迅速超出了美术圈,席卷了整个受到海派文化影响的文化圈。正如陈翔所希冀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办展览不是当美术作品的搬运工,而是借展览为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带来新的启发,将海派美术与上海这座城市在近现代的发展关联起来,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做一次全面的梳理。
▲跟着大展追溯海派绘画的历史星空,也许可以听清一座城市从“强大”到“伟大”的声声步履,也许可以解答上海何以现代化、中国何以现代化的重大命题。
“何谓海派”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两大展览IP之一,另一个重大IP为“海上观潮”,前者着重梳理海派美术的源流、内涵及影响;后者瞄准国内外重要艺术家、重要流派、重要艺术机构三个层面开展合作交流,举办比较研究展、作品联展,籍此见证上海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文明互鉴中的独特地位。“这也可以看成是上海美术馆的两个‘节点’——在艺术资源的调配和配置方面,需要承担起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重任。”陈翔说道。例如正是在“历史的星空”这一大展中,除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自己的馆藏,还集结、调配了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文物交流中心、刘海粟美术馆、朵云轩等多家机构的藏品。
除了学术研究、资源调配,作为新中国最早的16家美术馆之一、第一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在如今拥有全国最多数量美术馆的艺术中心城市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同时还负有引领城市创作、吸引各方合作的重要功能。
▲在“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中,30组来自本地和全国的年轻艺术家,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和多媒体等多元艺术语言形式,多角度展示了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对此,我们必须要去看一看12月9日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当代性”的展览,尽管深藏于高耸的中华艺术宫,但其“网红”潜力不亚于这些年的各类当代艺术展。可能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聚焦中青年美术家成长的年度展览品牌已经走过了第36个年头。1986年6月19日,首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在当时的上海美术展览馆拉开帷幕,隆重推出26位兼具探索性和艺术性的上海中青年艺术家,自此开启了“海平线”融展览、研讨、传播为一体的全新学术机制,由此可见上海美术馆对城市年轻创作力量的引领作用起步很早。
▲去年11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5米层拉开帷幕。展览围绕“建党百年”重大主题,面向长三角地区共征集到投稿作品1973件。经过初评、复评和评奖三轮评审 ,共评出入展作品482件。
“除了‘海平线’,二年一届的上海美术大展评出“白玉兰美术奖”,每次也会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说道,“对于一座城市、一座美术馆来说,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不仅仅是展出作品,同时它的‘龙头’作用还体现在将更多的创作力量聚集在一起。在这其中,我们美协的主体工作就是帮助艺术家将他们推向美术馆,推向社会,推向世界的艺术舞台,传播我们上海的声音,我们中国的故事。”
这样的合作,还发生在与本地美术学院的深度融合上。12月16日下午,正是在“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的开展仪式上,“上海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和“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教学实践基地”在中华艺术宫正式揭牌。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上海美术学院共同成立的上海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将对美术馆的历史、美术馆的管理、美术馆的策展,以及公共教育、美术馆收藏等方面开展专题的研究、开展行业的培训,探索培养艺术管理专业的硕博高端人才的机制和途径,推进美术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的建设,建立青年策展人后备团队。
如同英国泰特美术馆和伦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与清华大学这些顶级的资源合作一样,中华艺术宫和上海美术美院——这两个在城市里最具有知识性和公共性的艺术场域,将共同在美术馆的历史、美术馆的管理、美术馆的策展,以及公共教育、美术馆收藏等方面开展专题的研究、开展行业的培训,探索培养艺术管理专业的硕博高端人才的机制和途径,推进美术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的建设,建立青年策展人后备团队。“大美术馆计划”之“大影响”
作为城市的文化推进器,美术馆不仅仅承载着历史人文的物质性记录,同时也是一个诗意的空间,一个人与物相遇的故事空间,一个个性化的美育空间。这个空间,既是有形的物理存在,也是艺术创作、审美交互、艺术教育的发生场所,在同一场域中构建了城市的历史、精神和美学的三重维度。
因此,在推出“大展览”、构筑“大平台”之后,通过推动社会美育、提升城市软实力、定义文明地标,或许可视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实施“大美术馆计划”所期待的“大影响”——通过一座美术馆定义一座城市,生动地诠释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它不仅引领着整座城市的美育生态,也塑造着美术馆与公众、城市文明的全新关系。
▲展览启幕后将举办“艺术社区与社会美育”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美术馆/博物馆与社区”、“艺术社区与美育传播”、“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等议题展开讨论与论述,从而为上海艺术社区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因此,若您在这几日走进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0米前厅,立即会被眼前的公共区域所吸引,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玻璃小屋,连缀成了一个个微型展馆,通过图片、文献、影像及相关实物结合,展示了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这正是前文提到的“风自海上:宝武蝶变与艺术社区场域”对公共美育社区化的拓展现场,阐述了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到更广泛的公众之中的“艺术社区场域”。
策展人马琳是来自上海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关注及研究美术馆学和艺术博物馆学。她认为,随着“新美术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而是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实践中,高校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艺术社区的生态。
▲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认为,美术馆所创造的都市美学场域,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坐实于艺术与日常的融会贯通;生活艺术画、艺术生活化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理念认同和行动策略。
正如新城市主义代表简·雅各布斯所说 “我们需要艺术,需要用艺术的手法来使我们理解生活,看到生活的意义,阐述每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本身和周围生活的关系。”;而在这些新锐、有益的尝试中,中华艺术宫突破美术馆原有的“传统美育”,让艺术突破了美术馆的围墙,力图为公众提供无界的艺术社会现场,不断拓展城市美育的影响力。陈翔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读是与“人民城市理念”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上海美术的代言人,重振上海美术信心,重塑上海美术格局,重现上海美术辉煌——一系列重磅展览正是围绕这一蓝图展开的。”陈翔说,“另一方面,我们将更创新地利用好馆里的空间和资源,谋划艺术大空间,开辟美术大格局,打造城市艺术大客厅,既能让市民游客更好地进入美术馆,同时也力图打破美术馆的围墙,开展美育大启蒙,开展涵盖全年龄段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用实践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美术馆计划”所开启的,不仅是城市美术发展的新征程;更是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思考着当下,启示着未来,创造着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形态的探索之路。正如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所言,一个城市的美术馆折射出的是城市软实力。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大美术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以一系列大展为核心,提供学术研究、艺术对话、思想交互、情感交流的平台,培养提升公众审美意识,从而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公共文化发育的正向力量,促进着城市创新,建构着城市智识,并成为城市文明推动力的伟大来源。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大美术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以一系列大展为核心,提供学术研究、艺术对话、思想交互、情感交流的平台,培养提升公众审美意识,#FormatStrongID_29#
作者:王路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转载:乐游上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