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第三季》:一堂厚重又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国家宝藏 第三季》以历史文物为主角,生动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铺开了一堂厚重又鲜活的中华传统文化课。节目通过戏剧化的故事演绎,让国宝的“前世”和“今生”在同一个舞台“相遇”,让观众知过去、明当下、懂未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作者:陈礼春

  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

  “拍摄兵马俑的时候是在拍摄人像。你和他站在一起,透过镜头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我每天去的时候都会沐浴更衣,这是一种敬畏。”文物摄影师赵震在《国家宝藏 第三季》中动情地讲述着他在秦始皇陵一号坑中工作时的见闻和感触,表达着一个中国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的这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开播后引发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议。节目围绕紫禁城、秦始皇陵、三星堆、殷墟等9座文化遗产,梳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脉络,通过融合原创综艺、话剧表演、真人秀等多种节目形式,用温情和敬意讲述古老中国的故事,探寻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支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为观众铺开了一堂厚重又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传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以动情演绎串联国宝的前世与今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

  节目延续前两季的特色,通过“解说+话剧表演”的手法向观众生动传递每件国宝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情怀。

  节目中,历史场景的精美还原,消融了文化遗产的时空距离感;演员嘉宾的动情演出为节目带来满满看点;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专家对文物的细腻解读挖掘和彰显了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古老生活智慧和精神向度。

  如大明郑和“不征之国”的故事讲述了六百年来紫禁城历经的沧桑,文物“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见证了紫禁城朝代的更迭,勾勒出历史的印记。

  

  西安碑林中的“石台孝经、昭陵六骏、颜氏家庙碑”以青石为书,集书艺、载历史,刻画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的同时,用文字的张力浸润着中华儿女的灵魂,让永恒的线条延续着汉字之美。

  “三圣像”衣服上书写的整部《论语》,在传播手段较少的古代,用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高效地传播孔子儒学,追溯中国早期思想的萌芽。

  

  殷墟“YH127甲骨窖穴”出土的甲骨文,则刻下了中国文明史的破晓时分。以甲骨文为切口,节目讲述了考古十兄弟在战乱时期为保护文物带着YH127甲骨迁至中国台湾的故事。跨越地域、穿越古今的文字,实证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历史、友情、两岸关系相互交织的呈现,更表达了两岸难以割舍的情谊,揭示了“YH127甲骨窖穴”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同根同源的血脉记忆。

  以平凡视角讲述动人故事,生动刻画守护者的匠心与坚守

  节目在展示中华文化瑰宝的同时,从家国情怀、生活底色等不同维度,讲述每位国宝守护者背后的感人故事,凸显了守护者与文物之间的精神联系,让守护者的匠心与坚守熠熠生辉。

  节目中,常书鸿放弃个人的艺术创作来到敦煌,痴守敦煌50年,每日除了忙于清沙筑墙、整理资料,就是修复石窟塑像、临摹历代壁画,把一生献给了茫茫黄沙之中的中华文化奇观。文物修复专家李云鹤,64年如一日专注敦煌壁画的修复,近4000平方米敦煌壁画、500多个塑像的重生,印证了这位耄耋老人对敦煌做出的巨大贡献。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坚守布达拉宫22年,在节目现场动情地讲述了布达拉宫两次大维修的经历,从防虫、防裂等多角度,带领观众重温中华各民族团结修复布达拉宫的历史场景。他朴实地告诉大家:“我觉得我的灵魂和布达拉宫绑在了一起,它好我好,它不好我不好。”

  

  兵马俑摄影师赵震从事文物摄影23年,镜头中兵马俑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由于不能打光,他为了一张兵马俑照片的光线角度可能会等待一年,但他自豪地说:“我有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工作。”言语间,是对国宝的满腔热忱。一代又一代的国宝守护者如同一盏盏长明的酥油灯,点亮千年时光的同时,惠泽了中华子孙后代。

  节目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细致描绘了守护者保护国宝的艰辛历程,引发现场嘉宾感动落泪。故事不仅塑造了守护者甘于奉献的真实形象,更让观众谨记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与守护是为了世世代代的铭记与传承,祖先留下的是宝藏,更是一份责任。

  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凸显出中华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国家宝藏 第三季》不局限于展示文物本身,还将视野延伸到9座历史文化遗产之外,通过把文物放置到更广阔的时空坐标系里,展现出古人为追求美好生活和梦想付出的努力,映射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引发观众对当下生活的哲学思考。

  “我大明从不惹事,但也从不怕事。”大明郑和铿锵有力地声明传递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引发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故事中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不仅实证了紫禁城600年的历史,还象征着江山的安定。它一面面向草原,遥望陆上丝绸之路,一面面向河海,遥望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新时代“一带一路”的起点。2014年APEC会上,各国领导人的中式服装以海水江崖纹为设计,象征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殷墟的“陶三通”是节目推出的最接地气的文物,携带着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而今天城市排水用的“三通管”与“陶三通”在外形与功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往今来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不绝于耳,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像”传颂着公主进藏的事迹,在今天更续写着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新篇章。《四部医典》传承了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学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杰出代表。

  

  透过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观众可以看到3200多年前的古蜀人对万物的敬畏之心。而后展示的FAST基地“天眼”就实现了古人的梦想,让观众看到了壮丽星空的无限未知。

  节目在对“历史文化”探索的同时,更展现了9座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与发扬,交相辉映的古今思维碰撞,让“前世”的故事与“今生”的篇章形成了意蕴深长的互文,点明了文化遗产在时代建设中的精神价值。

  文案精美,制作精进,科技感舞台打造沉浸视听体验

  《国家宝藏 第三季》开篇亮相的9大历史文化遗产“文案”,引发观众好评,如“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两千五百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等,字字珠玑,荡气回肠,用写意的文字,将每一座文化遗产的意境投递到观众的心里。此外,节目文案精准到每个字的正确使用,如“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中“泰”与“太”的选择使用考据了《汉书》等书籍。节目中台词及文案磅礴大气,又精准通俗且富有美感,被观众赞为“教科书级文案、优秀作文典范”,得到广泛追捧和喜爱。

  

  

  

  《国家宝藏 第三季》在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注重艺术与美学的呈现,借助科技元素提升节目的视听审美体验。节目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幻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此外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经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丁建华时隔40年的再次配音,“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时代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国家宝藏 第三季》循着古人的足迹,探寻中国千年文明瑰宝,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丰碑。9座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探索中华文明多元格局的罗盘,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寄托着华夏儿女浓浓的家国情感。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我们都遵循着千年不变的志向,践行保护和传承古人的智慧,让国宝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让九州共仰的中华辉煌文化永世流传。

  编辑 | 徐蕾 侯雯慧

上一篇:「中药榜」《2021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 TOP50》隆重发布!
下一篇:不学物理,能学些什么专业?3+1+2方案的考生看过来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