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那么多先进的育儿观,为什么仍然很焦虑?
最近被抖音上一位叫北极圈妈妈芬兰大鱼的用户圈粉,她是中国人,目前她的2个孩子都在芬兰上幼儿园。
这位妈妈在视频中分享了3件她儿子在幼儿园发生的“小事”。
01
有几天持续下雨,幼儿园照例举行户外活动,她家老二完全释放天性,穿着雨鞋雨衣直接坐在水坑里玩,老师觉得正常又可爱,根本不管。
有一天她家老二拒绝换雨鞋,老师直接让他穿着运动鞋去踩水,结果鞋全部湿透,此后她家老二就不再抗拒穿雨鞋。
02
一天他儿子在户外活动时被蚊子叮了几个大包,关键他还抓破皮留下血痂,这件事老师对家长只字未提,不管老师和家长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03
他儿子在幼儿园玩耍时摔倒,手被扎了3个木头刺儿,幼儿园老师试着没有挑出来,老师很淡定给她说,“你们回家再试试吧”,这孩子没觉得疼,当什么事情没发生,该玩玩。
看完这位妈妈分享的芬兰育儿理念,Get到2点:
第一,他们完全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自己分辨是非,而非家长说教。
第二,一点点受伤挫折完全不是事,老师和家长都很淡定,不会特意放大孩子的“痛苦”。
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中国某些幼儿园,60%的家长绝对会去找园长谈话。
我孩子2岁半所在的托小班,最近经历的2件事情,使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家长有多么焦虑。
01
有几位家长的孩子上过暑假适应班,新学期伊始,原来带这几个孩子的班主任被换掉。
他们的孩子明显有些不适应新班主任,这几位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一度在群里鼓动其他家长“集体上书换班主任”。
有位家长申诉的理由竟是“园方以后关于托小班的决定应该先知悉家长,沟通好后方能做决定”。
02
每周有2天放学后,教室被腾出给其他孩子上课使用,孩子们被转移到对面一间狭小的屋子,等待家长来接。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被关进“小黑屋”,于是又开始联名找园长换教室,甚至威胁校方说“再不换回教室,立马退学等等”。
当时个人觉得学校的安排没有问题,就在家长群里说道“两三岁的孩子探索欲特别强,他们哪有那么娇弱,要相信孩子适应新环境新老师的能力啊”。
这句话刚一发到群内,果不其然立马遭到很多家长的攻击,实属无奈。
自从有孩子后,买来各种育儿书籍学习怎么把孩子养育好,这些育儿书大部分都是国外的理念,经过这2件事情后,发现自己焦虑了。
当孩子离开家庭去幼儿园那刻起,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会导致孩子成为不了“完美的人”。
仔细思考后,这种焦虑,这有3个原因值得探讨
芬兰乃至整个欧美,都在践行以人为本亲近自然的育儿理念,有思想觉悟的中国家长又何尝不想孩子在寓教于乐,尊重个性的环境中成长。
这样就不再有辅导孩子作业被气得患高血压住院的妈妈,学生也不会在操场集体大喊“学习使我妈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的可笑口号。
很多家长包括我都被西方的这些育儿理念“洗脑”,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阻碍,结果并不理想,这3个原因值得探讨。
第一,教育成本不同
自从中国教育体系改革后,出现一大批教育企业家,比如新东方俞敏洪等等,他们把教育变成一种赚钱工具,教育俨然成为一大服务行业。
一方面在校基础教育课时变少,课程单一,几乎没有素质课,每天孩子早早就放学;另一方面高考体质没变,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又高,于是出现满大街补习班,提高班等等。
本来大部分教育投入应该由政府承担,结果却变成由家庭来承担,富了商人,穷了教育。
尽管芬兰的育儿模式对孩子确实好,但在中国,带这种模式的幼儿园学费非常贵,动则上万一学期,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第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中国优秀教育资源基本被一二线城市垄断,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家庭想要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一个字难。
不然也不会滋生出“学区房”这个概念,读书贵,房价贵,让一般的家庭望尘莫及。
而芬兰实行的无差异化教育,最好的学校就是最近的学校,政府投入力度相当大,即便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同样的养育资源。
第三,中国妈妈产前产后压力大
芬兰职场妈妈预产期前30天必须开始休产假,产后妈妈享有3个月带补贴产假,父亲最多有54天带补贴产假。
如果生的双包胎,再加18天,产假后还能休6个月育儿假,如果是双胞胎再加60天,单亲妈妈还能加54天,每个儿童能领儿童福利到17岁。
中国的职场妈妈压力就太大,经常有消息报道公司辞掉怀孕的员工,规定产前假只有15天,3月个带补贴产后假休完。
如果不能上班只能离职,家庭开支压力大,很多妈妈不得不回职场,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用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去培养一个所谓&34;。
尽管芬兰等国家的育儿理念堪称完美,却不符合中国目前教育现状,不是人人都能受到这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中国,俨然成为有钱人的专利。
比如王菲的女儿李嫣,被送去瑞士求学,一年学费近百万,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望尘莫及。
芬兰先进的育儿理念背后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才能保证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都能得到这种教育。在国内就别去与国外的教育体系比,现实一点,不必完全崇尚国外的育儿理念,理性吸收。
中国的传统教育,难道就真的不好吗?
比如,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里有体罚孩子这种基因。
而欧美的《正面管教》系列书中要求父母提倡“和善而坚定”的育儿理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提到用情感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都在反对体罚孩子,在欧美“打孩子”是一种犯法行为。
《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中就提到在芬兰有位中国父亲,体罚孩子后被警察局带去3次谈话,每次都是2-3个小时。
窦文涛主持的节目《圆桌派》有一期话题“体罚孩子到底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马未都提到他小时候被父母打骂过,但他心里并不记恨父母,也没有成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不打不长记性”,适当体罚孩子能避免孩子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体罚孩子”这只是一种文化差异,在中国适当体罚孩子后果没那么严重。
不管是西方的育儿观,还是中国传统的育儿观,要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都离不开“育儿先育己和爱”这2点。
第一,育儿先育己
最近在学陈美龄的课程《直通名校的36种教育法》,每个课程开篇陈美玲强调“我是如何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给人一种只要学了这门课程,孩子就能进名校的错觉。学习完课程后确实收获一些新知,但能肯定的是我孩子未必能进名校。
毕竟我不是陈美琳,陈美玲本人不但是著名的歌星,也是斯坦福毕业的教育学博士,他的三个儿子能进斯坦福,也不足以奇怪了。
正所谓印证了那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第二,爱
记得看过一个外国电影,一天很多带婴儿的父母聚在公园,彼此都在吐槽对方的育儿方式,当一个载有婴儿的婴儿车突然滑向山坡时,所有人毫无迟疑,立马奔向山坡拉住婴儿车,孩子才避免危险。
爱是无差别的,不管你有什么五花八门的育儿方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爱。
所以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其动力来自父母的爱和育儿先育己的觉悟,而所谓先进的育儿观,理性吸收就好。
上一篇:不好赚的起跑线经济,少儿编程教育何时成长出巨头?
下一篇:鼓励孩子融入社会,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不少国家都有“素质教育清单”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