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研究】立意鲜明,构图饱满:李辉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术评论

  赵葆康 | 曾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负责人,教授

  她的风景油画立意鲜明,构图饱满,用笔潇洒自如但不失细节,光影变化灵动而又错落有致,特别在作品中恰当的利用了物体的大面积投影来布局构图,把它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使观众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而驻足。

  画风景和画静物、人物的差异在于,现实中的风景变化多端,尤其是在阳光下,好端端的突然一大坨云上来,物体对象大变,甚至有时会变得面目全非。李辉凭着多年的体会与经验,恰当的利用了自己拍摄的照片,从容、深入地完成作品。在这里,李辉的照片成了她自己和作品之间的桥梁和载体,起到了一种捕捉、传递、记忆的作用,这种照片的前提是对自己所拥有的工具的熟悉与信任,使它成为人、脑、手特别是视网膜的延伸。当然,她的风景油画的前提的前提,是必须在现场捕捉所画内容的氛围和敲定色彩调子,再有就是这位优秀画家的绘画经验,而经验在绘画里是第一可靠的。

  2

  作品欣赏

  

  《浙江岱山东沙滩涂的傍晚 1 号》

  布面油画

  45cm×53cm

  2020

  

  《浙江岱山东沙滩涂的傍晚 2 号》

  布面油画

  39cm×65cm

  2020

  东沙古镇座落在东海之滨的舟山市岱山县靠东头的渔场。夏日风情,古韵依稀可见……曾经渔业繁荣孕育着的文化底蕴,依旧涌动在千步百转回眸一惊的巷子深处。一条现代公路之隔的滩涂湿地更是广袤静谧,令人惊艳!难得, 难得的大自然!这是我初次来这片土地上的第一印象,也是我下笔前的最初动力。

  ——李辉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1 号》

  布面油画

  54cm×65cm

  2020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2 号》

  布面油画

  54cm×65cm

  2020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3 号》

  布面油画

  65cm×54cm

  2020

  “小的是美好的”,我们常因现代大都市化的紧张压迫感而怀念昔日的生活节奏,也因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现代城市模样而觉乏味,今年全球疫情的遭遇更令人身心归宿于“小的”,“静态的”,“自然的”,享受于这样的宁静与美好。东沙古镇此刻正因距离因东海一隅而成了我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李辉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4 号》

  布面油画

  65cm×54cm

  2020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5 号》

  布面油画

  54cm×65cm

  2020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7 号》

  布面油画

  45cm×53cm

  2020

  寻找一个地方的特点其实也是确定它与自己内心发生共鸣的那个“心头词典”。曾经的、未被充分现代化的、甚至是边缘非中心的,“距离”往往会把我们引入另一层时空游弋……于是我们记录,重新造就一个个有自己在场的图象。

  ——李辉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9 号》

  布面油画

  39cm×65cm

  2021

  

  《浙江岱山东沙古镇 10 号》

  布面油画

  39cm×65cm

  2021

  

  《浙江岱山东沙石笋山 2 号》

  布面油画

  39cm×65cm

  2021

  

  《浙江岱山东沙石笋山 12 号》

  布面油画

  54cm×65cm

  2021

  澳洲 · 巴瑟赫斯特农场写生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1》

  布面油画

  120cm×150cm

  2012

  家庭片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1》局部

  植物的隐喻——一种文化形态学的视角

  李辉 | 文

  斯宾格勒曾在它的“西方的没落”中论述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植物完全服从于大宇宙;而动物和人则因具有相对空间的自由选择权自成一个小宇宙。“一棵植物因某一机缘而在某处落地生根,它构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单纯的自然过程。即非因也非果,即不是危险,也不是对危险的有意应答,它们相互为邻,自我完成。个体的植物即不能自由的为自身期待什么,也不能自由地为自身希望选择什么”。“反之,动物和人类则可以选择。他们除了从属于植物性的大宇宙外,还自成为一个小宇宙,并试图与大宇宙建立一种适应,张力的衡定关系”。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2》

  布面油画

  120cm×150cm

  2012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2》局部

  斯宾格勤以文化形态学观念进一步深化了古典哲学关于“自在与自为”的概念。他认为“有意识的人类存在一个双重的问题:即醒觉存在的问题与存在的问题,或空间的问题和时间的问题,或作为自然世界的问题与作为历史之世界的问题……醒觉意识不仅力图理解它自己,而且还想理解与它相类似的某些东西。……而且这种不懈的探究虽然会被某一种内在呼声所遏止,但恐慌心还是硬被说服~每一个人继续探求下去,甚至宁愿假装获得了解答,而不愿自认是一无所获”。对于这两类问题思考的纠结也可以从他的德国前辈们如歌德,尼采那里窥见。

  “醒觉”的存在意识在二十世纪初突显张力正是西方哲学的转折点。它象新时代的先声唤醒了生命个体对自身存在价值的重新评估。动物性的小宇宙开始与植物性的大宇宙展开了巨大的张力。自由、选择、创造,成为二十世纪的主流意识,它浩浩荡荡,生机勃勃。虽然不少醒觉的思想先锋们在“重估一切”的运动中走向深渊,但他们散播的思想种子巳深埋在将要醒觉的一代又一代个体的生命之中。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3》

  布面油画

  120cm×150cm

  2013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3》局部

  有人曾经比喻过:东方文化是植物文化,西方文化是动物文化。从文化形态学的视角看:东方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属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而现代西方文化则属于工业化后的新时期文化。如把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作比较则更显其植物性与动物性的不同特征。前者以静态,内省,不求变与自然保持着较为恒定的关系;后者则是动态,外向,求变与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前者“拘役”,后者“自由”。也如同一位老者与年轻人相比较:前者呈现出荷尔蒙衰退后的无欲状态,而后者欲火燃烧,企图征服一切。这两种文化不属于同一个周期的同一种文明。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8》

  布面油画

  150cm×180cm

  2013

  植物的隐喻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中极为普遍。“寄物明志,抒情达意”的审美移情是中国诗词和绘画中的重要特征。从文化形态学的视角看,它更是象征着服从大宇宙的属性,无所谓自由和选择,却生生不息自我完成。它们相对于当代生活的巨大变迁,相对于移动变幻的生活场景,相对于人的生命个体的生老病死,它们是稳定的固定的长久不变的生命参照。对植物的观赏移情正体现了人内在植物的特性,渴望无忧无虑的安静和安全。也许是因为植物既伸向天空又植根于土地,它们离生离死都不远,它象征着大宇宙的永恒向征着生命的起点、终点、起点。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8》局部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8》局部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8》局部

  

  《“植物的隐喻”系列 No.8》局部

  3

  艺术家简介

  

  李辉

  1957年生于上海,1972年毕业于上海松江二中,同年插队于上海松江城西公社,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1978年任武汉军区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83年参加《中国舞台美术展览》(中国美术馆),1984年油画作品《三个战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展(中国美术馆); 1983年任上海农业展览馆展览设计;1990年赴澳留学,油画作品《水乡晨曦》代表澳洲中国华侨联合会被当时现任总理霍克代表政府收藏; 1995年回上海參與中澳合作企業工作。从2001年始在澳洲创办《康辉画室》,至今教授美术课程13年,培养了一大批爱好美术的学生,许多学生获得了在澳洲的各种类型的美术奖项。期间担任过近两年的澳洲多民族事务电台中文节目“家在澳洲”栏目嘉宾主持人。2015年参加上海龙美术馆举办的大型艺术展《上戏现象》,2016年参加悉尼市政厅《首届华人艺术家成就展》,2017年参加上海大世界艺术中心“百年大世界——海派画家百强经典——油画名家专场”,同年参加安徽桃花源艺术中心“国际艺术家创作营”,2018年参加上海梧桐美术馆“见证100——上海百人作品展”,同年参加悉尼亚洲艺术空间“玺鉴·艺术展”, 现仍为中国公民。

  -END-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地址:北京市宋庄国际艺术区龙吟雅风

上一篇:七龙珠热门学校
下一篇:2022美术统考 安徽美术联考时间考点安排 艺术类统考报考简章公布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