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幼稚的心理治疗大师们,放过忧郁的哲人吧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有一本书叫做《当尼采哭泣》,也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看过。

  如果看过,我说的话可能会和一些人的观点相悖;如果没看过,我在此声明,我对它的所有看法仅限于个人偏见。

  开始吧,《当尼采哭泣》这是一本心理图书,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写的一部虚构小说。

  欧文·亚隆用哲学家尼采和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老师布洛伊尔作为原型,其中又穿插了尼采的爱情故事,描绘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根据一定的史实,进行改编。

  比如说,弗洛伊德是真的,尼采是真的,布洛伊尔是真的,游荡在尼采和布洛伊尔两人之间的美女,莎乐美,也是真的。

  但问题在于 “真”过了头 其中插入了欧文·亚隆个人的太多创造性演绎。

  历史中布洛伊尔与尼采没见过面,这就算了,毕竟是小说,演绎的剧情可以随便编辑,这都没问题。但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位心理治疗大师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让人感到很不适。

  顺便说一句,所谓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流派当中总共有三位大师,分别是罗洛·梅,弗兰克尔,还有欧文·亚隆。

  罗洛·梅我看过他的书,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弗兰克尔也不用说了,这位80岁还在开飞机、曾经从纳粹集中营逃出魔爪的人,同样很喜欢他。

  但欧文·亚隆,我确实对他提不起来劲去评判,虽然我只认认真真地看过他写的《当尼采哭泣》这一本书,但是这一本书,实在没办法让我对他进行任何的恭维。

  哦,他还有一本《叔本华的治疗》,我只看过大概,但是和《当尼采哭泣》属于难兄难弟,同一纠结系列。

  好了,我们来说《当尼采哭泣》吧。

  欧文·亚隆把布洛伊尔和尼采通过莎乐美强行联系在一起,让布洛伊尔治疗尼采,同时也让尼采对布洛伊尔进行某种精神和人生意义之上的教诲。

  这种“上帝视角”,也是欧文·亚隆试图“治疗”尼采的真正企图。

  众所周知,尼采身体上的疾病有很多,自小就是个身体很弱的人。但是尼采的内心是强大的,意志力是坚硬的,尽管他后来疯了,精神失常而失去了所有的理智,看起来像个疯人一样。

  但是,我在以前的内容里也介绍过,详细剖析过尼采的“疯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脑病,和一些非意志性因素可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同时,尼采有一些心理疾病,这个是确凿无疑的。通过尼采的生平,还有后来无数的医学专家对史料的详细研究,尼采是患有按照今天的心理学诊断来说,一些“问题”的。

  但是,这不是欧文·亚隆可以在小说里随意摆弄、戏谑尼采的本钱和资格。

  欧文·亚隆或许是好意,他将尼采视为一个缺爱、过分孤独,最后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走向疯狂和毁灭、崩溃的这样一位孤独者,希望也自认为能够通过某种心理学手段上的疗愈来使尼采这一类人获得温暖和支持,从而如果历史时光倒流的话,尼采兴许因为得到了爱和理解,不会疯呢!

  想法是好的,理想是天真的,实际上却是幼稚的。

  你以为尼采自己不想得到爱吗? 尼采太想了!如果欧文·亚隆仔细读过尼采的书,读过尼采的诗,去认真系统地分析过尼采的感情,他会发现,尼采是个多么感伤、有爱,而盼望得到情感的细腻之人。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自甘孤独,执意自取毁灭呢?

  尼采是位哲人,而欧文·亚隆仅不过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哲学是包含心理学的,虽然心理学后来独立出了哲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能够解释的事情,哲学也必然能够解释,相反,连哲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心理学这个孩子,也就别出来装大人了。

  我这里没有贬低心理学,我只是想说,有些问题,不是欧文·亚隆们看起来那么简单。

  其实尼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疾病,自己的身体状况。

  早在自己的著作里,尼采就曾反复提到过说,“烦恼乃是一种生理疾病,不会因为消除了烦恼的原因而使烦恼本身得到解除。”大概这样深刻、洞见了生理与心理本质之辩证关系的这样的话。

  再诸如,“身体健康问题是导致心理和精神的前提条件”,这样的辩证关系、本质上的概念,尼采比现代神经科学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就,更早地以个人体验、思辨的方式,写在了一百多年前的著作里。

  尼采不是自己想孤独,也不是自己故意远离爱,而是他——没的选择!

  我这样说你别觉得悲观,尼采是早早洞悉了自己的命运之中和命运之外的必然性,在尼采32岁的那一年,他写了一首诗,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以及自己悟到了世界的规律之后,所被迫流露出的那种无奈之感。

  这一切,仅仅只是用心理学的框架去套,去尝试理解那么一位站在世界之巅的哲人仅仅只是因为缺爱一类的原因,然后给予他相关的爱护和支持,就能够使他得到疗愈,得到康复,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动机兴许是好的,或许他也读过尼采的书,而并非我想得那样。 但是,这件事情,就《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来说,欧文·亚隆还是将尼采看得太简单了、太脆弱了,说句我的偏见:

  太一厢情愿了!

  我相信这绝不是欧文·亚隆大师一个人犯的问题,据说他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寓于他的小说、文学作品当中,在教授心理学学生,以及病人的团体心理治疗中,会将作品应用进去,进行一个侧面和辅助的心理进行工作。

  如果是这样,我倒也能理解欧文·亚隆“碰瓷”碰上尼采这件事,但可能精力有限,否则的话,听说存在心理疾病的大师们还有分析哲学派的维特根斯坦,丹麦的“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以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欧文·亚隆应该开个疗养院,将这些大师都一并收治进去。

  好了,戏谑了,如此杠欧文·亚隆大师原本也不是我的本意。只是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视,或者是错误地对待,充斥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

  心理治疗大师尚且如此,更不要提一般人了。

  可能欧文·亚隆也真的没有我说得那么不堪,毕竟人家自己也是一个圈里的一代大师。

  只是他硬刚刚错了人,刚到了尼采的头上,这就有点,尴尬和闹心了。

  欧文·亚隆尚且如此,欧文·亚隆是美国人,美国的心理咨询技术和相关的素养、伦理,心理治疗的相关认知概念,是世界上领先的,尚且可能“如此”,而反观我们自己国内的心理行业现状,必然较之更加落后,对患者的关心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以及人们的普遍认知,更加是不到位的。

  这就苦了一群真正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了。

  好了,不再谈及这个话题,已经说得很隐晦了。

  《当尼采哭泣》,书还是比改编的电影强很多。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里,欧文·亚隆毕竟还尊重着尼采优雅、深沉、高贵的气质,对尼采的人物描写和刻画,也是挑不出来任何毛病的。

  但到了电影这里,尼采成了一个咆哮着的醉汉,一个控制不了自己的野蛮人。动不动就大喊大叫,简直不要说像尼采了,甚至不像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智力的合格中年人。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这么安排,可能是为了突出“治疗”尼采吧,显示尼采确实病得不轻。

  推荐你们别去看这部电影。

  你如果喜欢尼采,看完你会想打死导演的。555电影网

  安排的演员,基本上除了尼采以外的人,都好看,而且精神状态稳定。

  只有尼采,弄成了白痴一样的形象。

  不说了,这篇文章做成了视频,图片我不放在这里了,可以去看刚刚发布的视频。

  最后:我所说的一切全部都来自于我的偏见,不代表谁也或者你也必须这么想。

  再见,2023祝你一切顺利安好!

  去看视频吧,莎乐美还挺好看的。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年成人高考免考条件!
下一篇:2023-2028年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