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三年疫情大考后,未来哪些城市值得看好?
撰文 | 维舟
责编 | 施杨
“差距,这就是差距!”
这个问题,看看放开后各地的反应,也能看出点端倪。
11月30日,广州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打响放开的第一枪,不再查验核酸、健康码、场所码,解封后不仅疫情控制住了,而且城市工作重心也迅速回归经济轨道,随后发放三轮政府消费券。12月1日,郑州解除流动性管理的第二天,全市140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39亿元。
令人印象更深的是各省市“出海抢订单”:疫情刚放开的12月4日,浙江商务厅副厅长陈志成就率全省“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首发团奔赴欧亚各地参加各种展会活动,开抢明年的海外订单,总成交额达到1.52亿美元。苏州市商务局也动作很快,11月17日就组织大型经贸局包机赴日,拿下超过10亿元的新订单,12月9日再次赴欧洲招商,成为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首个赴法国、德国经贸团组包机;最早的则要数宁波,早在今年7月10日就组织了全国第一趟涉外商务包机,五个月下来已有2批8班次包机,累计拉动订单额达到20亿美元。“新十条”公布后,各地出海拉业务更为踊跃,广东、四川、上海、福建、北京都纷纷行动。
12月13日,浙江绍兴率先制定出台全省首个留工政策——《2023年“开门稳、开门红”支持企业稳岗留工十条》,向全社会发放首期5亿元消费券,包括对“新绍兴人”一次性发放800元现金消费券、“留绍过年”流量、“年货邮到家”温暖礼包及其他减免、奖励等。这些“抢开局、稳增长”十二项举措,尤其聚焦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消费、文旅、外贸出口领域和下行压力较大的房地产领域,用绍兴市发改委主任何坚刚的话说,“政府做到了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全面顶格,应出尽出。”
相比起来,山东在全面解封之后不久,12月11日又一度宣布“核酸回归”,所有密闭场所必须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才能出入。至于甘肃,在“新十条”发布已一周之后,除了兰州新区较好落实执行之外,一些县市外地来的还一律得居家隔离5天,发烧明显的送方舱,感染人数稍多了仍然直接封住,更别提复工复产了。
也因此,网上有人嘲讽“浙江都去欧洲抢订单了,甘肃还在‘断奶症’里舔忧伤”,又或感叹:“差距,这就是差距!” 我也看到有些人不服气地嗤之以鼻,认为“出海抢订单”、“发放消费券”之类,不过是浙江人的作秀,既不见得真能抢到多大生意,那些礼包也没多大,然而无论如何,能有所动作,就比坐着不动要好,重要的不是能立竿见影有什么大改变,而是人家有那种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差距。
确实,浙江这次动作能这么快,也不可能是仓促之间的行动,毕竟这么大的团队,至少要提早一两周组织准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出去。这不仅得有一个亲商的营商环境,其实还需要一种不等不靠的“主动作为”。要说差距,那差距就在这里:有些地方还在等上面完全定调、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放开,走下一步,而浙江则是把前面的步骤都准备好了,只等放开就能马上有所动作。
在2021年初,我曾写过《硬核防疫与北方的衰落》一文,旨在强调:所谓“硬核防疫”不是偶然的,这折射出当地决策缺乏专业性,更倾向于将公共卫生问题理解为一个政治问题,而那种一刀切式的封控,也势必伤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这样一个政治生态对经济活动其实是不友好的。
从整体上来说,要应对疫情冲击,北方的挑战确实更大:气温更寒冷,有利于病毒传播;老龄化程度相对更高,社会和医疗系统受冲击将更深远;加上当地的政治生态,在面临这样严峻挑战时,疫情防控的做法就更一刀切。
在疫情防控时不难发现这样一点:小地方的财政状况按说更容易见底,但封起来却反而更久更严,这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强调这是因为当地医疗资源不足,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才能管控住,但这里至少还有另一种解释:正因为当地较为落后,因而财政更多依赖于拨款而不需要考虑经济活动带来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封控的损失相对较小(税收差些也可以用罚款、隔离收费来弥补),但不听指令的后果却可能很严重,这势必容易让当地官员反应过度。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防疫重点一直没变过,那就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冲击。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防疫体制更为刚性,难以因应形势作出弹性调整,表明当地行政能力不足,只有0和1两种状态。就此而言,曾经硬核防疫的地方,经济上更有可能硬着陆,有理由怀疑,当地的繁荣景气,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复苏。
城市竞争将是
“靠生活来抢人”
在后疫情时代,“放开”之后的“拼经济”,还不只是抢订单、复工复产,更深一层来看,是要拼各地政府有没有服务意识、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吸引人流和资金流。
这方面,合肥走在了全国前列。12月15日,合肥就宣布,为方便市民办事,除养老院等特定场所之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两天后,安徽全省、浙江省也推广了同样的做法;12月18日,重庆、南宁跟进,只是重庆备注“有特殊要求的会议和活动除外”,而南宁则强调了各单位不得擅自加码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12月19日起,西安全市直接服务于公众和企业的政务服务窗口单位,也不再看健康码和核酸了。
毫无疑问,这相当撤销卡点,肯定有助于办事效率,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关键是要“暖人心”才能“暖经济”。江苏常州以往在长三角的城市里不算突出,但防疫三年下来,很多人的感受都是:相比起旁边防控最严格的无锡,常州“几乎没怎么折腾”,也没让疫情扩散影响到经济。疫情防控刚放开,常州市政府早已未雨绸缪,开始为老人和学生发放抗疫保障药品,让原本担心的市民不用去药店抢药了。在这种“实惠”的小事上,就可看出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效率。
政府应对疫情的下意识反应,本身就体现出其治理能力,而这势必对疫情之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心理感受产生深远的影响,毕竟这三年来,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在防疫效果里,可以说“危机之时见底色”。
也因此,近年来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防疫中所体现出来的城市竞争。疫情让各地的治理能力、是否“以人为本”暴露无遗,因为只有在那样的参照中,人们才能看清楚那个坐标。2022年初西安封城那会,各地风声鹤唳,我一位朋友从深圳来沪后,去苏州出差,结果发现相邻的两地,防控程度相当悬殊。他开玩笑说,一直以来,苏州在他眼里是“有仙气的城市,期待极高”:“我想象中的苏州=上海打八折;我遇到的的苏州=西安打八折。”
西安封城一度饱受批评,当时天津人抢菜,网上有人挖苦:“老乡们安心,天津不归西安管。”但我有朋友不无先见之明地说:“其实全国能比西安做得更好的不超过十个城市。”没多久,原本的“优等生”上海也封城两个月,这一度让很多人感到相当幻灭,嘲讽“在铁达尼号上,升舱是没有意义的”,似乎各地都一样,老家西安、曾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微博大V木遥当时说:“渐渐也能看出来了,西安和上海的关系,就是快手网红和小红书网红的关系。吃的环境不一样,穿的牌子不一样,摆拍的画风不一样,摆的pose也不一样,但背后签的是同一家MCN。”
确实,随着各地城市的表现和人群心态的变动,这种评价标尺也在不断调整。2021年夏德尔塔毒株在南京爆发时,当时市民中有很大的呼声要求封城,抱怨“每天100多例了,为什么还要上班?”倒是官方顶住压力没封城,到后来看到西安封城、上海封城,很多南京人都后怕了,想想还好没封城,人还能上班,地铁也没停,那是真的没扰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本借用其它城市作为榜样,可以批评本地的不足之处,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动,有时又反过来消解了改进动力。在武汉封城时,很多市民曾抱有不满,没想到后来看各地轮一遍,发现武汉竟然也不错了——扬州、西安、上海、呼和浩特等地的本土疫情起来时,总有人心有余悸地说:“比起来武汉真做得不错了!”如果你对当时的表现仍有批评,那你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句:“知足吧,你看看西安/上海?”
然而,那种“各地本质上都一样”的认识虽然流行,其实也很可能是有误导性的——不是说一些城市就不会有奇葩事,但不比不知道,在很多细节上还是可以看出诸多差别的。无论是在防疫之中,还是走出疫情的举措,都可以看出,不少地方对治理(governance)、管理(management)、管制(regulation)的理解都是相当模糊的,往往只有一刀切式的管控(control),而缺乏协商、规范、引导、支持等服务意识。下一步的城市竞争,首先就要看哪里对这些的认知、贯彻更为到位。
很多传统的地方政府偏好只能大包大揽,但结果是难以应对复杂、多样、个性化的需求,这在封城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相比起来,“治理”更突出协商、弹性和公共性,强调的是权力和利益分配架构,而“管理”则是在这一架构之下对企业或机构日常运营的安排——概括来说,“激励是治理,考勤是管理”。
说到底,城市治理绝不只是管控市民社会,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并激发其活力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来实现公众福祉的最大化的机制。对比国外的城市传统,就能看出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欧洲,“城市”首先指的不是一堆高楼大厦,而是一个自治的市民共同体,因而“治理”也是需要激发市民的参与、并以市民的福祉为依归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能崛起,依靠的并不仅仅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资源,更重要的是吸引、激发多元异质的人才群体,让他们意识到在这里可以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长久以来,国内各地城市的“抢人大战”已趋于白热化,但总的来说,这大体上是“靠工作抢人”,也就是凭借本地丰富的工作机会来吸引人才,然而今年防疫之下,各大城市的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在紧急状态之下,自己是否被所在城市善待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事。虽然这种微妙心态的变动会引发多大影响还很难说,但不妨设想一下:当疫情过去,我们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时,“靠工作抢人”可能就得让位给“靠生活抢人”了,那些能为人才提供他们想要的生活品质的城市,才会受到青睐。
真正伟大的城市,并不是看高楼大厦更多,决定其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的,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它无声运转,平日里或许感觉不到存在,但却是市民生活的托底科幻片保障。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经济繁荣只是表象,背后则是与之配套的文明指数和规则意识。哪里做得更好,人才和资本就会加速向哪里流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机制最终是公平的。
上一篇:[HK]东骏控股(08383):第一季度报告2022/2023
下一篇:2017考研专硕初试难度下降 分数线或上涨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