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初试时间已出,你为什么又不考研了?
前几日,2020考研初试的时间一出考研群就“热闹”了。
有人活力满满,大喊:冲鸭!
有人莫名一惊:慌了~要成炮灰了!
有人开始怀疑自己:太难了~当初为什么要考研?
是呀!你有没有问过自己:
为什么要考研?
自己需要考研?
自己适合考研?
出于好奇,学姐从网上收集许多考研有关的心得分享。那些关于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励志加油的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不再多言。
今天,学姐跟大家分享一位工作三年后零基础辞职跨考金融硕士(417分)+司法考试(392分)老学长的考研心得!
预警:
这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篇冷水文。
对于绝大多数考研人而言,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咸鱼翻身的不二选择。
不少考研的同学其实都是被周围的人带上考研这条路的。尤其是现在在某些机构的推广之下,盲目考研风气越发盛行。
自己真的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考研吗?
自己需要考研吗?自己适合考研吗?
冒险片考研确实是提高自身的途径之一,但是它并非唯一的途径,也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
千万不要把考研看待成和高考一样,是人生必由之路。
考研只是大学毕业之后的选择之一,和工作,出国,考公一样,仅仅是一种选择。
为什么考研?
也许是为了自己科研的热情;
也许是为了提升学历;
也许是为了进一步读博;
也许是为了考一些有学历要求的公职;
无论是哪一个目的,都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考研对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被其他人推着走上这条路。
大多数同学的考研仅凭一腔热血,没有真正去调研过相关信息,认真去思考过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研究生学历对这个工作有什么好处,自己是否愿意付出成本去取得这样一个学位吗?
对于本科学校和专业不满意大有人在,就像当年高考志愿就是被周围的人推着走,四年之后你还想要犯同样的错误吗?
自己适合考研?
考研圈里总有鸡汤喜欢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然而事实上考研路上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对手。
首先要明确考研是选拔性的考试。从自身条件来说,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适合考研吗?
读书十几年,自己心里应该有数。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确实脍炙人口,不过现实却是残忍的。
有的人天生就不适合应试,如果没有必要,何须非要走上考研这一条道路。
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只是希望每一个打算考研的人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从内心里想要考研,有自身的内核动力去支持考研。
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选择考研,更不要被某些机构和老师的心灵鸡汤所迷惑,盲目走上了考研的道路。
决定考研之后,
择校择专业也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很多同学仍旧是稀里糊涂。
虽然网上有很多择校择专业的经验帖和技术贴,但我想说的不是择校择专业的经验和技术,而是你真的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成本、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择校的吗?
三本逆袭985、三个月逆袭清北的故事确实振奋人心,然而只有胜利者才会高歌,失败者只会沉默,幸存者偏差是考研圈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名校的热门专业。
很多机构和老师总是喜欢鼓吹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真实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你还愿意去尝试吗?
“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是一句毒鸡汤。
今年考研人数已经290万人,一半的都是往届生,考研的竞争早已经白热化了。想单纯的通过努力来套利,基本上不可能了。也许在早些年,能力、方法、努力,三者取其二就足以通过考研。
而今天,缺一不可,考研市场已经充分竞争,容错率越来越低。不要觉得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先问问自己真的有每天学习12+小时的毅力吗?也许热血之气回荡心中,觉得自己有。然而大多数人要么坚持不了多久,要么12小时有8小时在打酱油,要么效率奇低,何必自欺欺人高估自己的毅力。何况每天学习12+小时的大有人在。
在择校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别再抱着那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莽撞心态去考研,考研中失败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
要学会接受它,否则当你发现它不可避免时,心态可能会崩溃。
为什么要强调风险?
因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先说竞争对手方面的因素,这一方面主要从目标院校历年的考生和录取情况来评估。
1.初试科目是什么;
2.专业课参考书是什么;
3.最近三年的分数线;(记得一定要看地区,二区的380和北京上海的380完全不是一回事)
4.最近三年的报录比;
5.报考学生的生源大概水平;
6.复试什么形式,在总分中占比多少;
7.最后实际录取学生的总分及单科分数分布;(和其他院校对比,要对比同地区的学校公共课的分数,专业课不具可比性)
8.最后录取学生的本科背景;
9.录取学生中二战以上的学生比例;
10.录取的跨校跨专业学生的比例;
以上信息是百度不到的,需要自己去搜集。像5、8、9、10这些问题不需要多么精准,知道大概水平即可。至于怎么搜集,最直接的就是找上一届录取的前辈。
接着再说说,自身因素方面。
1.高中学习状态及高考成绩;(高中是否尽力学习,高考是正常发挥还是失常或者超常发挥。这一点可以衡量潜在的学习能力,毕竟高考和考研都是类似的应试)
2.本科院校及专业;(正常录取还是填志愿失误造成滑档)
3.本科成绩;(结合自己学习努力程度来看)
4.个人学习习惯和自制力;
5.考研时间;(自己有多少时间准备,本科课程能不能应付)
6.自身心态;(是否会过于焦虑和敏感,是否能够承压)
7.公共课基础如何;
8.是否跨专业,专业课是否零基础;
这里举几个例子(括号里是个人主观给的成功概率,不必太过在意)
比如说小A,高中三年努力学习,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普通一本院校,本科成绩中等,平时学习较水,自制力一般。考研目标院校是中流211本专业(非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A每天按照八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以说这是保守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8)
小B,高中三年未曾努力,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二本院校。本科觉悟后,好好学习,成绩优异,自制力佳。考研目标院校是B区某211本专业(非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B每天按照十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也是较为保守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6)
小C,高中三年未曾努力,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普通一本院校。本科觉悟后,好好学习,成绩优异,自制力佳。考研目标院校是某一流211本专业(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C每天按照十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可能性一般,不算是保守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5)
小D,高中三年未曾努力,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普通二本院校。本科觉悟后,好好学习,成绩优异,自制力佳。考研目标院校是某中流985本专业(非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D每天按照十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较低,这就是较为激进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3)
每个人的天赋,成长过程,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即便要向命运挑战,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毒鸡汤真的害人,一定要客观去评价考研这件事,不要沉迷经验帖,不要有代入感。
想要冲击名校,冲击热门专业,都没问题,但自己一定要意识到风险,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否则,有可能在复习阶段后期发现自己距离目标太远,心态崩了;或者考完出分之后发现自己差得很远,根本接受不了结果。
考研这件事,成功是少数,失败才是常态。
人生终究是回归均值的一个过程,不要以为自己能够轻易的突破。祝大家好运!
内容整理源自:知乎
图文:网络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