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初试时间已出,你为什么又不考研了?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前几日,2020考研初试的时间一出考研群就“热闹”了。

  有人活力满满,大喊:冲鸭!

  有人莫名一惊:慌了~要成炮灰了!

  有人开始怀疑自己:太难了~当初为什么要考研?

  是呀!你有没有问过自己:

  为什么要考研?

  自己需要考研?

  自己适合考研?

  出于好奇,学姐从网上收集许多考研有关的心得分享。那些关于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励志加油的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不再多言。

  今天,学姐跟大家分享一位工作三年后零基础辞职跨考金融硕士(417分)+司法考试(392分)老学长的考研心得!

  预警:

  这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篇冷水文。

  对于绝大多数考研人而言,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咸鱼翻身的不二选择。

  不少考研的同学其实都是被周围的人带上考研这条路的。尤其是现在在某些机构的推广之下,盲目考研风气越发盛行。

  自己真的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考研吗?

  自己需要考研吗?自己适合考研吗?

  冒险片考研确实是提高自身的途径之一,但是它并非唯一的途径,也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

  千万不要把考研看待成和高考一样,是人生必由之路。

  考研只是大学毕业之后的选择之一,和工作,出国,考公一样,仅仅是一种选择。

  为什么考研?

  也许是为了自己科研的热情;

  也许是为了提升学历;

  也许是为了进一步读博;

  也许是为了考一些有学历要求的公职;

  无论是哪一个目的,都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考研对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被其他人推着走上这条路。

  大多数同学的考研仅凭一腔热血,没有真正去调研过相关信息,认真去思考过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研究生学历对这个工作有什么好处,自己是否愿意付出成本去取得这样一个学位吗?

  对于本科学校和专业不满意大有人在,就像当年高考志愿就是被周围的人推着走,四年之后你还想要犯同样的错误吗?

  自己适合考研?

  考研圈里总有鸡汤喜欢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然而事实上考研路上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对手。

  首先要明确考研是选拔性的考试。从自身条件来说,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适合考研吗?

  读书十几年,自己心里应该有数。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确实脍炙人口,不过现实却是残忍的。

  有的人天生就不适合应试,如果没有必要,何须非要走上考研这一条道路。

  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只是希望每一个打算考研的人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从内心里想要考研,有自身的内核动力去支持考研。

  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选择考研,更不要被某些机构和老师的心灵鸡汤所迷惑,盲目走上了考研的道路。

  决定考研之后,

  择校择专业也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很多同学仍旧是稀里糊涂。

  虽然网上有很多择校择专业的经验帖和技术贴,但我想说的不是择校择专业的经验和技术,而是你真的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成本、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择校的吗?

  三本逆袭985、三个月逆袭清北的故事确实振奋人心,然而只有胜利者才会高歌,失败者只会沉默,幸存者偏差是考研圈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名校的热门专业。

  很多机构和老师总是喜欢鼓吹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真实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你还愿意去尝试吗?

  “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是一句毒鸡汤。

  今年考研人数已经290万人,一半的都是往届生,考研的竞争早已经白热化了。想单纯的通过努力来套利,基本上不可能了。也许在早些年,能力、方法、努力,三者取其二就足以通过考研。

  而今天,缺一不可,考研市场已经充分竞争,容错率越来越低。不要觉得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先问问自己真的有每天学习12+小时的毅力吗?也许热血之气回荡心中,觉得自己有。然而大多数人要么坚持不了多久,要么12小时有8小时在打酱油,要么效率奇低,何必自欺欺人高估自己的毅力。何况每天学习12+小时的大有人在。

  在择校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别再抱着那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莽撞心态去考研,考研中失败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

  要学会接受它,否则当你发现它不可避免时,心态可能会崩溃。

  为什么要强调风险?

  因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先说竞争对手方面的因素,这一方面主要从目标院校历年的考生和录取情况来评估。

  1.初试科目是什么;

  2.专业课参考书是什么;

  3.最近三年的分数线;(记得一定要看地区,二区的380和北京上海的380完全不是一回事)

  4.最近三年的报录比;

  5.报考学生的生源大概水平;

  6.复试什么形式,在总分中占比多少;

  7.最后实际录取学生的总分及单科分数分布;(和其他院校对比,要对比同地区的学校公共课的分数,专业课不具可比性)

  8.最后录取学生的本科背景;

  9.录取学生中二战以上的学生比例;

  10.录取的跨校跨专业学生的比例;

  以上信息是百度不到的,需要自己去搜集。像5、8、9、10这些问题不需要多么精准,知道大概水平即可。至于怎么搜集,最直接的就是找上一届录取的前辈。

  接着再说说,自身因素方面。

  1.高中学习状态及高考成绩;(高中是否尽力学习,高考是正常发挥还是失常或者超常发挥。这一点可以衡量潜在的学习能力,毕竟高考和考研都是类似的应试)

  2.本科院校及专业;(正常录取还是填志愿失误造成滑档)

  3.本科成绩;(结合自己学习努力程度来看)

  4.个人学习习惯和自制力;

  5.考研时间;(自己有多少时间准备,本科课程能不能应付)

  6.自身心态;(是否会过于焦虑和敏感,是否能够承压)

  7.公共课基础如何;

  8.是否跨专业,专业课是否零基础;

  这里举几个例子(括号里是个人主观给的成功概率,不必太过在意)

  比如说小A,高中三年努力学习,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普通一本院校,本科成绩中等,平时学习较水,自制力一般。考研目标院校是中流211本专业(非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A每天按照八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以说这是保守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8)

  小B,高中三年未曾努力,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二本院校。本科觉悟后,好好学习,成绩优异,自制力佳。考研目标院校是B区某211本专业(非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B每天按照十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也是较为保守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6)

  小C,高中三年未曾努力,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普通一本院校。本科觉悟后,好好学习,成绩优异,自制力佳。考研目标院校是某一流211本专业(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C每天按照十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可能性一般,不算是保守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5)

  小D,高中三年未曾努力,高考正常发挥,本科正常录取,就读于普通二本院校。本科觉悟后,好好学习,成绩优异,自制力佳。考研目标院校是某中流985本专业(非热门),目前还有十个月时间。那么如果小D每天按照十小时认真复习,考上的较低,这就是较为激进的目标院校选择和考研规划。(0.3)

  每个人的天赋,成长过程,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即便要向命运挑战,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毒鸡汤真的害人,一定要客观去评价考研这件事,不要沉迷经验帖,不要有代入感。

  想要冲击名校,冲击热门专业,都没问题,但自己一定要意识到风险,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否则,有可能在复习阶段后期发现自己距离目标太远,心态崩了;或者考完出分之后发现自己差得很远,根本接受不了结果。

  考研这件事,成功是少数,失败才是常态。

  人生终究是回归均值的一个过程,不要以为自己能够轻易的突破。祝大家好运!

  内容整理源自:知乎

  图文:网络

  举报/反馈

上一篇:“智能+制造”激发新动能 长三角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下一篇:一步之差与O奖失之交臂,幸运拿下美赛F奖!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