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评论:给“包过”的考研机构建个黑名单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5
手机版

  近年来,由于受考研人数和社会高学历需求的影响,考研培训班的火爆程度几乎能和中小学生的各类补习班相提并论。一到考研季节,各个高校到处都充斥着众多培训班铺天盖地的宣传标语,诸如“押题”“包过”“命中率”“内部关系”乃至“签保过协议”都成了宣传口号,好像中国高校都成了培训机构的“后花园”。

  事实真的如此吗?近日,新华社记者通过调查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只是,这能让补习班销声匿迹吗?在笔者看来,不仅不能,恐怕只能使这些培训班进一步变换花样做出名目繁多、蛊惑人心的宣传吧!

  教育部明令禁止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张贴广告、考试大纲编写人员参与相关培训等行为,但事实是,你今天声称“有内部资料”,我明天就敢吹嘘“有内部人员”,加上整个社会存在一种不健康的潜规则心理,导致考生热衷和迷信上“包过”的培训班。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考研培训班处于监管不力状态。据了解,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有教育、工商等部门,按审批权划分管理权。而大多数培训机构“跨行业办辅导”,如在劳动部门取得培训资质后,开办技能辅导班之余又办起考研辅导班,而在办考研辅导班时出现的违规,教育部门又无权管理。

  考研培训班的种种乱象和失范,既与考生盲目投机有关,也与考研市场竞争压力过大有关。根据全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单2016年上半年,受理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诉就有2626起。然而,即便如此,这些承诺保过的培训班仍然每年都有巨大的市场。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考生经历了多少考试?又有哪一种考试是靠内部资料通过的?在盲目的氛围中,恐怕没有考生仔细想过这些问题吧!所以,考生要擦亮双眼——作为培训机构,“包过”的宣传承诺是充满欺诈性的宣传,并不仅仅是夸大。道理很简单,除了考生之外,没有人能替代考生考试,培训者既不能代替考生参加考试,也不是试卷评判者,其除了提供教学指导外,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保证让参加培训的考生过关。

  面对种种乱象,既要承认考研培训机构存在的现实必要性,也要引导培训机构健康理性发展,做培训机构分内之事,而非以炫耀潜规则“扬名立万”。同时,多管齐下治理考研培训乱象。对于一些考研机构承诺无法兑现、进行虚假宣传等触及法律红线的行为,应当按照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查处。对于考研专业课漏题风险,应该进一步强化各招生单位的保密措施实施力度与责任倒查机制。最重要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不可缺位,要尽快建立考研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引导学生理性报班和约束培训机构理性发展。

  当然,对于考生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想进入理想的大学进一步深造,不靠奋斗而靠投机取巧靠歪门邪道,能达到目标吗?这本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大学生还得信之行之。(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原题为《给“包过”的考研机构建个黑名单》)

上一篇:为什么自习课上我思绪翻飞,学霸们却能专注刷题?
下一篇:“中国第一所网络大学”陷困,成人在线教育注定“做不大”?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