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学子:“把清华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原标题:2008级学子:“把清华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

  

  在毕业十周年纪念大会上

  多位2008级校友跟大家分享了

  清华的学习生活

  给他们的成长感悟

  小编节选了三位的发言

  让我们一起重温

  这些精彩瞬间

  做出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成果

  吴建平

  生命学院生81班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各位老师和校友们:

  大家好!我是生81班吴建平。今天是母校111周年校庆,非常荣幸我能够作为校友代表之一发言。首先,我想向母校表达最诚挚和温馨的祝福,祝母校生日快乐!同时,我也想向各位老师同学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这些天我看了很多关于校庆的帖子,回顾了在清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勾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时间过的飞快,一眨眼我们八字班已经毕业十周年了!在这个重要的日子,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齐聚母校。想再重温一遍教学楼的桌椅,图书馆的书香,荷塘的月色,还有万人的香锅!在疫情的当下,我很羡慕今天能够顺利返校团圆的校友们。我想虽然疫情阻隔了和我一样大部分校友们回家的脚步,却无法阻断我们对母校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直博,师从颜宁教授从事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后又随导师赴普林斯顿大学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工作。2019年,我回国入职西湖大学,任特聘研究员,开始了独立的科研学术道路。

  近几年,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我所在的工作单位西湖大学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尤其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在这可以心无旁骛地从事自己想做的研究。

  在过去几年中,我感受最深一点的是角色的转变。这是一个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从自己做研究到带领一个团队一起做科研的转变。我享受和一群充满活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

  我将清华的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个人,引导着他们在科研道路稳步踏实前行。

  值得向大家汇报的是,在去年,我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在生殖医学领域的重点难题,在《自然》期刊报道了精子活化过程最关键的通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项工作能够帮助理解与之相关的男性不育的致病机理,也为针对它的药物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使我深受鼓舞,我想,这也是我对母校最好的回馈。做出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成果将会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普通的清华学生,我一直铭记母校的培养和教诲。科研的道路充满了很多挑战。一路走来,支撑我的除了对科研的本身的追求和热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一直鞭策和激励着我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为清华人,我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也将牢记使命担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影响身边的人。同时,我也会努力践行母校的体育精神,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最后,祝母校在未来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祝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校

  友

  简

  介

  吴建平,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颜宁教授,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201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9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被施一公教授称为西湖大学“后浪”,是同一批入职西湖大学PI中最年轻的一位。

  

  把清华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

  赵慧婵

  精仪系精84班

  清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八字班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原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08级的本科校友赵慧婵。2012年本科毕业之后,我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我回到阔别六年的母校,入职刚刚完成人事制度改革的机械系,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开启了“非升即走”的“青椒”生涯。转眼又是一个四年,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做青椒的苦与乐。

  作为一名“清本”+“青椒”,其实真的挺幸福的。刚回来的时候,我的办公室隔壁就是我本科班主任的办公室,遇到问题和困惑我总会去敲隔壁的门寻求帮助,一如十年以前;本科时候,一门课程学得不错,当时给我任课的老师找到我,翻出了当年的成绩单,说:“看你考得不错,来教这门课吧”。然后与我分享了她多年积累下来的1000多页的精良课件;楼道里遇到曾经的师长、现在的同事,他们和我说的,不是“加油工作”,而是“看你太拼啦,多注意身体”。熟悉的校园更美了,李文正图书馆落成了,艺术博物馆开业了,清华校园里布满了大大小小小各具特色的咖啡厅,清芬升级了,紫荆重装了,校外的双清学生公寓条件好得让人羡慕不已。当年喜欢吃的风味小吃,现在依旧还在;当年喜欢穿梭的主干道,树木更加茂密了。

  清华老师,上讲台讲课是第一要务。

  入职前的试讲、一系列的教学培训、一学期的课堂观摩、教师资格证申请、教学督导听课、首次开课达标,过五关斩六将,才获得站上讲台的机会。

  而当我真正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还是非常非常紧张。在我的第一次课程评教中,一位课上的学生给我留下了评语:“老师讲得非常棒,希望老师能更自信一点,不要紧张呀~!”瞬间感觉被鼓励到了!

  我的课堂上,还总是坐着几位年过花甲的退休老教师,他们是我的课程督导,他们认真听我讲的每一句话,记下我的每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下课之后,督导老师又会帮我从头梳理一遍课程的脉络,提出中肯的建议,向我示范更有效的教授策略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当然,在这样从学生到师长的全方位支持和把关下,我自己也是丝毫不敢懈怠。

  刚入职时,有位老师告诉我,她因为担心早8点的第一节课,从家里赶过来会迟到,会在前一晚睡在学校里。当时听了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很快,我就在办公室睡了多个夜晚。

  如今,已经是我上课的第三个年头,清华的老教师依旧坐在我课堂的最后,课后依旧不厌其烦地向我传授教学的技巧,传达教学的理念和真谛,这就好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特别希望将自己的浑身绝学传授给一位初来乍到的晚辈,希望晚辈将他的盖世神功传递下去。

  俗话说,当家才感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我想说的是,成为了一名清华老师,才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当年被传授的知识是经历了怎样精心的打磨,每一位站上清华讲台的老师,又是带着怎样的忐忑和虔诚,去传承清华百年积累下来的教学风范。

  “青椒”所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带学生,搞科研”。完整走过学业生涯的我,太理解一个好的导师会如何在学生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一份关爱将如何陪伴学生走过以后人生里所有的艰难时刻。因此,即使顶着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我也努力做一个关爱学生的合格导师。

  不管手头工作有多忙,只要有学生来敲门,我都会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去答疑解惑;每周雷打不动地一对一与学生进行科研细节的交流;也经历了无数个给学生改论文的周末和深夜;充分尊重学生择业、发展上的选择并竭力相助;当然,也包括偶尔的严肃批评和事无巨细的叮嘱。

  后来慢慢发现,这份关爱是相互的,我从这群比我们更年轻人的学生那里汲取的力量和激情,也许远远多于我对他们的付出。这就是“青椒”这个职业所带给我的育人乐趣与成就感。

  我一直在思考,清华给了我们什么。留学的时候,清华学生格外团结,一句你也是八字班的,仿佛一个暗号,听到之后,即使素未谋面,也能像分别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在海外求学的时候,清华学生的身份,让我们觉得我不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一所顶尖学校的学生差,因此可以继续保持勤奋和优秀;择业的时候,因为我们是清华学生,所以我必须要追求理想,立大志,上大舞台,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我想这就是清华给我们的:家一般的归属感,直面挑战、敢为天下先的底气,以及保持理想主义、不轻易向现实低头的志气。

  作为一名幸运的八字班学生,我有幸再次回到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也一定会珍惜好这个机会,把我们的信念、理想,把清华带给我们的最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

  最后,欢迎各位兄弟姐妹回家!期待大家常回家看看!谢谢!

  校

  友

  简

  介

  赵慧婵,201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17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8年回国入职清华大学机械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2020年获评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奖,2021年获得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并非基层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基层

  苏铧烨

  法学院法8班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副区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是法学院八字班苏铧烨,2012年本科毕业后,我在本院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习,之后作为青海省面向清华招收的第一批定向选调生,来到青海省工作,现在已经在青海度过了近八年时间。

  能够成为一名选调生、能够从事一份以服务人民为业的工作,我感到非常幸福。在毕业之际,支撑着我作出职业选择的,是母校灌输于我的“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质朴信念,但选择只是信念的开始,坚持比选择需要更多的勇气。

  来到青海后,我直面过许多困难与矛盾,在春节讨薪上访的农民工兄弟面前,在防疫期间被堵在路上的物资保供车队面前,我腿抖过、失眠过、迷茫过,也一次次咬牙坚持过。在学校时“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对我而言还是抽象的、模糊的。如今,在经过许多碰撞、摔打与坚持之后,这句话于我已经变得无比具体、闪光,我也更加明白,并非基层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基层,是我们需要通过和脚下的土地更紧密活泼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所成长。

  衷心感恩母校对我的培养与塑造,我的所有志向与秉性,都是在清华点滴形成的。

  感恩母校塑造了我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并不会让我在日常工作中有何不同,但每当面临选择时,它总能成为心中指路的灯塔;感恩母校塑造了我的集体观念,在清华的时光里我最幸运的便是一直在法八、在法学院这样温暖的集体中成长,教会了我团结、奉献的力量;感恩母校塑造了我的学习素养,让我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无论面临什么新困难新问题,都能毫不畏惧地去剖析去求解;也感恩母校塑造了我的体育爱好,从折磨人的三公里到如今我能在高原越跑越远,我用我的双脚丈量着脚下这片土地。

  在我们这一批八字班的同学中,还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全国各地扎根工作,例如我的同班同学、广西选调生苏鹏霁,浙江省选调生、水利系李彰同学,河北省选调生、电机系刘静琨同学,以及许多其他同学。今天我们共同向母校报到,我们一定牢记母校教诲,踏实努力工作,汇聚点滴之力,投身磅礴时代。祝母校111周年生日快乐!

  校

  友

  简

  介

  苏铧烨,清华大学法学院2008级本科、2012级硕士校友,2014年毕业后选调至青海省海东市工作,曾任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政府干部、副镇长,海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科员、信息物流科科长,共青团海东市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务。

  ??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

  您与清华的故事

  ★

  精

  彩

  回

  顾

  ★

  ▼

  ▲延长征稿!新赛道开启!清华校友短视频大赛还在等您→

  ▲从107岁十级校友任扶善的祝词说起......

  ▲清华大学2008级本科生毕业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22年第66期

  来源 | THU2008级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专业丨盘点最受欢迎的5个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大不同!
下一篇:信阳艺术职业学院有哪些专业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