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康防重症,乌鲁木齐多举措提升四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 12月27日,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我市加强全市四类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引导患者基层首诊,有序转诊,保障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们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要求,做好医疗资源准备、优化就医流程、分级分类就诊转诊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科副科长张立介绍。

  目前,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应开尽开,8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乡镇卫生院中有10个与上级举办医院共用发热门诊,98个设置开放发热诊室;通过招聘、协调分配,市、区(县)多途径充实基层医务人员力量,并对区(县)、街道、社区重点人群调查工作人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抗原检测能力、发热诊室规范运行等,开展实时培训,提高实操能力。

  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网格化联系,各医联体、医共体上级医院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下派基层医疗机构驻点出诊指导,统筹市、区(县)二级以上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上级转诊单位,建立快速转诊通道,健全转诊机制,并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至少一辆转运车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运。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推荐药品清单,按照相关要求动态储备中药、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抗原检测试剂、防护口罩等;加强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米东区、高新区(新市区)等涉农区(县)组建医疗小分队75个,配备医护人员209人,由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负责,开展巡回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我市已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患者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健康风险等级,评估低风险一般人群、中风险次重点人群、高风险重点人,分级建立重点人员台账。

  “接下来,各基层医疗机构对重点人群根据健康风险等级纳入家庭医生签约进行分级管理,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张立说。

  目前,我市已将社区防疫专干、包户干部和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区(县)药师团队共同编成家庭医生团队,加入社区居民群,全市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017个,包含2989名医护公卫人员,308名药师,813名社区专干(包户),随时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预约诊疗等服务。

  “当居民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居家治疗不见好转时,可首选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联系家庭医生寻求帮助。”张立说,发现患者有新冠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对有需要的居家治疗人员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和口服药指导、抗原检测指导,做好医疗服务保障,对评估不适宜居家治疗的患者给予指导并协助转诊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记者李晓青)

  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在重点人群分级诊疗中发挥作用?

  答

    12月27日,绿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电话为辖区重点人群进行健康随访。记者李晓青摄

  当前疫情防控重点从防感染进一步转到保健康、防重症,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迅速行动,落实分级诊疗,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全力做好辖区群众“健康守门人”。

  分级分类服务重点人群

  “谢谢李医生,我和我老伴儿最近恢复的不错,有你们在,我们真是放心多了!”最近,家住万达华府的居民马先生给经开区(头屯河区)绿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晓惠发来的一段感谢微信。

  两周前,67岁的马先生自测抗原结果阳性,因为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马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了自己的家庭医师团队。

  “别紧张,您有什么不舒服吗?发热或是咽痛?家中如果没有药我们可以上门送药,我们专业的医生会帮助你对症用药……”通过电话,李晓惠的话就像一颗定心丸,缓解了马先生的紧张情绪。

  在居家治疗期间,马先生自觉心脏不适,李晓惠及时为他联络了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科医生吴红红,第一时间评估问诊,为他排除顾虑。

  “目前,我们中心医护人员与社区包户干部、防疫专干等组成家庭医师团队,加入居民微信群,并向居民公开电话,随时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关的问诊咨询、购买药品、用药指导等服务。”李晓惠说,我们家庭医师团队在健康随访、线上问诊、上门送药等服务中,也收获了居民的信任和认可。

  “新十条”中提到,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面对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绿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人群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尤其是对65岁以上重点人群根据健康风险等级纳入家庭医生签约进行分级管理,并将这类重点人群分为红色标记、黄色标记、绿色标记。重点关注红色标记人群,由家庭医生团队一对一服务,每天1次电话随访;次重点关注黄色标记人群,每周2次电话随访;一般管理绿色标记人群,进行用药指导,健康咨询。

  “目前,我们中心直管的红色标记人群有95个,基本上都是80岁以上,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通过健康随访、监测服务,一旦发现健康状况变化,我们除了能在本级医疗机构内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预约诊疗等服务外,还能依托‘医联体’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上级医疗机构,最大限度防止重症发生。”李晓惠介绍。

  做好加减法 提升诊疗能力

  “新十条”落地后,碱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友谊医院青年路医院)巧做“加减法”,优化就诊流程。

  27日,记者来到该院,进入医院已经不再需要查验核酸报告,只需测温、扫场所码即可进入。计划免疫、理疗、康复、全科等科室有序接诊。

  该院党支部副书记、院长周欣晖介绍,过去患者来院就诊,需要查验有效核酸报告、进行详细流行病调查,对于有发热、咳嗽等十大症状的患者需要在发热门诊排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给予相应处置。“新十条”落地后,在入院流程上做“减法”,他以发热门诊为例,过去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在单人单间救治,同时需要进行核酸采样,等待4-6小时,根据核酸检测结果用规范的流程予以处理,其间患者不得离开病房。如今根据患者自愿原则,进行抗原检测即可,大大缩短就诊时间。

  “我们在分区就诊上做‘加法’,保障患者在院安全。”周欣晖介绍,医院升级改造发热门诊后,从原本的36张床位扩容到了72张床位,并在发热门诊内划分了红、黄、绿区,便于分类接诊不同情况的患者。同时,门诊也划分了不同的诊疗区,确保不同类别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及时、安全的救治。

  为避免三级医院医疗挤兑,实施分级分类诊疗。周欣晖说,基层医院提质扩容,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让轻症或普通病症患者不出社区,让大型医疗机构做好防治重症的工作。

  南湖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线上做“加法”,充分发挥家庭医师团队的作用。

  南湖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周边18个社区6万余名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目前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约4万余名,多为慢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时就与居民互留电话、添加微信等联系方式。这些天,除定期线上随访外,家庭医生们还会重点关注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

  同时,医师团队联系方式也发送在了18个社区的居民群,居民有任何健康咨询、或者头疼脑热,都可以拨打电话与医师交流。

  “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及时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并且予以及时的指导与处理。”林莉说,确保居民小病在基层看好,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的,迅速转诊至医联体牵头医院治疗,牵头医院不是三级综合医院或能力不满足患者救治需要的,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切实承担起“保健康,防重症”的作用。(记者李晓青 刘薇)

上一篇:985高校“就业率”排名:北京大学未进前10,兰州大学排名垫底
下一篇:全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D类综合应用能力之辨析题分析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