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提出的历史三问至今振聋发聩!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他的历史三问至今振聋发聩

  他叫张伯苓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学校

  为国家培养了

  包括周恩来、梅贻琦在内的大批人才

  重庆解放前夕

  他拒绝蒋介石赴台要求

  留守大陆

  1951年2月23日

  张伯苓病逝于天津

  今天 和《国家记忆》一起

  致敬这位爱国教育家

  张伯苓从小便有振兴国家的远大志向

  1891年

  15岁的他以优异成绩

  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

  三年后

  他以第一的成绩进入北洋水师舰队

  △北洋海军时的张伯苓

  1894年

  甲午海战失败

  掀开近代屈辱的一页

  中华民族深陷重重危机

  这一年

  18岁的张伯苓参加了中日海战

  四年后的1898年

  张伯苓在威海亲历“国帜三易”

  《教育家张伯苓》一文中这样描述:

  “我在那里亲眼目睹

  两日之间三次易帜,

  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

  第二次,我又看见取下黄龙旗,

  挂起米字旗。

  当时说不出的悲愤交集。”

  “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那一刻

  张伯苓决心弃戎从教

  此后多年

  在天津一些开明士绅的资助下

  他辗转多国考察先进的教育理念

  △1918年,严修、张伯苓赴美国考察教育

  1904年

  张伯苓与严修

  创办“私立中学堂”

  △严修(左)和张伯苓(右)

  1907年 学校迁至“南开洼”

  因地名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

  1912年10月17日

  改名为“南开学校”

  1919年

  南开大学宣告成立

  周恩来

  成为南开大学第一届学生

  入读文科 学号62号

  △1919年,南开大学首届招生96名,第二排右起第七人为张伯苓,第九人为严修,后排左一为周恩来

  南开大学

  在很多方面

  敢于开风气之先

  1922年起

  学校向社会敞开大门

  开办暑期学校

  梁启超、胡适、徐志摩

  都曾来学校授课

  南开大学还是最早

  招收女生的大学之一

  △20世纪初的南开大学女教师和女学生

  编演话剧、重视体育

  更是南开的传统

  张伯苓说

  “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南开篮球队

  张伯苓说

  南开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

  “为社会谋进步,为国家谋幸福”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八字校训则道出了

  南开大学培养学生之目标:

  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

  “服务社会之能力”

  “自强不息”的南开精神

  1935年9月17日

  在天津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

  张伯苓校长用他带有天津乡音的“大白话”

  向学子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危难深重

  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

  张伯苓校长的这三个问题

  振聋发聩

  是历史之问

  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1937年7月29日至30日

  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

  校园被毁 物资被掠

  在得知此噩耗后

  张伯苓先生坚定地说:

  “我深信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南开学校是为了救中国而产生,

  因为救中国而遭到强敌所嫉,

  因此被炸、被烧、被毁,

  这都是意料中的事。

  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一日,

  南开也必存在一日,

  我们继续地努力干吧!”

  1938年

  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合组西南联合大学

  除了继续发展教育事业

  张伯苓先生还尽己所能

  帮助

  迁移到大后方的“永、久、黄”团体等民族工业企业

  (永利制碱公司、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工研究所)

  他将重庆南开学校的教学楼和几排宿舍

  借给“永、久、黄”团体用作宿舍

  缓解了团体成员住宿紧张的问题

  让技术人员可以居住稍微舒适一些

  安心从事科研和生产工作

  支援抗战

  不仅是张伯苓先生本人为抗战无私奉献

  张家其他人也积极参与

  抗战前线和后方的工作

  △张伯苓四子张锡祜与未婚妻

  张锡祜作为空军飞行员参加抗战

  在淞沪战役中飞机失事殉国

  张伯苓先生得知后说:

  “我早就把他许给国家了,

  ……

  可惜他未能给国家立大功,

  这是遗憾!”

  1946年

  南开大学回天津复校

  并改为国立南开大学

  △《大公报》刊发报道:南开大学站起来了!

  1948年4月

  国统区物价飞涨 不可收拾

  5月

  风雨飘摇中的国民政府宣布“行宪”

  蒋介石、李宗仁当选正副总统

  蒋介石多次电请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数次婉拒

  最终踌躇良久复电

  出任考试院院长

  1949年11月

  蒋介石专门去了一次张伯苓家

  希望他能一起去台湾

  张伯苓拒绝了

  这一年 他74岁

  张伯苓的孙女张媛和后来回忆

  这里面有张伯苓觉得自己年事已高

  想叶落归根的原因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时有人给张伯苓带来一个口信:

  “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

  “飞飞”

  是周恩来的笔名

  作为南开大学的第一届文科学生

  周恩来和张伯苓的师生情谊长达数十年

  蒋介石抵达台湾后

  再令蒋经国催请张伯苓:

  “给先生留下一架飞机,

  几时想走就几时走。”

  但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

  更不想离开祖国”为由拒绝

  为蒋张关系、蒋介石与南开的关系

  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1950年4月

  张伯苓由重庆飞回南京

  受到了周恩来的热烈欢迎

  当时的天津市市长黄敬

  还受命要关照好老先生

  △晚年张伯苓夫妇

  1951年2月23日

  张伯苓在家中溘然长逝

  享年75岁

  去世时

  口袋中仅有7元4角钱和两张旧戏票

  钱,还是坐电车找剩的零钱

  没有人会忘记张伯苓

  正如那一年

  曾在南开中学任教的老舍和南开学生曹禺

  在美国合写的那首诗:

  “知道有中国的,

  便知道有个南开。

  这不是吹,

  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谁人不知,

  南开有个张校长?!”

  来源:CCTV国家记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出道即巅峰,后期足力健
下一篇:佛山中考体育、艺术特长生 术科报考时间为3月 20日~23日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