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金奖博士后”王增丽:与青岛并肩同行,时代不负赶路人
风口财经记者 刘丹阳
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青岛通过无数种微妙的方式,向人们透露这样一条信息:在这里,你定能闪耀属于自己的生命花火。
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副教授王增丽来说,机会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2019年,她以挑战不可能的心态报名参加第一届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最终一举问鼎团队组金奖。
一场高水平比赛能带来什么?王增丽用奋进中的事业做出回答:抓住一个契机,探寻到一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转折点,登上一列与城市并肩同行的高速列车。
研究污油泥的硬核女孩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流体机械、污油泥、螺旋泵这些字眼,天生就有一种硬核的工科气质,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放大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的阳刚属性,而当见到王增丽时,记者也不禁为此前脑海中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感到惭愧。
一身朴素的书卷气装束,温婉、谦逊的谈吐,是她给人的最初印象。随着话题的深入,王增丽谈到自己的研究,谈到那些颇有些难懂的专业术语,谈到科研成果一步步转化,从梦想变为现实,王增丽眼睛里闪烁着激动又兴奋地光芒,一种属于工科人的专业、自信的气场也油然而生。
2014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的王增丽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出站留校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就这样,王增丽留在了青岛。
之所以会选择污油泥高效抽送这一方向,王增丽说:“博士后期间,我就选择了污油泥泵送用圆盘密封螺旋泵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形式的螺旋泵与我前期研究的CP型单螺杆压缩机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实现介质增压的机理完全不同,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王增丽说,目前,污油泥输运在国内常见的处理方法还是人工采集,效率低、成本高昂,且工作环境恶劣,作业危险,而泵送脱液设备技术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的产品需求长期以来依靠进口。
不过国外的技术也并不完美,除了产品价格高,泵送脱液设备自驱动能力也不足,杂质多、粘度大,分离装备的脱液率也无法达到40%以下的国内运输标准。
即便如此,当进口设备出现了问题,企业只能找国外的技术人员来做维修,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技术服务费用,且维修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要求与苛刻条件。“总而言之,就是会受制于人。”王增丽说,这是整个行业的痛点所在。而她的梦想,就是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形成我们国家自己的知识产权,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一次“金色的”转折
30余篇学术论文、20余篇SCI检索论文,10余项国家专利、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2019年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多年来的求学、科研经历,王增丽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和个人荣誉,而在这些成绩中,有一项荣誉的获得对王增丽来说尤为特殊——2019年首届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上,王增丽与其团队凭借“污油泥高效抽送及快速脱液装置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大赛的团队组金奖。
“参加比赛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转折。”王增丽告诉记者,成果转化对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山,重理论、轻应用的固有模式,让许多创新技术的研究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形成应用转化。
象牙塔中的学者醉心科研,却不懂市场。由于缺少经费支持、转化渠道和政策扶持,酒香也怕巷子深,成果落地转化困难重重。“抱着推广落地的想法,我们对接了不下10家企业,邀请他们前来调查,交流之后大家都很感兴趣,最后却都不了了之。”王增丽意识到,企业需要的是成熟的、能够真正转化为市场应用的成果,“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太多功课需要补,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困境面前,王增丽经历了一段焦虑和迷茫期。
“我是工科专业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真正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做贡献,那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呢?我做研究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许多个辗转反侧的夜晚,王增丽反反复复思考这些问题,最终,一个想法渐渐清晰:她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够让自己被人群看到的舞台,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研究成果含金量的机会。
转机就在2019年,这个来之不易的大赛金奖,让王增丽证明了自己,也帮助她和她的团队突破成果转化困境,迎来了从理论到市场的“骐骥一跃”。
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人慕名前来考察了解王增丽的项目,而与企业、投资人的对接交流,让团队的技术突破开始加速,从停留在纸面的理论走向了基于市场反馈的迭代升级。
王增丽感慨,大赛带给她的不只是机遇和舞台,更改变了她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从前的她专注于专业理论和实验研究,而现在的她梳理了行业的发展状态与痛点,有了更多的宏观认知,也越来越善于从市场需求的导向去做技术的革新。
2021年1-5月,由王增丽研发的核心装备在胜利油田东营输油站和青岛华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展开了工业试验和长周期运行试验,完成了小批量试产,经鉴定,装备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与城市并肩赶路
伟大的城市总是吸引有抱负的人,人与城市,一直是一对互相成全的命运共同体。
博士后作为“金字塔尖”人才,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探路者,也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力军,更是创新创业的践行者,正因如此,博士后人才一直都是各个城市竞相招引的对象。在各地抛来的橄榄枝面前,博士后人才该如何选择、会如何选择,成为了双方考虑的关键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众多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亟待实现低碳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众多来自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力量作为技术后盾。王增丽的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海上溢油回收,是港口应急关键设备,亦可在炼化污油泥、钢铁造纸污泥的泵送处理和市政环保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而这些,都能够在青岛、在山东找到丰富的应用场景。
对于王增丽来说,青岛这座城市不仅是她学术道路的起点,更是未来梦想落地的地方,而青岛也为博士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博士后生活及住房补贴12万元、应用研究项目资助5万元,出站留青后可申领青岛市博士后安家补贴20万元……留在青岛的王增丽获得了共计37万元的各类政策补贴,而从2019年开始,作为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王增丽还可享受每月800元的补贴,这些生活补贴和科研项目支持对她安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给予了很大保障。
“此前,也不乏有南方的企业和其它的机会找到我,但我更愿意留在这里,我喜欢这座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我的项目在青岛乃至山东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大有可为,这给了我留在这里的勇气和信心。”
用政策留人,可以留一时,而用事业留人,方可留一世。这正是青岛连续三年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的背后深意。
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通过举办这场大赛,青岛给博士后人才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潜能、释放创业活力的绝佳平台,也为青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让博士后青年人才荟萃青春之岛,为青岛引进落地更多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演绎一部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全的激情创业史。
2021年大赛即将启程,作为首届大赛金奖得主的王增丽,也积极地投身大赛前期的动员宣讲工作中。
在一场又一场的宣讲中,台上的王增丽看着台下一张张或热切、或踌躇的脸,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从参赛的心得经验,课题选择的思考,甚至是申请材料和答辩PPT的准备,王增丽事无巨细地一一解答着来自大家的各种问题。她由衷地希望,他们能与自己一样与大赛结缘,与这座正在垂直崛起的城市并肩赶路。
举报/反馈
上一篇:你觉得嘉定最好的学校是哪所?分析嘉定公办学校情况!
下一篇:会议征文|2022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暨清华大学第671期博士生学术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