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关于公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安机关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队伍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绝对中坚力量。随着公安机关招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安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补充警力的主渠道,因此从长远意义来看,提高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从源头上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基础工程。
当前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院校专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难以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相对陈旧,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与公安需求衔接不紧密,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度有待提高;创新动力有待提升,培养过程缺乏创新教育内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加等。因此,以公安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对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再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主义一直都是主流教育价值观的来源,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合理性、合法性与合目的性的根本标准。由于公安教育是具有特殊性的行业教育,其毕业生将是组成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具备维护社会稳定和捍卫国家安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便无意识地导致对工具理性地位的强化,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便是对巡逻查控、侦查办案、安全保卫等警察职业关键能力及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训练。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毕业生从警之后工作上手快,短时间解决了公安机关面临的警力不足等问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工具理性强化的同时,势必导致价值理性的缺位,这也是造成人才培养诸多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有必要给价值理性更多一点的地位与关注。现阶段落脚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警察意识的养成是有效抓手。所谓警察意识是指体现警察职业要求的自我观念,是警察对自己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形象理解和掌握的自觉性、准确性、倾向性的总体反映,具体而言包括着政治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群众意识等多个维度。一方面,要增强家国理念和人民情怀,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总指引,牢牢秉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办学方针,铸造学生忠诚警魂,努力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另一方面,要将培养警察意识细化在具体的教学及日常管理过程中,从抽象的口号和理念落地为具体的办学实践。比如“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一以贯之抓强抓好“学为用”“练为战”,又要抓住德树人的这一根本,这背后的道理浅显易见,因为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再比如警务化管理,要将柔性的警察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刚性的警容风纪、内务管理等具体纪律要求中,更加注重“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苦练外在修为的同时,潜心内在精神品德的培养。
树立和深化科教融合理念,以科研为依托培养创新性人才
科教融合既是西方科学体制化的高级阶段和当代形态,也是西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共同选择。该理念起源于德国洪堡理念,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中成功塑造了“教学即学术”“探究性学习”等理念。该理念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规律,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基于人的“求知本性”和“自由本性”,实现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本性”是其目的和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公安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各类社会问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各种复杂多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不但检验着公安队伍的随机应变能力,而且对公安民警恰当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新时代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然而,当前公安院校不同程度存在注重纪律作风的养成以及实战技能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的问题,这就造成创新性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满足公安实战需求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提供了在公安院校践行科教融合理念的现实合理性。
公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要不断提升公安院校的科研水平,树立以科研反哺教育教学的理念。一方面,公安院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且不同院校之间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当前,以公安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公安院校,有着较高的办学水平与实力,相应地其科研水平也较高,公安大学更是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大部分省属公安院校兴办本科教育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研究生教育更是处于起步状态,相应地其科研水平与竞争力亦稍显不足。因此需要所有公安院校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以满足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和服务政法公安工作为原则,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各公安院校自身要结合办学实际,积极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科研投入,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及时将公安理论科技创新的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工作,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本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本性,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知识生产新模式要求,课程建设适应弥散式知识生产的需求
近年随着前沿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跨学科甚至跨国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与实践指导价值不言而喻。相较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新的知识生产模式2具有如下特点:在应用情景中的知识生产,摆脱了知识生产模式1中以理性思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生产过程,知识的生产以在具体情境中满足工业、政府以及社会中某一类特定群体的需要为主要生产动力;跨学科性的知识生产超越了任何单一学科的范畴,是来自多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在动态的、具体应用情境中互动的结果;异质性的知识生产下,知识生产的创造场所大大增加,除了传统的大学和学院,非大学的研究机构、政府专业部门以及企业实验室、甚至私人咨询机构等均成为知识生产的主要场所;在组织形式方面知识生产不再是倾向于维持等级制的固有僵化模式,更加向非等级化的异质性的、多变的形式转变;在质量控制方面,传统同行评议间以纯粹追求真理的单一标准,转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的多元评价标准,什么是“好科学”变得更加难以认定。
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教育思想的融汇与整合,可以说正在掀起一场变革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新浪潮。对公安院校而言,加强课程建设是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的最直接载体与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适应知识生产的边界渗透性原则,促进公安院校间的广泛合作,面向公安实战问题组建知识生产团队,并结合公安工作具体应用语境促进与跨领域研究者的深入交流;另一方面,要研究组建跨学科课程,突出学科交叉、跨界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以管理学、法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等跨学科动态互动为媒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体情景迁移应用能力、跨学科的知识生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生命本源的关怀以及担当精神,提升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厚度,为新时代履职担当筑牢本领之基。
(作者:高文豪,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公安教育训练等。)
来源:光明网-法治频道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王艳提议将因职业因素导致的颈椎病认定为职业病!
下一篇:他高考数学考零分,作文写了28字,老师复查后激动:必须破格录取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