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八年级分水岭现象的前因后果
八年级分水岭现象的前因后果
从教二十余年,尤其是连续担任九年级毕业班数学老师后,对九年级两极分化越来越彻底感到震惊,这个趋势还更进一步向八年级蔓延,在初中流传着“七年级差别不大,八年级开始分化,九年级天上地下”的说法,正和多年来我观察的结果吻合。为什么会出现八年级的分水岭现象?前因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本文尝试从一线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角度来剖析。
早已注定的结局
从学生三年初中学习的历程来看,一旦在八年级开始分化,如果没有及时的扭转措施,这个分化是呈加速的。同时这种分化也极具传染性,在一个班级学风良好的氛围中,分化会迟缓一些,传染范围也能获得有效控制,但班级整体学风一旦恶化,这种分化会更彻底,传染范围立即扩大。这种分化是有苗头的,基本上,有经验的班主任或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发觉,再仔细追溯,其实这种分化在七年级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经注定发生。
以数学学科为例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跨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最久的一门学科,而且连续性很强,中间某个环节没有掌握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因此研究数学学科中学生的分化,完全可以作为学生整体学业水平分化的样本。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分布很稀疏,受限于学生的生理特点,逻辑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所以数学知识的密度也随着学年的增加而增加。在每一个阶段,数学知识必须要理解了,才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很可惜,小学各学段的期末考试成绩,是无法作为有效参考的,唯独到了初中,七年级开始的期末测试,在命题科学性和系统性上,才具备对学生整体数学知识的评价资格,而这种系统性的考试评价,到了八年级会上升一个台阶。
小学六年的学习,其实还不能叫数学,而叫算术,以四则基本运算、基本图形认知为基础,分别为初中阶段的代数和几何作铺垫,而这类数学知识,通过理解和通过强记,都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加减法运算,对算理的理解是从数自然数开始的,但也有老师或家长,是强行将运算进行大量训练,从而达到“会算”的目的,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重复训练非常有效,相当于用外力将数学知识刻录在学生大脑中。而理解则不然,是通过引导学生自身的思维,将外部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记录在大脑中。为什么我们非常强调生活中的数学?就是要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物,印证数学中那些抽象的符号。
一进入初中,七年级就面临第一个思维上的跳跃,负数的引入。在七年级教研活动中,听课时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数字前面加了符号,无论+-,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随着教学的深入,总会有一部分学生运用得非常好,而另一部分则相当生硬。好在七年级数学知识密度也并不高,所以这种差异极易被老师或家长忽略,毕竟考试下来,熟练运用与生硬运用,分数是差不多的。于是这些差距被分数掩盖掉了。
转眼进入八年级,整式乘除和全等三角形,对代数推导和几何推理要求更全面,这就是用数学语言来进行数学活动的开端。小学阶段那些纯数字计算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含字母的代数推导,而字母可以代替任何数,又为这些推导平添了不少变化,思维复杂度一下子升起来了。特别是以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为代表的几何推理,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水滴石穿,正是教育的真实写照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总共九年级的时间,可以看作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这里主要谈学习习惯。包括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写作业,有疑惑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遇到挫折勇敢面对。
以上这些学习习惯,都是在一天一天的点滴小事中积累起来的,按习惯培养时间曲线,21天是一个基本周期,中断了便要重新开始。
拿不完成作业这个习惯来讲,只要21天没有坚持每天完成,那么这个坏习惯便算养成了,不完成作业,家长是责无旁贷的,所以每当面对已经读初中了,还被科代表催交作业,各种补作业,逃作业的学生,心想,这得荒废多少天的家庭监督才能“培养”出如此坚定的不写作业习惯啊!
在某次听课过程中,由于是听的其它学科在本班的公开课,于是有意识地坐在后面,关注那几个学习后进的学生,在众多老师坐在教室中的前提下,开始的5分钟还是在看老师方向,5分钟刚过,眼神便开始游离,我注意到老师在讲一篇文章的分析,应该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了,但那位学生却在翻看语文书后面的部分,老师讲到一半提问时,才重新翻到讲的那一面,看了几秒钟,估计是对问题感到茫然,于是重新又开始翻后面的课文,持续了十几秒,开始拿笔在草稿纸上涂画。整个过程中,老师讲的东西可以说基本被他忽视了,这样的听课习惯,是怎么养成的?相信不用多解释。
前面说了坏习惯的养成过程,好习惯也要经过同样的过程,而这个积累过程,到了八年级,便开始呈现出强大的威力,一直在良好习惯中的学生,即使面对增加的难度,依然游刃有余,而习惯不那么好的学生,课堂上就开始出现分化,家庭作业会渐渐觉得吃力,意志品质不够坚强的,便出现放弃,而到了九年级,这种分化便基本完成。
归根到底,八年级出现的分化其实是诸多方面对学生影响的综合结果,在学生受到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便会朝着良好的一面发展,否则,便是反方向发展。若在这个过程中发觉异常,所需要的是增加正面影响,消除负面影响,也就是能影响学生的人,尤其是家长需要进行自我反省与改变。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