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理解与练习《答谢中书书》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1)俱备。晓雾将(2)歇,猿鸟乱鸣;夕日欲(3)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4)与其奇者。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作者相关轶事

  山中宰相

  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梁武帝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茅山达45年之久,享年81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炼丹家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其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其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二、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三、课前小测

  A.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俱: (2)歇: (3)颓:

  (4)与:

  B. 翻译文中划线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 夕日欲(3)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C、根据文章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文中所写的景物有以下特征:山峰高耸入云,流水清澈见底,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季长存,猿鸟、游鱼热闹欢快,充分展现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欣赏到山川风物的奇丽美妙,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隐含着作者的自豪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期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四.《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A)

  【甲】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附答案】

  【一】1.(1)消散 (2).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 推辞,辞官 (4). 只,仅仅2.(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这种地方为仁人智士所喜爱,难道仅仅是虚言吗?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B)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材料

  【甲】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加点词。(3分)

  (1)古来共谈 共: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8. 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5.(3分)B

  6.(3分)共同,一起 坠落 欣赏

  7.(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歇”,“乱”各0.5分)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曲”,“亦”各0.5分)

  8.(4分)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2分,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2分,答出一点即可)

  五、中考链接

  (2015德州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山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分)

  答案:

  1.C

  2.D

  3.(1)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大邓峰:“宝万之争”迄今最完整深入的法理分析万字长文
下一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平安保险公司接管了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