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了这碗鸡汤”到“啊,我是个废物”背后的故事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还多着呢~”

  “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

  与以往的励志鸡汤不太一样,丧文化反其道而行之,乍一看像是个杠精,再一看直让人大呼:“太真实了。”无论是葛优躺还是各种自嘲,都只是丧文化流行的冰山一角。《四重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马男波杰克》等展示人生无望或者讥讽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为人所爱。各类表情包层出不穷,年轻人纷纷自称“废柴”、“屌丝”,主动污名化。

  

  丧文化为何如此流行?

  1、社会现实

  这一代年轻人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升学压力、就业困难、经济转型等巨大压力。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也有一批人抓住机会,进而实现阶层跃迁。他们的后代有着还算不错的家庭背景,按部就班地生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必非要继续努力往上攀爬。

  另一方面,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阶层跃迁困难。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很早就明白这一切,不像前辈那样坚信努力的重要性。他们消解主流文化对努力的定义,以自嘲和讥讽的态度冷眼看社会,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尽管年轻人如此丧,仍然认可奋斗的价值,只是他们看不到什么希望,索性降低期望。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这是年轻人的自我疏解之道。

  2、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

  按照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像演员一样,提前设计形象,并且在前台展示它,以期收获好的评价。同时,社会学也提出“建构”等概念。“拟构”就是“拟剧”和“建构”两个词语的叠加,指的是通过模拟达到建构的过程。简单来说,年轻人通过模拟现实,在网络中建构出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东西。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从虚无走向实在,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在网络中建构另一个空间。

  3、自媒体追逐流量

  广告提成仍然是互联网流量变现的主要方式,吸引着诸多自媒体顺应网民心理炮制丧文化文字。当人们对励志鸡汤麻木,部分自媒体试着撕开励志鸡汤的面纱,戳破希望泡泡,招揽流量和注意力。自然有网友感到新鲜和扎心,说不定还会分享给好友一起吐槽生活。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发现这个趋势,纷纷加入其中,生产“毒鸡汤”。在这种氛围中,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丧文化。就像滚雪球一样,丧文化越来越流行。

  

  丧文化和励志鸡汤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便现在丧文化很盛行,励志鸡汤仍然有市场。毕竟一直丧着,谁也受不了,总要有内容充当鼓励者的角色。一方面认清现实,另一方面撑着走下去。丧文化和励志鸡汤较量的背后是自媒体对流量的争夺。

  丧文化内容戳穿努力比不上有个好爹等等残酷的现实,允许读者撂挑子、颓废,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安抚疲惫的孩子。

  励志鸡汤努力制造读者对生活的焦虑,刺激他们继续努力,读完感觉能量满满。刚吃完夜宵的社畜又可以继续加班拼命。

  这两种到底谁好谁坏呢?说不准,个人有个人的活法儿。中国人讲究中庸调和,凡事总有两说。既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既有“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既有“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有“有仇不报非君子”。总强调一边多少有失偏颇,两边都沾一点才显得公正。若问到底怎么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早地接触媒介,深受其影响,不过使用媒介的能力仍然有待提升。信息铺天盖地,除了主流媒体的报道,还充斥着各种自媒体内容。再加上平台的智能推荐,网民接触到的内容更加贴近他想看的方向,久而久之处于信息茧房之中,主动缩小视野。同时网民很容易找到符合其价值判断的网络圈子,并且在与网友沟通的过程,个人的想法越来越极端。

  

  在以这两种文化为代表的各种较量中,现在的年轻人当如何自处呢?

  1、扩大信息来源

  年轻人可以兴趣广泛,关注不同的媒体和内容领域,避免成为“井底之蛙”。同时也可以拥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比如偶尔看看当地新闻。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系统性成长,从书籍中获得关于生活的思考,而非仅仅依赖网络碎片化内容。

  2、辩证地看待问题

  看到一个问题或者结论,先别急着下判断,仔细分析其条件、依据等内容,从反面思考问题,最后再做决定。当然,对于绝大多数非重要话题不必费脑子,知道有这样一个事情即可。对于网络流行的现象,年轻人当然可以了解接触,不过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必偏听偏信。

  3、少参与偏激的群体讨论

  现在许多互联网平台都有社群,年轻人尽量别加入偏激的社群,如果实在好奇,进去后最好别参与讨论。当你发现自己偏颇的言论得到社群成员的支持,随着讨论,群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更加偏激。这种现象叫做“群体极化”。少参与此类讨论,有助于减少自己掺和各种矛盾的争论。

  

  丧文化和励志鸡汤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也被追名逐利的自媒体、广告商所青睐,像滚雪球一般成为流行现象。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烙印,除了在网络中呈现出的部分,还有未被聚光灯打到的地方。能否正确认识这些地方便是衡量一个人眼界的标准。

上一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 2023 年会计专业硕士(MPAcc)招生简章
下一篇:半年捧回四座奖杯“红客”出手不凡 武汉打造网络安全人才新高地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