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可查询员工及拟聘人员犯罪记录,在实操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05
手机版

  

  2021年12月31日起,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施行。《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可以查询员工的犯罪记录,但仅限于拟查询人员将从事从业禁止规定的岗位,具体政策详情可参考这一篇:(重磅新规,HR请注意!12月31日起,用人单位可查询员工或拟招录人员的犯罪记录)

  在了解完政策后,当规定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今天为大家解析在实操中的尺度,可能触及的雷区,以及相应的法律参考。

  一、什么叫犯罪记录?

  本规定所称的犯罪记录,是指我国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的客观记载。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认有罪外,其他情况均应当视为无罪。

  有关人员涉嫌犯罪,但人民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裁定,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办案单位撤销案件、撤回起诉、对其终止侦查的,属于无犯罪记录人员。

  

  二、有条件地查询,不是随意查询

  单位可以查询本单位在职人员或者拟招录人员的犯罪记录,但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

  (一)查询许可依据的法条

  从业禁止规定散见于各类规定中,《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规定了从业禁止制度。

  意在将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劳动者从事同类行业的情形。

  因此,倘若用人单位查询的劳动者之前有从事过管理经营类的岗位,根据该条之规定也可以查询。

  (二)查询应遵循尺度

  虽然刑法和相关法律,给与了用人单位一定的查询许可权。但《个人信息保护法》,也限制了用人单位查询的尺度。《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法定从业禁止以外的岗位,不具备收集员工犯罪记录的必要性,违反了最小必要及目的限定原则。特定岗位能查,但不是所有岗位都能查。

  无论是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收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仅将“未公开的违法犯罪记录”纳入“敏感个人信息”的范畴;公开的记录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还是从《就业促进法》反就业歧视、《监狱法》刑满释放人员平等就业权利的角度,“犯罪记录”有其敏感性、特殊性,用人单位最好提高标准判断其“必要性”,以降低劳动纠纷风险。

  不过本身官方文件中本身就要求有查询需求的用人单位,列明申请查询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款,相关部门也会审核其必要性,确有必要才会批准。

  

  三、用人单位应向哪个机构申请查询员工的犯罪记录?

  答:单位申请查询,由住所地公安派出所受理。查询对象为外国人的,由单位住所地县级以上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受理。

  要注意,单位住所地与实际经营地不同的情况,避免白跑一次。

  四、员工入职时有义务主动告知用人单位犯罪记录吗?

  答:一般而言,员工有义务。

  《刑法》第一百条第二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款,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五、员工不履行犯罪记录告知义务,如何处理?

  答:这个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

  建议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登记入职时,明确未如实告知的法律后果,尤其是针对特殊岗位,或者要求劳动者自行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这里,其实又回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必要性上来了——“直接相关”。如果法律法规明确有职业禁入规定的,或者有其他合理的必要性解释的,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必须报告。

  但对于非“直接相关”岗位,建议企业不要求员工报告,因为企业还需考虑“必要性”原则。

  六、员工有权拒绝用人单位查询犯罪记录吗?

  答:对于特殊行业、从业禁止岗位,员工无权拒绝。但原则上企业只能要求员工报告是否曾受过刑事处罚,而不能要求其查询并提交完整的犯罪记录或犯罪查询报告。

  

  七、个人如何查询自己的无犯罪记录?

  如岗位不属于从业禁止规定的岗位,单位不可以调取。

  只能依靠个人查询提供本人无犯罪记录,个人查询,由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受理。

  对于个人查询,未发现申请人有犯罪记录的,应当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发现申请人有犯罪记录,应当出具《不予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通知书》。

  八、用人单位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答:《工作规定》第六条第三款,单位申请查询的,应当提交单位介绍信、经办人有效身份证明、加盖单位公章的查询申请表,以及查询对象系单位在职人员或者拟招录人员的有关材料。

  查询申请表应当列明申请查询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款。

  未来,公安机关以及监管部门可能会提供相应的统一表格,方便大家查询,甚至可能会提供线上查询服务。随着法规的颁布,相关的配套服务也会积极跟上。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全国白癜风防治日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倡导健康科学的诊疗理念
下一篇:化学: 密切联系生活 突出科学探究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